
莫斯科的自由市场(访苏之二)
文/魏少华 诵/淡淡的茶香
莫斯科的导游是位金发碧眼的美女,因讲一口流利的中国东北普通话赢得好感。每位中国客人给她凑的小费,比她希望的多了一倍。当时的人民币与卢布的比值约1:20,从机场乘大巴去住地有两小时车程,在车上我们就感觉到了自由市场的氛围。导游小姐做起了人民币兑换卢布的生易,一小时内就兑换出了四、五百万元卢布,车内俨然成了一个银行的兑换窗口。下车前,导游小姐又为每位中国客人将100元一张的卢布更换成10元十张小额卢布,因为下大巴时,会有生活囧迫的俄罗斯小孩前来讨要小费,给每位小孩只给10元卢布,给多了会助涨小孩的贪心,导游提醒并告戒我们。
大巴车刚停,车门前果真排好了一长队金发碧眼的小洋娃娃,大的不过十来岁,小的四、五岁,伸出一只手,瞪着大眼睛望着车上下来的每位客人,中国客人下车一人更往迎上前的小孩手里塞10元卢布,后下车的客人往前喊,别给完了,给我们后面留着点。

小孩子们排队领钱,一副训练有素的样子。执勤的警察却是火眼金睛,将领到钱又来排队的小孩子拎着衣领拖出队列,决不允许拿第二次钱,也不允许他们踏入宾馆内厅一步。
进入宾馆内厅,陆续从宾馆各房间涌出来了一批俄罗斯“提包客”,他们会讲中文,专门从事商品的转手买卖。每人手里提个大提包,向每位中国客人商讨着要收购客人身上穿的衣物或旅游鞋,或者是行李中的多余的衣物,在国内四、五十元买的运动衫,他们出价一百元,特别是品牌体恤、旅游鞋或女士的时髦衣物都会争着出高价收购。我们先是惊讶,后又好奇:我们穿过的旧物件,也能卖掉吗?他们会笑着回答:中国客人都是我们的贵客,只管卖给我们就谢谢啦!宾馆大厅顿时成了交易市场,买方卖方都觉得即开心又好玩。

我们随团的一位朋友,卖得仅剩身上穿的一条单裤和短袖体恤。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室外温度降至八度以下,顿觉寒冷无比,随团领导让我陪他一起外出购衣物,并按导游的告诫,随身准备两百卢布的零币,如果有醉汉索要钱财,送给两百卢布就不会伤人。我们对莫斯科的治安颇感意外,导游说因为经济状况不太好,醉汉增多,有的醉汉专抢外国游人。
我俩各自备好两百卢布,小心奕奕地走完了四个小商店,终于买到了最小号的衣物,但穿在他身上的西装如大衣,羊毛衫却长到膝盖,况且西装都是清一色的双排扣藏青色,没有选择的余地,我们在给定的一小时内赶回了宾馆,所幸没遇上醉汉。

我们曾到莫斯科最大的国营古姆商店购物,这家商店是1921年列宁在世时下令建设的,由于它规模宏大,在世界商场排名第十位。我们是带着午餐的干粮去逛这家商场的,说它是商场,倒象是一座宏大的艺术宫殿,拱形的房顶透着光亮,各处墙壁布满了油画,雕栏画廊,使人目不暇接,由于厅室众多,环廓交错,很容易走错方向,不过每个人口袋里都装有一张驻地宾馆的卡片,如迷了路,将卡片递与警察,会得到具体的帮助。
当时,由于俄罗斯与其它联盟体正闹分家,许多工厂停产,造成了不少柜台空空如也。但我们并非专程购物,正兴致勃勃地观赏艺术壁画时,突然警铃大作,响彻环廊,有震耳欲聋之感,但见商场服务人员抢着收拾柜台上的商品,有顾客交了钱正在选购商品的,也被退还了货款。我们的人惊得面面相觑,以为遇上了武装劫匪,有懂俄语的同行问询得知,这是商场下班的铃声,他们须得在规定的时间内收拾好商品,排队点名下班,一刻也不能躭误,他们都非常严格的遵循着上、下班的时间界限。

第二天,旅游团自由活动,我们选择了去附近一处自由市场体验。我与同伴在哈尔滨市场先各自购买了两套仿冒的“阿迪达斯”运动衫,据说是莫斯科的紧俏货。果然,刚走进市场,还未拿出物品,马上围过来6、7位俄罗斯商贩,要抢购我们提包里的物品。他们基本会讲东北普通话,说不管是什么物品都要,价钱好商良。我们将仿冒运动衫卖给了最先围上来的两位商贩。两套仿冒品翻了1.5倍的价格出售,体验了一把逛莫斯科自由市场的愉悦心情。
这个市场是当地居民自发交易而逐步形成的,它处在城区的一条双向8车道的宽阔马路上,大约有5万人在市场里活动,绝大多数人是莫斯科各个层面的民众,他们开着拉达、优尔加等私家车前来交易,他们将家里的各种物件摆在车头上作摊位交易,以弥补家用之不足。试想,几年前一美元只能兑换0.9元卢布,那时苏联国家强盛,卢布含金量高,购买力强大。可几年后的现在,一美元可兑换两百元卢布,一个联盟体的统一国家即将随风而散,体现在国家货币上,就是雪崩般的贬值:生产停滞,物价飞涨,老伯姓生活艰难,只有将家里值钱的东西拿出来交换,以支撑摇摇欲坠的生话。我想起了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诗句,其实国家是信仰, 国在家自安,国强家多福,国破家多难。

放眼望去,若大一个市场,数万交易人群,却没有高声喧嚣的嘈杂声。人们用计算器显示商品价格进行交易,用点头或摇头表示同意或反对,设有发现有争吵的人。大家都彬彬有礼,交易完成,双手合十以谢;交易不成,以微笑招手“拜拜”。据说这样的市场,莫斯科有多处,从周一至周日,不同的地段街道天天都有类似市场交易。
我们随意走到一对老年夫妻的伏尔加车摊前,马上就有懂中国话的摊主,走过来打招呼介绍情况。这对白发苍苍的老人是某大学教授,已退体多年。他们的物品中,有一个半人高的座钟引人注目,该钟金光灿灿,成色古朴典雅,有一种雍容华贵的贵族气质。座钟上有一小门,从小门里走出一个小人儿,用小锤头敲钟报时,座钟上有铭文:1886年产于瑞士,还是老教授的爷爷留下的传家宝,开价3000元卢布,如真心买,还可降价。两位老人慈祥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三千卢布也不过150元人民币,一点不贵,这可是一件实用价值很高的文物呀。因考虑携带不便,后来选中了老奶奶手上带的一款小巧琳珑的女式手表,又选购了老教授自用的放大镜和一架望远镜,我按报价付了款,但老教授执意要少收10元卢布以示谢意,他的真诚纯朴今我好生感慨。
在苏联解体前后,中、俄边贸兴旺,俄罗斯的工业原材料大量进入中国,换回轻工业日用品。做得最成功的是当时重庆民营企业的牟其中先生,他用川、渝两地两百多家企业的轻工产品,以物易物为四川航空公司,换回了四架图154航空客运飞机,创造了一个商业奇迹。
2023年1月3日
作者简介:魏少华,铁路退休职工,喜欢旅游和看书,好运动和涂鸦,也喜欢写几句顺口溜自娱。
主播简介:李华敏,笔名淡淡的茶香。现任《世界诗人》《诗意传情诗社》《五月的鲜花诗歌朗诵艺术团》《海岸诗歌金牌主播》《采菊文苑》《全球诗歌辽社文化网络传媒》多家平台主播。有作品在微刊平台出刊。市级区级朗诵大赛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