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龙灯 浓浓的年味
胡盛忠
1951年春节,我虚龄6岁。头年全县实行土地改革,缺田少地的贫雇农都分得了土地,广大农民为欢度新年,庆祝新生活,家家户户喜笑颜开迎新年。为隆重庆祝分到土地的喜悦,那年我的老家下屋胡(今马桥镇潜山村一组),举办了玩龙灯庆新年活动。记得当时我的祖父还将龙灯接进我家的堂屋里来了。当龙灯进大门后,母亲抱着我去钻龙灯,因我幼时体弱多病,说是钻龙灯会得到龙的护佑,今后会除病驱灾,健康成长。
玩龙灯是咸安区过年的一项传统习俗。龙灯多是用篾扎纸糊的纸龙,也有用篾扎布蒙的布龙,还有少数是用稻草扎的草龙。纸龙、布龙、草龙,无论那种龙,都是一节节连接而成,每节有两根木把,舞动时由两人举一节,每条龙的节数都是单数,有9节、11节、13节不等,龙头、龙尾各一人。龙灯扎好后,首先要举行祭龙仪式,给龙点睛、开咽喉,否则就是瞎龙、哑龙。祭龙仪式后,接着要围绕本村鸣鞭转一圈,叫"起龙"。
玩龙灯的人员多,队伍较庞大,多以较大的自然村为单位组织进行。附近其他的村庄一般都会提前与玩龙灯的村庄联系"接龙”。也有村庄在玩龙灯的队伍快到本村前,派人到路口放鞭接龙,若无人放鞭炮,则表示不接龙,龙灯队伍便不进该村。
龙灯在途中行进的次序是:排灯、花灯、龙珠、龙灯、锣鼓队、炮队(放鞭炮和放三眼铳的)、茶酒担。玩龙灯的队伍都穿着颜色一致的服装,有的扎红头巾,穿红色衣服,也有的扎黄头巾,穿黄色衣服。
龙灯进村后,先在村中的空场地舞龙,龙珠在龙头前上、下、左、右舞动,龙跟随龙珠翻滚起舞,围观的村民尽情燃放鞭炮、烟花,还有人将烟花对着舞龙头或舞龙尾的人身体刺烟花。舞龙头、龙尾的两个人上身都是裸露着的,腰缠湿巾,有一个打大锣的也是上身裸露,腰缠湿巾,如发现龙头或龙尾的人对烟花抵挡不住了,他就冲上前去用大锣抵住烟花,把烟花引向自己。剌烟花有规定:只能刺龙头、龙尾和打锣的三个人。一时间鞭炮齐鸣,灯火通明,人声鼎沸,鞭炮放得越热烈,龙灯就舞得越欢腾。
龙灯舞动后,有幼儿的妇女会抱着孩子去钻龙灯,祈求龙王庇佑孩子。家里有母鸡孵鸡崽的人家,妇女会去扯龙鳞拿回家去放进鸡窝里,据说可以不会有寡鸡蛋,鸡崽会出得齐。当集体观玩龙灯结束后,有人家单独放鞭炮接龙的,龙灯就会到该户进门转一圈。接龙灯的村庄要备办酒席招待全体玩龙灯的人员,接龙灯的人家要封"礼事”。
玩龙灯一直要到正月十八晚上收灯,这天晚上将龙灯举到塘堰边有水的地方火化送龙上天。
玩龙灯是每年春节最热闹的标志,是一段铭记一生的浓浓年味和乡情。有一副楹联说得好:
老龙现身,扫尽人间花炮;
春灯焕彩,荡平宇宙烽烟。
作者简介:
胡盛忠,男,自号石硼,1945年生于咸宁县马桥潜山村下屋胡,1956年随父母迁居温泉白茶村石硼巷。初中文化, 中共党员,助理政工师职称。曾任温泉镇企业办统计、副主任,企业单位支部书记,咸宁市(县级)民协理事、温泉民俗学会秘书长、咸宁市诗联学会第四届副会长兼办公室主任。现为咸安区、咸宁市、湖北省诗词学会、湖北省楹联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咸宁市“乡土作家(诗人)”。2014年被咸安区委组织部、区老干局授予“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15年获得第二届“鹰台杯”诗词大赛优秀奖,2020年获得“抗疫金色大脑杯”全国诗词大赛优秀奖,同年被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评为“2016-2020年度湖北省诗词先进工作者”。著有诗集《鄂南英烈颂》,编有《中共党史知识问答》《温泉风土故事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