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校的回忆
□ 郭建中
进入古稀之年的我,已离开母校五十多年了。每当和老同学谈起母校,首先怀念的是校园。总是对老校园充满了感情,觉得新校园虽然宽阔、漂亮,但已跟我们没有多大关系了。
最近有幸看到一篇怀念母校的散文,作者的看法有深度:“怀旧是一种情怀,其实我们怀念的是我们的青春,对我们来说,珍贵的是回忆。”万事万物都是在发展的,不可能一成不变,如果一成不变,岂不可怕?我们每个同学的变化尚且如此之大,更何况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老校园。
在宇宙中,人的一生就是一场经历,走到最后只剩回忆。记忆中的母校“消失”了,早已成为“外国语学校”的校区。但六年的中学生活,在母校任何一个角落,都隐藏着我的回忆:校门内被挂在老槐树枝干上的老铜钟;传达室西侧砚池型美丽的荷花池;贯穿校园东西的小桥流水;隔河相映红柱联廊的一排排教室;与教室隔河相望的两层教学楼;小河两岸低垂的柳树;小河西边拱桥相对的“潜园”及院内的曲径、假山、翠竹、青堂瓦舍、古色神韵的六角凉亭……盛夏,蝉鸣阵阵,河池中蛙声不断,蓝天、白云、丽日、荷花、果树,小桥、红廊、操场、钟声,整个校园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动感图画。微风中时有阵阵清香袭来,沁人心脾,使人留连忘返。
我的母校江苏省赣榆县中学,从1955年算起至今已近七十年历史了,若上溯于民国初期母校的前身“怀仁书院”,则有近百年历史。“怀仁书院”的校址在旧县府所在地的马厂镇,解放后的1952年迁到县城青口镇后又经过一次搬迁。建校初期除了原护城河,还有“潜园”也划为校区,改成教室和宿舍。潜园曾是清末红顶商人许鼎霖的私家花园。1958年,母校正式命名为“赣榆县中学”。
我是1962年秋考入赣榆县中学的,从初一直到高中毕业。是68届高中毕业生,实际上只上了一年高中课程,其余二年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在母校我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太多的事可以回忆。几十年过去了,有的同学和老师的姓名已记不清了,但许多往事是终生不会忘记的。因我和这些老师、同学有深厚的感情。
在母校教我的老师中有三位姓名中都有“华”字。我在初一(3)班时的班主任叫顾介华,是一位气质高雅、身材匀称、白净漂亮的女教师。她是母校的第一批高中毕业留校任教老师,教数学。听说她祖上是乡下一大户人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她教学水平高,按年龄她才二十几岁,应称大姐。但她对我像对子女一样的关怀,又像是师母。她时常对班里的同学说:“我们班有两个学习成绩第一名,一个是王维祥,他是走读生,学习很勤奋,课余时间也抓得很紧;另一个是郭建中,他只是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积极回答老师提问,而课余时间下功夫少。是靠头脑聪明考第一名的。我每次提问时,还没等我把题目讲完,他就举手了。”顾老师还时常在下午自习课时专门辅导我学习,有时还请俄语老师辅导。俄语老师叫许先华,是男教师,外地人,比顾老师年龄大。他抽烟,烟瘾大,我坐在前几排,他讲课时我能闻到他身上的烟味。许老师喜欢看报纸,关心国家大事。记得我上高一下学期时,北京已开始发动“文化大革命”了。先是批判“海瑞罢官”“三家村”“四家店”,然后是批“走资派”。那时也是他教我们俄语,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讲的一段话我至今没有忘记:“北京已发动文化大革命了,北京是首都,好比人的心脏,心脏可不能出问题啊!”这体现了他对国家形势的担忧之情。
我上初二时的班主任是物理教师,他叫金泽锦,男教师,是从解放前过来的知识分子。他讲课的风格是幽默、风趣,喜欢用打比喻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一个比喻至今我也没有忘记,在讲到电流、电压、电量等单位之间的关系时,为了让我们听得懂,他说:“……就好比夏天穿了一件棉裤头。”使全班同学笑得合不住嘴,在笑声中加深了我们对电学原理的理解。
最使我难忘的一件事,就是他在关键时刻鼓励我的一句话。初二下学期,全国都在搞“学雷锋”活动。三月五日是学雷锋纪念日,那天,全年级学生和老师都在看学生演出。“怎么办,怎么办。马上就要到我了,万一演砸了该怎么办。”我表演的是快板书,越想心里越害怕。我恨不得再回去练上七八遍。这时,金老师注意到了我,他看出了我不安的心情。于是拍了拍我肩膀,问:“怎么了,我看你挺害怕的,难道是怕表演时出小意外吗?”我没有吭声,只是朝着他点了点头。“没关系,演砸了也不要紧,人生都有第一次,不用紧张,勇往直前,我相信你,加油!”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他这句话只是在鼓励我,让我重拾信心。但对我来说,却受益匪浅。虽然最终表演不是很成功,但他的这句话却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中,挥之不去。以后每当我害怕时,总会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让自己重拾信心,勇往直前。
我上高一时候的班主任叫张绍华,男教师,教语文。南方人,他长相英俊、脸面白净,写一手好字。虽然严厉,使同学生畏,但在课余时会主动找我们“拉家常”。还时常叫我和另外几个同学去他宿舍玩。他已婚,妻子也是带课老师,长得漂亮身材也好。在那个年代,没有茶几、沙发,但他热情地让我们坐在铺着布的床沿上。
后来,高一下学期课程还没有学完就来了“文化大革命”。“拿起笔做刀枪”,停课闹革命,大串连,批走资派。先是批教导主任,批校长书记,然后又把徐州地区专员带来校园批斗。记得那天我吃完午饭就去学校了,和本班同学正在教室走廊里啦呱。我说:“听说下午要批斗地区专员,他叫汪又炎……”没想到这时汪专员和另外一名干部已走到我身后。他身材高大,是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干部。他一点也没生气,反而还拍着我的肩笑了笑。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真幼稚。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用爱来传递知识和文明。在那个年代,虽然有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但那时的师生感情是纯洁的,真诚的。
铛!铛……悠扬的钟声在学校上空响起,是那样的清脆、悦耳,尽情地飘到县城的每一个角落。离开母校至今的几十年中,我偶尔还会被梦乡里的钟声敲醒。这也是我对母校的怀念。
作者:郭建中,男,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人,工程师,经理,已退休,爱好写作,《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已在平台和纸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本人姓名与成果已载入《中国专家人才库》第三卷。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how_2954259.html&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