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之秋
文/周红寰
秋的明净,秋的丰盛,秋的凉意,人到了中年,都有了。
幼年是无奈的,年长者呵护你,也支配着你一切,人无能掌控自己的命运;青年是幼年的延续,除了少数极早熟的,恐怕大多数人还不能十分明确自己是谁,想干什么吧,放眼未来还很长远,于是凭一己的意气而活,而那可能的冒险给未来的年月涂上浪漫色彩;唯有步入中年,视野内事物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突然发现,似乎已不自觉地站立在一座山的顶峰,回顾来路,多少的缺憾令人唏嘘,无比的仓促以致我们并不懂得所经历的意义,交叠的辉煌和失意将人的激情消磨殆尽,只留下风平浪静,却也并非不是好事。此时的“坐看云起”再不是少年时代的装酷,世界在你眼前自然展现开如中国白描画般细致的线条。后半生如何?下山吧,将职业生涯的小船慢慢划向岸边,然后登陆,享受含饴弄孙的幸福,如果更幸运些,就优雅地老去吧,最终与永恒合一。没有了颠倒幻梦,想象中的未来,真的就是如此一目了然,可能的意外都是一种不情愿。
然而回顾过往,我们是可以自豪的。卢梭出生在一个小市民家庭,依然可以在《怅悔录》中说:世界上没有一个王子接受过我这样精心的教育。这教育是他那做律师的父亲给予的。在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人普遍具有的物质匮乏感都烟消云散了,青春期无法排遣的苦闷竟如秋水而逝,他人眼里多少的耻辱,而自己亦认为是真实的那份自卑感和作为补偿的自傲感都可付之笑谈,沉淀下来的唯有对得天独厚境遇的庆幸——出生在书香之家,可以任性地在文学中徜徉,品尝到的快乐是公主亦不换!如今的丰盛感是越来越强烈了。张潮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以一部《红楼》为例,年少时喜读《红楼》,只知看宝黛爱情缠绵,物品贵重精美,如今却能看到大庄园的管理经营的的章法、生命不可逆转的凋零、有识者未雨绸缪的智慧……若非年岁增长,阅历渐丰,视野之扩展焉能及此?正如杨绛女士所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信然!忽油然地生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感慨,于是,丰盛也渐微微带上了凉意,这是对那个万物敛藏的严冬到来的预感吗?
那年从体检室出来,不由自主地调侃道:其实哲学是不用学的,只要去体检一次,人人或多或少就带上了哲学家的气质。既然如此,就把哲学亲近到极致吧,翻开《培根随笔》,看见赫然写道:“复仇之心可征服死亡,爱恋之心会蔑视死亡,荣誉之心会渴求死亡,悲痛之心会扑向死亡,连恐惧之心亦会预期死亡。”也就是说,如果你活得全心全意,死亡也并不可怕。想起艾克曼所著《歌德谈话录》中有言:“对于我来说,灵魂不朽的信念是由行动这个概念中生出来的.因为我如果孜孜不倦地工作直到老死,在今生这种存在不再能支持我的精神时,大自然就有义务给我另一种形式的存在。”于是恍然明白了,那凉凉的感觉是在提醒你,要永远活出生命的热度来。 “每一个没有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那么,当冰封雪飘、万物沉寂的日子终于来到时,真的一切都结束了吗?灵秀超群的才女张晓风可并不这么认为:“ 今天,我入土,像蝉的幼虫一样,不要悲伤,这不叫死,有一天,生命会复活, 会展翅,会如夏日出土的鸣蝉……” 这是一个善良的神话?还是一份宗教的慰藉?以我之浅薄,自不能参透。然而,如果春夏秋冬,四季在不断地轮回,生命为何不能如太极般地周行不殆?
人生之秋,那眀净、那丰盛、那凉意……我都喜欢。相信生命。
作者简介:
周红寰,女,生于1971年7月,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人。系温州市鹿城区作家协会会员、温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曾获“中华情”第二届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银奖,文章散见于多种报刊。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