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喝玩乐在高原
文/洋滔
吃在西藏
藏族由于地处西部高寒地区,过去一直以酥油、牛羊肉、糌粑为主食,在蔬菜上只有小白菜、土豆、萝卜之类供应匮乏的市场。他们由此世世代代地生存下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逐步完善,藏族餐桌食品发生了巨大变化,饮食结构多样化,并逐步向营养化、系列化和礼品化靠拢,给藏族饮食文化增添了更加完美的色彩和崭新的内容。
我到藏族青年朋友拉巴家作客,他一家人特别热情,又是献哈达,又是敬青稞酒,又是斟酥油茶,又是送奶渣……藏式桌上摆有可口可乐、健力宝、椰子汁等饮料,还有新鲜苹果、河北鸭梨、四川柑桔、广东香蕉、尼泊尔石榴等水果,此外,柿饼、葡萄干、红枣、绿豆沙等也摆了不少,品种齐全,满屋馨香,让人目不暇接。
拉巴骄傲地告诉我,“如今藏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内地人吃的水果,我们照样可以吃到,我桌上这些东西,有不少解放前连至高无尚的达赖喇嘛也没有享受过!”
午餐很丰盛,主食是糌粑,除鸡鸭鱼牛羊肉外,还有猪肚、舌、腰花、肝等,改变了过去只吃牛羊肉的饮食结构。在蔬菜方面,土豆萝卜这些过去的主菜未能上席,藕片、蒜苔 、韭菜、花菜、菠菜……应有尽有,色、香、味俱全,鲜美可口。
我说:“拉巴,您们家吃得这么好,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这些东西都是从哪里买来的?”
拉巴大学毕业后在工商部门工作,因为干得特别出色,一年就提拔为科长。他说,“现在,拉萨市场上的蔬菜品种达近百种之多,你想吃什么蔬菜都可以买到。我们这些东西主要是从拉萨的宗角禄康菜市场买来的,宗角禄康有各种类型的蔬菜、水果、肉、蛋、禽、水产品、豆制品、副食品、调味品等数百种农副产品,日成交额80多万元,顾客流量日达3万多人次。它不仅担负着拉萨市一半居民的蔬菜、副食供应,而且还辐射到山南、日喀则、那曲、阿里、林芝等地区及拉萨附近各县镇,成为他们的蔬菜、副食供应基地。”
拉巴真不愧为是工商界的“高手”,说得条条是道,有理有据,滴水不漏,让人心悦诚服,打心眼里佩服他的聪明才智。
拉巴告诉我,听老人讲,六七十年代的西藏人,只能吃上大白菜、萝卜和土豆,号称西藏的“三大菜”。一些汉族干部职工从内地休假回来,乘飞机时,不带其它东西,专带蔬菜和水果。那时,拉萨有句“菜比肉贵”的俗语,有钱的人吃菜,无钱的人吃肉,蔬菜贫乏得十分可怜!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拉萨狠抓“菜篮子”工程,因地制宜搞起了塑料大棚,种植各种蔬菜,引进大量品种,如豇豆、茄子、西红柿、黄瓜、苦瓜、辣椒、四季豆、花菜、丝瓜等,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菜源。内地的新鲜蔬菜瓜果也源源不断地运往拉萨,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高原人民的“菜篮子”。
现在,拉萨的菜市场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酷寒的冬天,都是一片绿色葱茏的世界,蔬菜品种非常齐全,可与四季如春的成都、昆明等大中城市媲美,部分品种的交易甚至超过了内地一些城市。
随着市场的日益繁荣,高原人在冬春之际也可以吃到西藏林芝的苹果、广东云南海南的香蕉、河北的鸭梨、尼泊尔王国的广柑,美国的蛇果、脐橙,夏秋之际可以吃到甘肃青海的大西瓜、成都的水蜜桃、新疆的葡萄、广西的菠萝芒果,荔枝、龙眼、草莓、杨梅……只要我们国家有的水果,在雪域高原都可以吃到,价格也不是很贵,有的比内地还便宜。
拉巴说,过去我们藏族把吃菜说成是“吃草”,极少吃蔬菜,随着科学的普及,藏族,特别是藏族青年懂得了营养结构对人体的影响,他们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只吃肉不吃“草”的习惯,知道怎样调剂自己的生活了,由单一到多元,从量变到质变,这是一个很大的飞跃。
现在西藏人的人均寿命从解放前的36岁提高到65岁,充分说明饮食结构的改善给藏族人民带来的可喜变化。
喝在高原
所谓“喝”,一是喝茶,二是喝酒。
先说喝甜茶。
在高原,不喝甜茶的藏族恐怕难以找到。甜茶和酥油茶一样,每个藏族家庭必备无疑。不管是大小城市,还是农村牧区,甜茶馆比比皆是,星罗棋布,生意兴隆。甜茶是一种浑红透白的液体,做甜茶只用三种原料,将红茶用水熬酽,兑上牛奶、白糖,搅拌即成。现在,奶粉遍及城乡,所以,奶粉代替鲜奶做甜茶已习以为常,方便而且卫生,又不失其原汁原味。
洛桑,现在刚到而立之年,我们一起上过党校,一起下过乡,交往多年,感情甚笃。我去他家,他用甜茶招待我,甜茶是新做的,不算很甜,也不是很淡,甜淡相宜,清香可口,味纯汁美。
我问洛桑:“你知道甜茶的来历么?”
洛桑说:“对这个问题,众说不一,有人说是战国时期一个欧洲逃亡者将配方带入西藏,推而广之。还有人说是从尼泊尔和印度传到西藏来的。但更多的说法是藏族人民自己发明的。”说到这里,洛桑显得很自豪。
我品了一口甜茶,说:“我过去在晚报工作时,报社门口有一家甜茶馆,生意格外红火,去喝茶的人特别多,是那里的甜茶做得好,还是别有原因?”
洛桑说:“我也去那里喝过甜茶,那里做甜茶的师傅手艺比一般人高强,做的甜茶分外香,分量也足,所以,拉萨人都爱去那里品茗甜茶。”
按照藏族的习惯,女人不准进甜茶馆,进甜茶馆的女人被视为“坏女人”。我曾见一对正在热恋的汉族男女,他们不知道这一习俗,双双相约去甜茶馆,老板极不高兴。喝茶的男人们见来了女人,一窝蜂溜之大吉,甜茶馆里仅剩下他们两人。老板说明原因,他们才不好意思地离去,以后再不敢光顾甜茶馆。当然,这是六七十年代的故事了。到了八十年代,甜茶馆的老板为了招揽生意,常常招收一些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当服务员,为茶客端茶递水,女性自然走进了甜茶馆这块“禁地”,男茶客们笑脸相迎,感到气氛格外温馨甜蜜。一些女性也开始进甜茶馆饮茶了。久而久之,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了。
洛桑说,如今的甜茶馆设备大都比较齐全,并且逐步走向高档化,配上了啤酒,卡拉OK、台球、录像等,现代消费和古老的传统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红红火火,皆大欢喜,丰富了藏族人民的生活,这应该说是一种进步吧!
甜茶馆往往高朋满座,是谈天说地的好地方。西藏一些青年藏汉族作家朋友,一有闲暇便去茶馆品茗甜茶,海阔天空,天南地北,无所不谈,收集素材,写出不少好作品。我有个中学生朋友,常去甜茶馆下围棋,不到半年便打败所有对手,大有“天下无敌”之势,在西藏一次围棋比赛中,他竟然获得了冠军。
洛桑说,拉萨居民有喝甜茶等奶制品的传统习惯,鲜奶、奶渣、奶茶等,老百姓十分注意饮品与健康的协调,在喝的方面,特别讲究营养和科学。根据一项调查表明,拉萨的藏族青年中,有95%以上的人希望能够喝到新鲜奶制品。面对如此大的需求量,拉萨的牛奶生产量一年比一年多,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拉萨牛奶公司和得利乳品厂生产的牛奶供不应求。与此同时,拉萨郊区的农民自己养了不少奶牛,他们可以提供国营奶厂还暂时不能做到的热情的服务。消费者掏钱图个实惠和快乐。郊区的送奶个体户悄悄地以自己高质量的鲜奶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占领着拉萨市场。他们天一亮就会准时出现在拉萨的大街小巷、居民小区和职工宿舍区,在楼道和大院高声喊叫,“新鲜牛奶”、“酸奶”、“奶酪”……订了鲜奶的人家,他们会轻轻敲开你的门,把你最满意的鲜奶送到你的手中,2元一罐,既便宜,又营养。这些个体户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民消费的缺口,很受我们藏族青年的欢迎。
再谈喝酥油茶。
班觉已经25岁了,红光满面,青春焕发,不过有点少年老成,看上去老练持重,城府很深。他亲自给我打酥油茶,把茶杯擦得干干净净,满满地斟上,双手捧递给我,“格啦(藏话,‘老师’或‘先生’的意思),请喝酥油茶。”
我一边接过酥油茶,一边说:“谢谢!”
热乎乎浓酽酽的酥油茶馨香四溢,我品了一口,不咸不淡,纯净可口,“班觉啦,您打的酥油茶分外香呢,好!真好!”
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茶及其茶文化,南方的名茶我都品尝遍了,说实在的,我还是独钟于藏族地区的酥油茶。在我们偌大的藏区,不管是在城镇的大街小巷,还是在农牧民遥远僻静的帐篷里,都可以见到香气扑鼻的酥油茶。凡是有人烟的地方,就有酥油茶。谚语云:“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真实地反映了藏族人民与茶的关系。
班觉喝了一口酥油茶,不紧不慢地告诉我说,我们中国人很讲究喝茶,藏族人更是如此,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茶里含有维生素B1、B2、维生素C等微量元素,茶碱具有溶解脂肪、消食化腻的功效;茶中的芳香油、咖啡因可兴奋精神,解除疲劳,补助氧气,增强心血管功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我说:“班觉啦,您具体谈谈酥油和酥油茶,好不好?”
班觉再一次把茶斟满,递给我,我一饮而尽,他也一饮而尽。他的话匣子打开了。他说——
酥油,又叫奶油,是牦牛、犏牛乳汁制成的上品,主要成份是油脂,含有很高的热量,对于生活在高寒地带的藏族来说,颇为适宜。用茶和酥油配制成酥油茶,成为我们藏族人民生活的一种必需品,也是我们藏族人民一种绝妙的创造。
酥油茶的制作相当考究,需有专用器具,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基本原料有茶、酥油和盐巴,有的藏族还将红枣、苹果、生姜、核桃仁、杏仁、薄荷等放入茶中,做成各式各样的酥油茶。打制酥油茶的桶藏话叫“董莫”,用木板箍制而成,呈圆柱体,高1米左右,直径约25厘米,内有一个可以上下抽动的长柄活塞。用红砖茶烧成较浓的茶水,倒入酥油桶内,放进适当的酥油和盐巴,再将长活塞上下抽动冲击,直到捣得水油交融为止。把酥油茶从桶里倒出来就可以喝了。
班觉,北师大中文系毕业,在西藏一所大学任教,他是有名的“西藏通”,我们对藏族历史和这里的风土人情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都去向他请教,他总是耐心细致地给我们作解答,直到我们满意为止。
关于酥油茶的事,他还没有讲完呢。他说,酥油茶不仅是藏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还是藏族人民表达心意、传递情谊的一种媒体。每每遇上客人到来,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初来乍到,先敬几杯酥油茶,再畅叙离情别意、轶闻旧事,酥油茶把主人和客人亲密无间地联系在一起。亲朋好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亲人们总要给他们敬献哈达、酥油茶和青稞酒,祝福他们一路平安。藏族人民聚会也离不开酥油茶,人们围坐在桌旁,边饮边谈,边谈边饮,其乐融融。一些藏族同志不吃早餐,饮上两杯酥油茶就可以工作到中午,精神抖擞,不觉疲乏。藏族在婚丧娶嫁和节日庆典中,酥油茶是不可缺少的饮料,并且贯穿始终……
班觉兴致正高,滔滔不绝地讲个没完没了,我听得出神入化。听完后,感到异常高兴,我真佩服他惊人的口才和记忆。
酥油茶的神奇与魅力,酥油茶的传说和故事,在高原藏区不迳而走,就像牛毛一样多,数不胜数;就像星星一样美好,晶莹透明。酥油茶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高原独特环境中特殊生活方式的产物。要认识藏区,要了解藏区,就必须和藏族人民一起细品酥油茶,和他们打成一片,把自己真正融汇于他们之中,才会有所作为。
三谈喝酒
班觉说,西藏人主要是喝青稞酒,在西藏,青稞酒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对青稞酒有过精彩的描述:“蔚蓝的天空,顿时乌云密布,雷声大作,电光闪烁,空中降下丝丝甘露,那洁净的甘露,便是酿酒的源泉。”
酿制青稞酒的方法很简单,将青稞煮到七成熟便晾在毯子上,然后放酒曲拌匀放入陶器之中,进行发酵,到一定的时候就会酿出酒来。酿一年的为年酒,又叫甘露黄。酿一月的叫月酒,又称甘露凉。酿一夜的为日酒,又称甘露强。
班觉告诉我,藏族地区从古以来,上至藏王,下至百姓,都非常喜欢饮青稞酒,与其它酒相比,青稞酒分外香甜,营养极其丰富,既解渴,又可以恢复体力。刚生孩子的产妇喝了它,可尽快使身体复原;体弱多病的人喝了它,能增强体质;青少年喝了它,能养身补气;女人喝了它,肌肤润泽柔嫩,容光焕发。
据科学鉴定,青稞酒是老少皆宜的滋补强身的上等饮料。在传统的藏医学里,青稞酒常被当作药引子,有舒筋活血、养身等功效。逢年过节,青稞酒是藏族人民送礼的必备品和待客的必需品。
西藏对青稞酒进行了大力开发,成立了西藏青稞酒公司,对青稞酒进行了工业化生产。新型的青稞酒含有17种氨基酸,只有八九度,清澈透明,晶莹闪亮,口感柔和,营养丰富,保质期长,是劳动之余、休闲玩耍的最好饮品。
班觉重新拿出两个干净的亮杯,为我斟上清亮清亮的青稞酒,我说我不喝酒,他说青稞酒不醉人,喝了没事。我拗不过他,只好喝了,清醇浓香,甘淳可口。他说,青稞酒正在逐步走向全国,在北京、浙江、青海、山西、广东、山东、四川等地先后建立了生产基地,还有一些项目正待开发。青稞酒销售网点正在全面铺开,西藏年生产达10万吨。青稞酒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现象,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在第五届亚洲及太平洋国际贸易博览会上,西藏青稞酒出人意料地获得金奖。
穿在拉萨
藏族服饰与中国古典服饰一样,复杂新颖,美观古朴,色彩鲜艳,经久耐穿。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度高原大地,高原青年的穿着打扮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藏族青年在新闻媒体众多宣传的感染和熏陶下,逐步走向了时髦和新潮。
从1985年以来,内地每年从西藏小学藏族毕业生中选送1000多名成绩优秀的孩子到内地上初中,并在内地逐步上高中、中专、大学,为西藏的四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这一批又一批藏族青年,在西藏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普布拉珍1987年12岁的时候,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西藏中学,初中4年,高中3年,大学4年,回到拉萨已是婷婷玉立风度翩翩的文化人了。她在一家科研单位工作,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穿着朴实无华的“生态时装”。
我问,“你的穿着打扮为什么喜欢以绿色为基调呢?”
她说,“绿色象征广阔的原野、森林和大海,花纹设计摹拟山川丛林和花鸟鱼虫的造型,以展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我说,“你穿这种颜色的衣服,还有其它什么用意吗?”
她说,“九十年代末二十世纪初,世界时装发展的新趋势就是我现在穿的‘生态时装’,穿它的目的,是想提醒人们关心世界的环境问题。当然,穿它还有助于松弛神经,消除疲劳,陶冶性情。”
普布拉珍再次细细地欣赏了一番自己满意的时装,说,“我们国家传统的晴纶、涤纶、粘胶、尼龙等化学纤维织的布,一些消费者穿了以后得皮肤病,很难治疗,饱受病痛之苦。‘生态时装’的出现,是回归自然,是众望所归,色彩自然,淡花素雅,很适合我们新一代年轻人的审美特点。”
当然,萝卜酸菜,各有所爱,像普布拉珍这样文化水准较高的青年,与一般青年的追求不一样。高原上还有一部分青年喜欢穿红色和灰色,有的喜欢穿褐色和蓝色,有的喜欢穿米花色和大花色。还有少数青年喜欢穿传统的藏装,不欣赏时装,体现一种服饰上的传统美,也倍受青睐。内地来的游客和外国友人对这种传统型青年特别关注,要摄影要交谈总爱找他们,这或许就叫民族特色高原气氛吧。
玩在林卡
周末,我们和藏族百姓身着五颜六色的服装,带着青稞酒、酥油茶、奶酪和糖食果品,兴高采烈地前往拉萨北郊离色拉寺不远的中国税务林游园。
中国税务林翠绿地站立起高原的辽阔和嫩绿,她醉心于一片白云,一片阳光,点点飞影,落地开花。蓝茵茵的天,绿油油的树,绽放着翠绿色的微笑。这正是:
雾开晓日露凝香,周末游园心花放。
飞鸟穿梭剪淡蓝,玫瑰正艳压众芳。
白杨疏柏含云影,松涛蔓藤卧清凉。
春染中国税务林,嫩芽吐新胜故乡。
我们在林子里,享受左边的欢乐,右边的喜悦,前边的幸福,后边的恬淡。在阳光疏影下缓缓移动脚步,领略园林新风光,去完成一个崇高的诺言。微风吹过我们的思绪,那是青春的音符,那是春天艳丽的花朵,那是林子里的花露水,那是滴入浓绿的嫩叶,那是我们享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硕和美好。搭起帷帐,品味奶酪酥油茶青稞酒,蜜蜂嘤嘤绕过,清辉薄如蝶翼,轻盈而透明……
西藏素有亚洲“江河源”、“生态源”之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亚洲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北半球气候“调节区”和“启动器”,是地球上受污染最少、天然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但是,圣洁、美丽的雪域高原同时也是脆弱的,空气稀薄,气候寒冷,严酷的生存条件使这里的许多物种对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的干扰十分敏感,全球气候变暖和过度开发利用已经开始影响高原多种动植物的生存。任其发生,高原美景将不常在,人们将遭遇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为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全力保护受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制约的西藏生态环境,提升税务干部职工的爱国意识、环保意识,国家税务总局决定在全国税务系统开展“保护国家生态、绿化雪域高原”活动,动员全国广大税务干部职工捐资2087万元,在西藏首府拉萨北郊一片荒漠上建造中国税务林,占地面积31•7万平方米,绿化近30万平方米,项目有绿化工程、园林小品工程、园路工程、基础设施工程等。2009年5月11日开工,西藏国税局和有关单位干部职工在开荒造林的那些岁月里,冒着高原严寒和严重缺氧的高山反应,壕里平地,拉线定点,挥汗挖坑,把白杨、松树、柏树、各种果树花草不辞辛劳地一棵棵种下去,浇水育苗,精心培育。在两年多时间里,栽下苗木37万余株,经历了高原风霜雨雪的严酷考验,大都坚强地存活下来了。经过两年多的辛勤劳动和努力,于2011年8月2日,全国税务系统与西藏人民的爱心桥梁——中国税务林竣工,全国税务干部职工所倾注的热情与心血,在高原留下了永远的蓝,留下了永远的纪念。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善举,是保护西藏生态、改造西藏环境、推进经济发展、巩固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造福西藏人民的宏伟工程。
我们唯美在这一方水土、一块林地!沿着林荫小径漫步,一路欢欣,一路豪气,迎风沐雨,爽快人心。这块优美悠闲的森林公园,独占“城市绿心”地位,以她的植被景观为特色,风景绝佳,是拉萨少有的“天然氧吧”,既方便了拉萨居民的休闲娱乐,又便于外来游客游览。我们在税务林里喝茶唱歌,尽情舒心地游玩。
税务林是藏族人民的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
莽莽高原,巍巍珠峰,泱泱中华,遥遥雪域,春去秋来,寒暑流易,千百年来缄默不语,生生不息。税务干部职工的爱心如同春风化雨,广洒雪域,泽润万物,吹得雪莲吐芳,浇得绿树抽芽。我们美好的祝愿,绚烂的梦想根植在这片热土。
我们在税务林里,围圈跳起了锅庄舞,唱起了祝酒歌,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氛围,在树荫下在阳光中轻轻摇曳,展示着我们民族的深情。时间被风吹走,岁月在林中消失,唯有大爱与希望在绵延。我们穿行在林间花红草绿之中,鸟儿嬉戏,万类霜天竞自由。绿叶茂盛,欣欣向荣,税务林经受住了冰天雪地傲霜斗雪的历练,生命力很强地活在世界屋脊。诗人老杨吟道:
生态景观漾涟漪,错落有致韵迷离。
忽隐忽现百花美,清雅闲适神仙居。
柔情万种染高原,一树朝霞沾鸟语
几丝垂柳钓暖风,佳话遥传百世纪。
美丽的诗句伴随一群站在树枝上的小鸟鸣唱,在税务林里缓缓飞扬,似乎在倾心地与春天交谈。中国税务林啊,你天使般的笑容,在灿烂的花香里,留下喂养灵魂的光芒,鸟儿衔来滴滴露珠,在树上留下人间最完善的美。
洁净的阳光把林子里的空气洗净,白杨昂起头来,青松唱起歌来,邦锦花用金嗓子朗诵原创的散文诗。这里的每一棵树都活得灿烂滋润,生龙活虎,让我们爱慕。藏族同事米玛扎西说,过去,这里是白沙裸露寸草不生的蛮荒之地,几乎没有什么植被,水土严重流失,风刮尘满天,下雨泥沙淌。为了建设中国税务林,拉萨各族干部群众年年栽树,种花草,培土施肥,剪枝管理……随着小树的一天天长大,一片葱绿、高低错落、荫翳蔽日、飞鸟不绝的绿色森林呈现在我们眼前。春姑娘用她温暖的双手扶着小树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把绿色的季节精心安排在高原大地,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生命和新的希望。我们像爱护自己眼珠一样爱护这里的每一片绿叶,爱护这里的每一株幼苗,让这一片“爱心林”覆盖地面,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生产氧气。为前来拜访的各类鸟儿,留下永远的家园,收藏美丽的故事。为拉萨,为西藏高原增添一份绿色的诗意和生命的美好。
三分栽树七分管,高原绿化路漫漫。春风化雨育幼苗,苗木青春翠万年。五千年过往,中华儿女在这片高地守望,守望我们的绿色梦想。
凝眸远望,那份深沉的民族大爱从中国税务林向着高原每个角落缓缓流淌。
立足长远,谋万世之利,广种大爱,同舟共济。中国税务林携着藏汉民族的手足情深、肝胆相照的历史佳话,在高原圣城永远屹立,万古流芳!
长青中国税务林,桃花掩面生彩云。
叶吐翠绿雾锁溪,花开园林万朵春。
燕剪碎玉遍地撒,雀翔淡青浸风韵。
一泓花香酿仙境,情话说给桃花听。
作者简介:
杨从彪,笔名:洋滔。中国作协会员、西藏作协理事、拉萨作协副主席、原《拉萨河》主编、拉萨市文联党组成员兼秘书长。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