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循吏列传》第五十九载:公孙休为鲁相,“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这段文字的意思是,有一位客人给公孙休赠送鱼,公孙休推辞不接受。这位客人说:“听说您喜欢吃鱼,我才给您送来了鱼。您为什么不接受呢?”公孙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接受你送的鱼呢。我身为相,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如果今天接受了你送来的鱼而被罢免,往后我还用什么买鱼吃呢?因此我才不接受你所送的鱼。”
常言道,礼下必有所求。大凡提钱携物送礼者,不外乎事前表示,事后致谢。正常的礼尚往来,当属人之常情。如子女敬老,新婿上门,徒弟拜师,携带“两袖清风”当然不行。馈赠之举,超出礼数致谢范围,那就另当别论了。
司马迁把“公孙休不受客之鱼”这点小事写进历史,意在昭示后人,提醒来者。政府官员,要对送礼者格外小心注意,不可因为区区之礼而有伤政风。纵观历史,许多具有堂堂男儿气慨、伟岸丈夫风范的为官者,饥贫可忍,艰难可耐,刀兵之凶可赴,水火之险可蹈,就是在“糖衣炮弹”面前经不起攻击,为礼所钳,为礼所制;被礼所晕,被礼所惑,因收礼为人所奴,国家法规不顾,规章制度敢违,到头来身败名裂,前程尽毁。藏奸裹毒之礼赠,不啻悬头利剑。
“官不打送礼的”。但是,意志坚强者,珍视操守,不辱清名,视馈赠如洪水猛兽,拒送礼者于门外。十送礼者九精明,你拒礼不收吗?投其所好如何?于是,送礼者便如公孙休之客一样,专门研究你的嗜好,或者看你眼前缺什么,喜财者以金钱攻之,贪色者以美女迷之,嗜膻者以羊肉味之,居窄者以房宽之,于是,少数官德薄弱者,威严之仪毁,廉洁之堤坏,附首贴耳,听命于礼下所求矣;所官之地,便风气坏,怪事起,诉讼频,民不安。
人们希望官场上多几位公孙休,为的是政治清明,国家太平,人民幸福。不是说让自己的公仆们都成为见美味就躲避的苦行僧。人民富庶为官穷,不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生活目的。
宋今声写于2003年9月26日
修改于2023年1月7日
《纲鉴易知录》载:公元前296年,孔子的弟子诡辩家公孙龙做客于赵国平原君赵胜家中。
有一天,孔子的玄孙孔穿,也从鲁国来到赵国。在平原君赵胜家中,他们谈起了“臧三耳”。公孙龙详细地对赵胜和孔穿阐述了自己关于“臧三耳”这一话题,而孔穿却接受不了,他对公孙龙说:“谓三耳甚难而实非也,谓两耳甚易而实是也,不知君将从易而是者乎,其亦从难而非者乎?”
坐在一旁的平原君赵胜对公孙龙说:“公无复与孔子高(子高,是孔穿的字)辩事也!其人理胜于辞,公辞胜于理;辞胜于理,终必受诎。”
赵胜对公孙龙的“臧三耳”之说,同孔穿一样,也是持否定的态度。
公孙龙坚持“臧三耳”之说,其意谓人有两耳而聋者,则两耳之外必别有一耳,使之能听。两耳者听之主体;使耳能听之,第三耳为听之主。
远在先秦时期,人们就这一哲学命题,还不可能详尽地解释明白而使对方欣然接受。我的理解,“臧三耳”即是“善三耳”。
“臧”字释义,在这里可当“善”讲。那么,公孙龙为什么把“善”说成“臧”呢?可能是他故弄玄虚以显示自己学问深奥,抑或当时人们就以“臧”代“善”。
如果把“臧三耳”理解为“善三耳”的话,这里的学问就大了。人有两耳,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耳,近听蝉鸣鸟叫、雁唱蜂歌;远听苍穹雷响、旷野风声。公孙龙主张人要“善三耳”,就是说,两耳之外,要有一耳主听。
“第三耳”主听,听什么呢?听逆耳之言,听不同意见。就是要能够“兼听”吧。后来唐代魏征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可能就是从公孙龙“臧三耳”这里得到的启示所作的结论。
经常留心耳侧,听于无声之处,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沉默里听反响。正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以声正道,以道震聋。听弦外之音,谙人生哲理。这些,可能就是公孙龙要倡导的“臧三耳”主题思想吧。
宋今声写于2005年12月7日
修改于2023年1月7日


作者简介:宋今声,现代辞赋作家。现为双辽市玻璃山镇关工委副主任,双辽市作家协会名誊主席。中华辞赋社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文章多次在《四平日报》《城市晚报》《延边晨报》《吉林日报》《吉林银行业》《东北金融》《春风》《今天》《浪淘沙》《金融博览》《中国征信》《中国信合》《农村金融时报》《中华合作时报》《中国火炬》《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法院报》《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新农村》《中华辞赋》《中华诗词》《中国现代诗歌》《速读》等省内外数十家报刊发表,已经出版《增年录》、《百赋集》等个人文集四种。创作经历和收获,2014年被收录《文化吉林·双辽卷》。散文《那年冬雪乍化时》被收入吉林省作家协会编辑出版的《吉林农民作家作品选》2018年卷。辞赋作品先后被国内多家报刊媒体采用,部分获奖。2018年现代辞赋《陶然赋》被选入中华辞赋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当代辞赋名家作品精选》另有多篇文章发表《辽河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