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风采】
吴仰生,笔名仰生,昵称:俯仰生涯。安徽省作协会员,曾为下乡知青、工人、中学和大学教师。爱好文学,笔耕不辍,已有35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发表与出版。其中,中篇小说《亡魂》和长篇小说《爱的家教》颇受好评;曾获“小天使"铜像儿童文学奖、"阿英”文学奖等十多种奖项。
【长篇国学之文学札记】
文山艺海撷拾
(系列三十四)
话说《本草纲目》
李时珍其人
李时珍(约1518年~1593年),明代杰出医药学家。字东璧,晚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人。世业医,父言闻,有医名。幼习儒,三次应乡试不中。师事顾日岩,读书十年。受家庭熏陶,兼好医书,遂精医药。千里就医于门,立活不取值。楚王闻之,聘为奉祠,掌良医所事。世子暴厥,治之即甦。经推荐,赴京师太医院供职一年,或云尝授太医院院判之职。晚年因子建中为官,遂进封文林郎、四川省蓬溪知县。念本草一书历代注解者谬误亦多,遂考古证今,辨疑订误,广采博收群书,奋发编修。
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历时二十七载,三易其稿,著成《本草纲目》五十二卷,初刊于金陵。子建中、建元、建木及诸孙皆参与绘制药图,孙树宗、树声为之校对。甫及刻成,时珍即逝。对脉学亦深有研究,所撰《濒湖脉学》(1564年)能融会先贤脉学之精华,删繁去芜,讲求实用,论述较为通俗简要,以韵体文写成,便于记诵。此书归纳脉象为二十七种,各撰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另著有《奇经八脉考》(1572年),于奇经循行路线及证治规律阐发尤多。已佚医著有《三焦客难》、《命门考》(或以为实系一书)、《五脏图论》《濒湖医案》《濒湖集简方》等。次子建元,从父业医,有医名。父卒,献《本草纲目》于朝廷。四子建方,精医,中年入选太医院医士。弟子庞鹿门,传其医学;瞿九思,传其儒学。
《本草纲目》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从《本草纲目》完稿至刻印,中间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原因是当时《本草纲目》没有名家的赞许与政府的支持,李时珍到过蕲州、黄州和武昌,都找不到承印的书商。1590年,他终于得到南京藏书家兼出版商胡承龙的帮助,出钱刻印。可惜,李时珍未及三年便卒于家,未能看到自己的著作问世。
中医典籍《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
洋详一百九十万多字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三十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全书首列总目、凡例、附图。卷一卷二为序例,主要介绍历代诸家本草及中药基本理论等内容。首先列举《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雷公炮炙论》、《唐本草》等四十一种本草著作,并加简要评介,基本反映出明代以前本草学发展概况;另又附列引用医书二百七十七种,经史百家书籍四百四十种,共计七百十七种。通过引述前人专论如神农本经名例、陶隐居名医别录合药方剂法则、采药分六气岁物、七方十剂、五味宜忌、五味偏胜、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引经报使、相须相使相畏相恶诸药、相反诸药、服药食忌、妊娠禁忌、饮食禁忌、李东垣随证用药凡例、张子和汗吐下之法、陈藏器诸虚用药凡例等,使中药理论获得系统整理。卷三卷四为百病主治,大致沿袭宋以前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诸风等一百十三种病证为纲,分列主治药物,或于病证下再分若干证,类列药物用法,复设草部、菜部、果木等为小纲,并详其主治,编次有序,便于临证参考。卷五至卷五十二为药物各论,总目原称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经实核为一千八百九十七种。各论均以“部”为纲,以“类”为目分类,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每部之前均有简要论述。各部之下再分若干类,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类、杂草等十一类,凡六十类。每药均标注首载文献出处,若有归类变更或并入某药者,则以校正说明;下设释名、集解、辨题或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栏目解说。“释名”下列举别名,并释命名意义;“集解”介绍产地、品种、形态、采收等;“辨疑正误”对历代本草有疑误者予以辨正;“修治”阐述炮制方法;“气味”阐述药物性味及有毒无毒;“主治”包括功效;“发明”侧重阐述药性理论、用药要点及李氏学术见解;“附方”广录以该药为主的主治各科病证的有效方剂。
本书在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基础上,进行大量整理、补充,并载述李氏发明与学术见解。其主要成就包括:集我国16世纪前中药学之大成,该书首先介绍历代本草的中药理论和所载药物,又首次载入民间和外用药三百七十四种,如三七、半边莲、醉鱼草、大风子等,并附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则。显示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除列“一十六部为纲,六十类为目”外,还包括每药之中“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即每一药物下列释名、集解等项,如“标龙为纲,而齿、角、骨、脑、胎、涎皆列为目”;又有以一物为纲,而不同部位为目。特别是在分类方面,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基本符合进化论观点。全面阐述所载药物知识,对各种药物设立若干专项,分别介绍药物名称、历史、形态、鉴别、采集、加工,以及药性、功效、主治、组方应用等;同时引述自《本经》迄元明时期各家学说,内容丰富而有系统。
对中医药理论有所发明,书中强调对中药应该辨证应用,如藜芦条下称“吐药不一,常山吐疟痰,瓜丁吐热痰,乌附尖吐湿痰,莱菔子吐气痰,藜芦则吐风痰者也”。其中亦有前人所未论及之名言和精辟理论,如辛夷条下有“脑为元神之府”之论,橘皮条下称“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龠”等。书中对过去本草书籍中将两药误为一物者,如葳蕤与女萎;一物而误为两药者,如天南星与虎掌;品种混淆不清者,如百合与卷丹;药用部位失真者,如五倍子误认为果实;药物归类不当者,如将薯蓣列为草类等,均予以澄清更正。书中对妄图长生不老,服食丹石成风现象进行了批判,对黄连、泽泻服之可以成仙,草子可以变鱼等说,亦作了驳斥。
本书虽为中药学专书,但涉及范围广泛,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农学等内容亦有很多记载。如在矿物学方面对石油的产地、性状作了详细记述;在化学方面,阐述了检验石胆真伪的方法;在物理学方面,从空气中的湿度变化,以推测雨量的大小;在农学方面,阐述采用嫁接技术,以改良果树品种的方法等。本书通过对药名的探索与考证,阐明某些汉字的字形、读音;也载述一些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药名的读音和含义。还记载契丹族用羊皮、羊骨占卜和写字,吐番人用燕脂化妆等习俗,蒙古族裹于牛皮内治疗外伤方法等。本书保存了16世纪以前大量文献资料,其中有的原书已佚失,有关资料可从本书得以窥见。
李时珍是世界公认的杰出的医药学家;《本草纲目》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本草纲目》广征博引,图文并茂,在考证药物本草的名称、性味、功效等特性时,广泛涉及饮食原料、日常食品加工及食疗药膳等,也是研究食疗的重要参考文献。
《本草纲目》中与食疗有关系的篇章很多,如序例部分的“五味宜忌、五味偏胜、服药食忌、饮食禁忌”,以及谷部、菜部、果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中所收录的大量药物等。如谷部“大麦”条,作者在“释名”部分考释了大麦的名称;在“集解”部分旁征博引,说明大麦的出产、性能、食俗云:“……郭义恭《广志》云:‘大麦有黑穬麦,有□麦,出凉州,似大麦。有赤麦,赤色而肥。’据此,则穬麦是大麦中一种,皮厚而青色者也。大抵是一类异种,如粟粳之种近百,总是一类,但方上有不同尔。故二麦主治不甚相远,大麦亦有粘者,名糯麦,可以酿酒。”在“气味”和“主治”部分介绍了大麦的药物性能:“味醎,温,微寒,无毒,为五谷长,令人多热。”“消渴除热,益气调中。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化谷食止泄,不动风气。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肤。为面,胜于小麦,无燥热。面平胃止渴,消食疗胀。久食,头发不白。和铁砂、没石子等染发变黑色。宽胸下气凉血,消积进食”等功效。在“发明”部分介绍了大麦食疗功效:“大麦作饭食,芗而有益;煑粥甚滑;磨面作醤甚甘美。”在“附方”部分,列出附方“旧四新五”共九种方子:“食饱烦胀”“膜外水气”“小儿伤乳”“蠼螋尿疮”“肿毒已破”“麦芒入目”“汤火伤灼”“被伤肠出”“卒患淋痛”。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除各种动植物原料外,《本草纲目》还将许多食品看作药物用来治病。在“谷部”“酒”条中,除介绍米酒、老酒、春酒、东阳酒等外,还附诸药酒方,约收70种古代的著名药酒,每种酒后均有疗效及酒的制法。如“菊花酒”,“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痹,消百病。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亦佳。”又如“人参酒”,“补中益气,通治诸虚。”“用人参末同曲、米酿酒,或袋盛浸酒,煮饮。”“粥”条除收“小麦粥”“寒食粥”“糯米粥”“粳米粥”等9个品种外,还另附粥方13首,每种粥后都写明疗效。如“小豆粥”:“利小便,消水肿脚气,辟邪疠”;“莲子粉粥”:“健脾胃,止泄痢”;“芋粥”:“宽肠胃,令人不饥”;“萝卜粥”:“宽中下气”;“枸杞子粥”:“补精血,益肾气”;“鸭汁粥”和“鲤鱼汁粥”:“并消水肿”。
由于李时珍的旁征博引,使《本草纲目》保存了丰富的有关食品的史料,为今人探讨食品加工的历史提供了方便。如“豆腐”条“集解”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凡黑豆、黄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造法:水浸碎,滤去滓,煎成,以盐卤汁或山矾叶或酸浆,醋淀就釜收之。又有入缸内,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咸、苦、酸、辛之物,皆可收敛尔。其面上凝结者,揭取晾干,名豆腐皮,入馔甚佳也。”又如“粽”条载:“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又如“烧酒”条,在记述其异名为火酒、阿刺吉酒后,李时珍在“集解”中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唯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三段文字,分别谈了豆腐、粽子、烧酒的历史和制法,极受化学史家、食品史家的重视。
作为一部药物学巨典,《本草纲目》融汇了明代及以前时代众医家的药物学成就,保存了许多食疗古籍中的内容。书中提到的食疗著作主要有孙思邈的《千金·食治》,盂诜、张鼎的《食疗本草》,陈士良的《食性本草》,吴瑞的《日用本草》,汪颖的《食物本草》,宁原的《食鉴本草》,等等。如“酥”条内云:“按《臛仙神隐》云:造法以牛乳入锅煮二三沸,倾入盆内冷定,待面结皮,取皮再煎,油出,去渣,入在碗(锅)内,即成酥油。一法……,凡入药,以微火熔化,滤净用之良。”如“牛”条内云:“《食经》云:牛自死、白首者,食之杀人。疥牛食之发痒。黄牛、水牛肉合猪肉及黍米酒食,并生寸白虫;合韭、薤食,令人热病;合生姜食,损齿。煮牛肉,入杏仁、芦叶易烂,相宜。”《本草纲目》正是在融汇百家的基础上,自成一家,成为明代一部划时代的伟大巨著。
《本草纲目》的最早版本是1593年前后由胡承龙刻的金陵本。其次是1603年夏良心、张鼎思序刊的江西本,江西本改正了金陵本的一些错误,同时也有金陵本不错而改错了的。再次是1606年董其昌序的湖北本,它和以后如梅墅烟梦阁等各种明清刻本,大都是以江西本为底本翻刻的,一般改动不大。直到1885年合肥张绍棠味古斋重校刊本,才作了较大的变动,并抽换了几百幅图,他改对和改错之处都显著增加。以后各种石印、排印,以至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影印本,一般都是以张本为底本。历代由于抄写、刻版、校订、覆刊所产生的错误,数以千计,严重地影响了该书的质量。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又出版了新的校点本,新的校点本采用刊印较早的江西本为蓝本,旁采各本进行校勘,订正了不少错谬,得到了学者的好评。200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再版了此书,为方便读者检索,在书末新增“正言语标题笔画索引”和“下文标题拼音索引”。
作为一部伟大的医药宝典,《本草纲目》不仅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还传播到世界,为世界医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书于1606年传入日本,此后又被译为拉丁文及法、德、英、俄等国文字,流传于各国,对世界药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
本书刊行后,促进了本草学的进一步发展,倪朱谟的《本草汇言》、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黄宫绣的《本草求真》等,均是在其学说启示下而著成的本草典籍。达尔文(Chrles Robert Darwin)在其著作中亦多次引用本书的资料,并称之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英国李约瑟( Joseph Needham)称赞李时珍为“药物学界中之王子”。本书为本草学集大成之作。刊行后,很快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后又先后被译成日、朝、拉丁、英、法、德、俄等文字。
目录与版本
目录
第一卷 序例
第二卷 序例
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第五卷 水部
第六卷 火部
第七卷 土部
第八卷 金石部
第九卷 金石部
第十卷 金石部
第十一卷 金石部
第十二卷 草部
第十三卷 草部
第十四卷 草部
第十五卷 草部
第十六卷 草部
第十七卷 草部
第十八卷 草部
第十九卷 草部
第二十卷 草部
第二十一卷 草部
第二十二卷 谷部
第二十三卷 谷部
第二十四卷 谷部
第二十五卷 谷部
第二十六卷 菜部
第二十七卷 菜部
第二十八卷 菜部
第二十九卷 果部
第三十卷 果部
第三十一卷 果部
第三十二卷 果部
第三十三卷 果部
第三十四卷 木部
第三十五卷 木部
第三十六卷 木部
第三十七卷 木部
第三十八卷 服器部
第三十九卷 虫部
第四十卷 虫部
第四十一卷 虫部
第四十二卷 虫部
第四十三卷 鳞部
第四十四卷 鳞部
第四十五卷 介部
第四十六卷 介部
第四十七卷 禽部
第四十八卷 禽部
第四十九卷 禽部
第五十卷 兽部
第五十一卷 兽部
第五十二卷 人部
流传版本
《本草纲目》版本颇多,除国外各种全译或节译本外,国内现存约七十二种,大致可分为“一祖三系”,即祖本(金陵本、摄元堂本)及江西本、钱本、张本三个系统。江西本系统,主要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夏良心、张鼎思刻本等;钱本系统,主要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钱蔚起杭州六有堂刻本,并改绘药图,以及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吴毓昌太和堂本,乾隆间《四库全书》本即据此本抄录;张本系统,主要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张绍棠南京味古斋刻本,文字参校江西本、钱本,药图改绘后增加十余幅,并附《本草纲目拾遗》。
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本即据张本影印,晚近通行本为197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衡如校点本。
1993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金陵本影印本。
《本草纲目》的历史价值
《本草纲目》的体例和主要内容包括了药物名称、药物产地、药物形态及采取方法、药的炮 制过程及方法、药物的性能和功用、药性药理、药效等。《本草纲目》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草纲目》采用的分类方法水平很高。
既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又有独特的创新意 义。这种分类的方法“举一纲而万目张”,一目了然,它实际上已具备了现代生物进化思想的科学性。我国古代早期的“本草”书中,通常把药物简单粗略地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三大类。而 李时珍在书中则依据药物的自然属性进行分类。
另外,《本草纲目》的分类是先无机后有机,先植物后动物。在矿物药分类方面,具备了一定水准。
第二,《本草纲目》对药物学以外的生物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气象学等学科也有突出 的贡献及影响。
在生物学方面,《本草纲目》中共收录了 1094种植物性药物,李时珍详细记载了它们的品 种、形态、气味、功用等。
在化学方面,书中记载了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及制取方法,介绍了包括蒸馏、蒸发、升华、重 结晶、风化、沉淀、干燥、烧灼等在内的许多化学反应方法。《本草纲目》一书中对金属和合金的区别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区别和鉴定方法上也有所突破,其内容的详细程度大大超过了前人 的记载。
在地质学方面,《本草纲目》记载了 276种矿物性药物,并详细记述了许多矿物的形成、产地、形色、鉴别要领、勘察、采掘方法等,并记载了关于植物指示矿藏的重要信息。这部书不仅搜集了 前人关于矿物零散的记录,而且对之进行了进一步的整理、总结。
自18世纪起,《本草纲目》的部分内容又被译成法文、英文、德文和俄文等文字。李约瑟博士在评价《本草纲目》时写道:“毫无疑 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医药学、植物学的宝贵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它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思想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源泉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达尔文曾将这部医药学宝典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的突出特点:一是运用了先进的药物分类法,这种分类思想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源泉之一;二是图文并茂,《本草纲目》附有一千多幅药图,形象地表现了各种药物的复杂形态,既便于人们学习和辨认,又防止了混用和误用。
科学价值:全书收载药物1892种,附药方11096个,其中,有8160个为李时珍本人所收集,增加了临床效果较好的新药材374种,运用了先进的药物分类法,首创按照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首类为纲,次之为目,再次为药名、产地、形色、气味、性能等。
《本草纲目》的科学价值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该书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学说为基础,对历代的中医药发展成果,从中药学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归纳、分析与综合,反映出中医药宝库在那时的基本内容,因而被西方称为“东方医药巨典”,李时珍也因而被举世誉为具有世界水平的卓越的科学家。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祖为铃医,父亦业医。李时珍在乡试落第后,即弃仕途,随父学医。
李氏在多年行医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的一些记载错误太多,不切实用。如果按照这些错误记载来遣方用药,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而且还会对人的生命与健康产生危害。所以他决心编写一部经过验证、切合实用的新的本草著作。他用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引用自《神农本草经》以来的历代本草书籍四十一种、各种医书二百七十七种、经史百家书籍四百四十种,再加上到各地山野收集药物标本,向山村野老、药农、走方郎中、樵夫等劳动人民请教,以及亲自栽培、品尝药物等,对古代本草书中的错误加以修改,并补充了大量资料和加入自己的意见。他曾前后修改这些手稿三次。最后在六十岁(1578)时撰成《本草纲目》这一不朽名著。全书共约一百四十万字。除了收入旧本草书籍中的一千五百一十八种药物外,再加上自己新增的三百七十四种,共载入中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
在《本草纲目·凡例》中,李氏从哲学角度阐明了撰写此书的工作方法。他说:“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所谓格物,就是根据历代文献资料和李氏亲身调查所获资料,来研究药物的性质、功能及使用范围。这一格物之学充分说明了实事求是为李氏著书的基本指导原则。除了书的内容处处表现出他的注重实际的格物求实精神之外,书名也可能受到宋代理学家朱熹和明代医学家楼英(1520—1589)的影响。朱熹著有《通鉴纲目》,而《本草纲目》则仿照该书格式,以纲挈目,从而做到纲举目张。楼英的《医学纲目》成于1565年。书中以阴阳脏腑为纲,纲下设目。书首为序例,以下按脏腑分卷。《本草纲目》的格式与它相近。楼英在书的卷首列运气占候一篇,内含理学内容。书序中提出该书的内容为“本之阴阳以定其准,考之运气以稽其变……酌之虚实以立其法,考之同异以正其讹”,也同《本草纲目》类似。由于成书较早,故李氏可能受到他的影响。
《本草纲目》的科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搜集文献时,注重实证精神——文献来源备列,方药出处悉具与现代的科学家撰写科学著作不同,我国古代医家在写作时常不注明引证资料来源。李氏一洗这一弊病,对书中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物及所有方剂,还有药物、方剂的主治、功效等均予注明资料来源。他的这种尊重他人劳动,为读者深入研究提供资料来源的严肃态度,反映出他的认真求实、一丝不苟的实证精神。对于书中所列的任何资料,他都提出来自何处的说明。如以卷一“采集诸家本草药品总数”为例,他不但在目录中提出采集某书多少种药,而且在以后各卷的不同部内,具体说明该部在某书中采集了多少种。到了描述具体药物时,再次说明该药物的来源。这样,我们不仅可以清楚地了解任何药物的资料来源、任何部(如草部、木部等)药物的资料来源,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草纲目》的资料来源主要是哪些书,了解各书对《本草纲目》提供资料的贡献度大小。例如,虽然李氏参考古代本草书籍四十一种,但据统计,从中采集药物二十五种以上的本草书有七种,即 《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唐本草》、《本草拾遗》、《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图经本草》。从这七种书籍中采集药物一千三十四十六种。再加上李氏自己增加的药物三百七十六种,合计一千七百二十二种,占全书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物的93.65%。所以《本草纲目》所载药物除李氏新增之外,主要来自以上七种本草著作。
(2) 全面概括当时医药成就
《本草纲目》全面总结我国在十六世纪以前在中药学方面的成就,是我国中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该书除引用当时流传的四十一种本草著作外,还加上李氏在全国各地调查搜集的药物资料,共收入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九种(注:实际不足此数。如卷五水部的最后一个是“诸水有毒”,不能作为药用。卷三十三果部最后的“诸果有毒”、卷四十九鸟部最后的“诸鸟有毒”、卷五十兽部的 “诸肉有毒”、“解诸肉毒”等亦不属药),比当时载药最多的《证类本草》还多出三百余种。并载图一千一百零九幅,附药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首。此书收载药物之多、引书范围之广,直到清代末年,还没有一本中药书籍能够与它相比的。迄今为止,它依然是最具有权威性的中药书籍。
李氏在收载药物时,不局限于书本资料的整理,而是深入实际,不断搜集具有实用价值的活资料。他在自己的故乡蕲州的山林湖泊中观察各种动、植物,注意它们的形态及生长规律,制成药物标本;或移植于药圃,进行长期的观察研究及自己试服。他不断地向当地的农民、樵夫、渔民、猎人进行广泛地调查,从他们的口中了解各种药物的特征和作用。他还在药市上向药商了解到各种药物的产地、生态特征、生长规律、采集季节、品种鉴别、质量评估、治疗效果等问题,极大地丰富了他在药物学方面的知识。尔后,他又离家外出,行程万里,足迹遍及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河南、安徽等地,越过名山大川,历经千辛万苦,多次冒着生命危险,采集了许多有价值的药物标本,写下了数以百万字计的调查记录。为编写具有高度科学价值和实用意义的《本草纲目》,积累了丰富的实际资料,终于完成了写作任务。
(3) 提出新的药物分类方法
《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李氏在该书中对药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方法。以植物分类为例,他的分类与现代植物学的科学分类比较相近。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认为相当于马尼奥尔(1638—1715)和都纳福(1656—1708)的分类水平,即比西方早了一百多年。有人还认为,若将此书与国际公认的西方植物分类学的创始人林奈(1707—1778)所著的《自然系统》相比,此书不仅比《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而且有些分类比之更为精细。
在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书籍《神农本草经》中,它将所载的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三类。上品无毒,可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中品或有毒或无毒。下品多毒,可以治病,不可久服。这种分类搀入了道家的观点。古代有些道家认为植物易于腐烂,而矿物可以永存。配制长生药物不应当用植物,而是用永不消失的矿物。所以一些有剧毒的矿物药如砒霜、轻粉、水银、朱砂等都被《本草经》列为可以多服、久服的上品。这种分类方法显然脱离实际,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到了明代,随着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发展,对使用药物的要求比过去有所提高,加之药物的数量已剧增至近两千味,《神农本草经》的原始分类方法不符实际需要,历史要求使用新的分类方法来加以取代。
他在分类时,根据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水、火为万物之始,土为万物之母的观点,将水、火列为首位,接着是土及金石等。如他在“凡例”中写道:“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母也。次之以金石,从土也。次之以草、谷、菜、果、木,从微至巨也。次之以服器,从草、木也。次之以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他将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物分为十六部。这十六部的顺序是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在十六部中,李氏实际上是把药物分为无机物、植物、动物三类。在无机物中,排列顺序正如“凡例”中所说的以水、火居前,继之为土,最后是金石。在植物中,李氏采取的是“从微至巨”的分类原则。所谓从微至巨,实际上是从低级到高级的代名词。因此,植物药的排列顺序是草、谷、菜、果、木、服器。服器由草木制成,所以排在最后。关于动物,李氏的分类原则是“从贱至贵”,即由低等到高等。排列顺序是虫、鳞、介、禽、兽、人。李氏的这种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低级动物到高级动物的分类原则符合生物进化观点,与现代生物学的按进化系统排列的方法是相互吻合的。
以十六部为纲来概括一千八百九十二个药物,仍然过于繁杂。李氏在十六部的基础上,再将药物分为六十类。他说:“一十六部为纲,六十类为目。”这样,他把所有的药物都纳入纲目之中。
植物药在《本草纲目》中占主要部分。除服器部外,共为五部三十一类。这个五部三十一类的植物分类法,与西方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于1755年创立的两类二十四纲分类法相比较,不仅早了一百多年,而且比他分类更细致,更有实用价值。
《本草纲目》中的每一种药,也都有它自己的纲目。李时珍在“序例”中说:“每药标一总名,正大纲也。大书气味主治,正小纲也。分注释名、集解、发明,详其目也。而辨疑正误,附录附之,备其体也。单方又附于其末,详其用也。大纲之下,明注本草及三品,所以原始也。小纲之下,明注各家之名,所以注实也。分注则各书人名,一则古今之出处不误,一则各家之是非有归。虽旧章似乎剖析,而支脉更觉分明。”由此可见,《本草纲目》的纲目两字,既指书中将中药分十六部为纲,分六十类为目;又指书中的每个药物都有自己的纲与目:药名、气味、主治为纲,释名、集解、发明为目。若能掌握上述两个方面,即能掌握《本草纲目》的全部内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凡例》中,对于每一个药都列出八项内容。他说:“诸品首以释名,正名也。次以集解,解其出产、形状、采取也。次以辨疑、正误,辨其可疑,正其谬误也。次以修治,谨炮炙也。次以气味,明性也。次以主治,录功也。次以发明,疏义也。次以附方,著用也。”“诸物有相类而无功用宜参考者,或有功用而人卒未识者,俱附录之”。这些内容全面反映了药物,切合临床实用。
(4) 纠正过去本草书籍中的错误
在以往的本草书籍中,存在着一些错误及不科学的见解,李氏在《本草纲目》中一一予以纠正。例如,过去把一个药误认为两个药,像南星、虎掌本为一药;或把两个药误认为一个药,像葳蕤、女萎是不同的药物;卷丹误认为百合,兰花误认为兰草等。至于自《神农本草经》以来一直存在的认为服食水银、雄黄等矿物药物可以长生成仙的说法,李氏给予严厉驳斥。他在书中说:“大明言其无毒,本经言其久服神仙,甄权言其还丹元母,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另如草子可以变鱼等不科学说法,他都加以说明改正。
(5) 充实世界科学宝库
李氏在各地调查、搜集资料时,并不限于医疗,而是涉及众多学科。他的儿子李建元在《进本草纲目疏》中写道:“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指出此书不是单纯的医药书籍。王世贞在该书序中更进一步说:“兹岂仅以医书觏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也。”此书不仅载有丰富的药物学知识,而且还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故可视为一部包罗万象的博物学著作,也可把它当做十六世纪的中国百科全书。它在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中都作出了一定贡献,因而充实了世界科学宝库。
《本草纲目》自1593年刊行后,屡次翻刻再版,并被翻译成日本、朝鲜、英、法、德等国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国,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著作之一。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 (1859)、《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1868)和《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1871)三本书中曾数次引用《本草纲目》的材料来说明鸡的变种和金鱼产生的历史。如在达尔文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中的变异》中论及人工养殖金鱼的历史时写道:“金鱼被引进欧洲不过是两三个世纪以前的事,但在中国的古代,它们已被人工饲养……在一部中国古代著作中提到,朱红色鳞的金鱼最初是在宋朝于拘禁情况下育成的。现在各处的家庭都养金鱼作为观赏之用。而《本草纲目》在记述金鱼时说: ‘金鱼……自宋始有畜者。今则处处人家养玩矣。’”由此可见《本草纲目》影响之大。此书获得许多国内外学者的称颂。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赞李时珍是“药物学界的王子”。鲁迅先生在《南腔北调集》 中称赞此书“含有丰富的宝藏”、“实在是极可宝贵的”。1956年,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李时珍作了如下的题词:“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的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高度评价了李时珍的不朽贡献。
《本草纲目》的世界价值
《本草纲目》不仅对中国,在海外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日本:1736年,将《本草纲目》先后翻刻9次,许多学者以此为蓝本,写出了本草著作30多种,对启迪日本近代药物学、植物学、化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朝鲜:《本草纲目》被翻译为朝鲜文后,朝医康命吉引用《本草纲目》的成方,撰写医著《济众新编》。
法国:18世纪,《本草纲目》传入欧洲,巴黎皇家文库和柏林普鲁士国立图书馆藏有金陵首刊版本。
英国:1920年,英国人木尔斯在朝鲜教学,回国后将《本草纲目》8至37卷、39至52卷全部译成英文,于1949年我国解放前在北京发表。
前苏联:《本草纲目》被译成俄文版后,布里施乃德引用此巨著,写成了《中国植物学》。1953年,苏联在莫斯科大学建成后,在礼堂墙壁上镶嵌李时珍大理石画像,并把他列为世界科学名人。
印度:1985年1月,在印度举行了国际药理学术会议。印度国家医药学研究机构举办了一个医药展览,入口处是大幅李时珍画像,还有许多中医药展品和各种版本的《本草纲目》。
总而言立之,统而言之,在东方,《本草纲目》被视为药物学宝典。最早流入日本和朝鲜。之后,越南、印度等国家也相继引进。由于这些国家受中国医学药学影响较大,《本草纲目》是被作为医药书籍流传、翻印、学习、翻译的。在这种学习和翻译的过程中,日本、朝鲜的医药界都受到此著作的巨大影响。
在日本,《本草纲目》出版不到20年,就已受到朝野重视。日本庆长十二年(1607年),学者林罗山(林道春)从长崎得到《本草纲目》(可能是江西本),将其献与幕府首脑(君主)德川家康。幕府首脑得此书后,异常宝贵,常置幕府座右备查,日人称之为“神君御前本”。后来,日本医药家曲直濑玄朔(号东井)又得《本草纲目》金陵版珍本,1875年由井口直树呈交日本明治政府,至今藏于日本内阁文库。
在朝鲜,《本草纲目》流传的时间不比日本晚多久。正式见于历史记载是李朝三十八年(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自18世纪20年代以后,《本草纲目》成为朝鲜医药学家的重要参考书。引用和依撒本草纲目》的内容而编撰的朝鲜医药学著作就有《本草精华》,《广济秘方》(李景华),《济众新编》(康命吉),《附方便览》(黄度渊)等。它们都是把《本草纲目》作为药学宝典加以研究的。19世纪朝鲜学者徐有渠大量引用《本草纲目》中的有关资料,编撰了《林园经济十六志》一书,这是一部关于自然经济和博物学的巨著。
《本草纲目》是通过西方来华的传教士和驻华使馆人员传入西方的,比在东方传播的时间要晚一些。它在西方学者心目中的价值,也同在日本、朝鲜有所不同。因为西方医学有着同中医学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西方人那时还对中医中药缺乏正确认识,《本草纲目》没有受到重视。在当时,他们所感兴趣的首先是它在矿物学和植物学方面的广博资料。
《本草纲目》最初引起西方重视的是其内容中的金石部。1732年,在华的法国传教士范德蒙德从金石部摘译了有关资料,连同部分矿物标本带回法国,经过巴黎科学院院士儒瑟,转交到巴黎自然史博物馆。这份译稿在19世纪末,由法国学者整理题为《中国之石》而发表于《古今之石》一书中。
欧洲人真正重视《本草纲目》的科学价值是在法国学者、传教士巴多明、汤执中等向法国科学界介绍此书的全部内容之后开始的。其重要标志是1735年《中华帝国全志》的出版。这是一部全面介绍中国情况的巨著,它的第三卷题名节录《本草纲目》。这虽是一个法文节译本,但实际上是欧洲人最初所了解的《本草纲目》的概貌。正是由于此系列书籍的出世,让欧洲人大为惊奇,后来陆续被译成英文、德文、俄文等多种文字被多国收藏。《本草纲目》的内容也日益为更多的外国学者所了解,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深入研究。
《本草纲目》在欧洲和美洲的广泛传播,对西方科学产生了广泛影响,其领域涉及医药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诸多方面。西方研究者们不禁感叹《本草纲目》的大与全,更惊叹的是,在16世纪的中国,既没有掌握西方科学赖以发达的形式逻辑和欧几里得几何学的方法,也完全没有接受到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信息,却能做出如此辉煌的成就。难怪著名科技史学家英国李约瑟博士高度称赞李时珍的成就。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医学财富,也是世界医学的宝贵财富。
《本草纲目》是我国医药学宝库中的明珠.全书内容广泛,丰富多采,载药达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收录医方一万多个,共分五十二卷,约一百九十万字.它概括和总结了我国十六世纪以前历代的药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达到当时世界先进的医药科学水平.这部书流传到世界各国,现有日,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
《本草纲目》的文学价值
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取得如此辉煌灿烂的巨大科学成就,与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精湛的文学内涵, 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致深致远的。李时珍乃性情中人且文采俱佳,一生写过很多诗词, 但据文献记载仅存两首, 一是《吴明卿自河南大参归里》:"青锁名藩三十年,虫沙猿鹤总堪怜。久孤兰杜山中待,谁遣文章海内传?白雪诗歌千古调,清溪日醉五湖船,鲈鱼味美秋风起,好约同游访洞天。" 这首诗是为安慰好友吴明卿罢官归家而作的。吴是反严嵩的高风亮节之士。另一首是《题赠雪湖梅谱》:"雪湖点辍自神通,题品吟坛动钜公。欲写花笺寄姚淛, 画梅诗句冠江东。" 就这两首蕴才华于理性之中的诗,用词贴切,平淡工稳,韵律合谐,堪称雅士之作。
古今中外,卓尔不群的科学家, 无不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尤其是必要的文学修养。祖国医学与中国文学关系至密, 故历代之良医, 名医, 莫不为儒医,学者。大凡以医学文者,则文博;而以文学医者,则医精。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年十四,补诸生","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目规)",从少年起就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他费毕生之殚精,上考三坟五典,下收诸子百家, 远穷僻壤之产, 险探仙麓之体, 编著了划时代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为我国古代文化增添了光辉, 被世界科学界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这部宝典不仅是药物学之大成, 而且文学价值极高,深刻体现了李时珍雄厚的文化、素养和精湛的文学造诣。
循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振纲分目"分类方法的轨迹, 探索其创造性想象发挥的思想特色, 认为正是创造性想象的有效发挥,使李时珍获得了创造的灵感,为创造性思维活动开出了一个新的境界。同时,也简析了李时珍这种创造性想象产生的原因。
李时珍, 字东璧, 晚年自号濒湖山人, 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嘉靖至万历年间著名医药学家。提起《本草纲目》,大都知道这是李时珍所撰写的一部"东方巨著", 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如果您细细留心,不难发现, 这位才华横溢的伟大医药学家, 博学多识, 能诗善文, 他爱诗、引诗、写诗, 在《本草纲目》篇章中, 以生化之笔, 名诗、警句、民歌、方言, 妙语连珠, 大大增加这部巨著的知识性、文学性和趣味性.
本草纲目是一部中国中医学的宝典,也是古代神医李时珍用一生的心血积累的中医精髓。
《本草纲目》作为中医学的历史经典,在同一时期的社会、自然科学技术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可以说是一部杰作。即使是现在,大部分内容都值得肯定。
毕竟,没有人是完美的。作为一门学科、经典,在其发展史上也是如此。科学不是宗教教义,值得展示和推翻。
相反,如果我们仅仅因为书中有一些条款就试图彻底推翻这本书,甚至否定相关学科,那就是一种局部概括,甚至相关行为都可以被定义为学术“无知”。
此外,从“狭隘文化”的角度来看,《本草纲目》可以作为“学术宽容”的试金石。
从《本草纲目》谈养生
《本草纲目》被视为自古至明代的本革古籍大成。正如明代大文豪王世贞所述:“……古有本草一书,自炎皇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释群氏旧矣。第其中舛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旧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种,今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著成五十二卷……'’
《本草纲目》不仅辑录古代本草,而且一一加以订正。对其药用,也本着“一阴一阳谓之道”的阴阳学说,阐明阴阳与物种、形体、气味、脏腑的关系,与四时气候、地理方位的关系,从而说明天地万物守则于“适”(自然规律),归之于“一”(协调统一)。
人之所以出现病态,就是因为其机体阴阳失调,出现不通,反映不和,所以治病养生就必须调和阴阳。《本草纲目》记述,治病用药必须顺四时阴阳之律,不可固守一端。如春天万物化生。阳气向上,当用辛温之品,以助其气;夏日燥热,宜加甘苦辛热之物,以顺成化之气;秋气肃杀,应以酸温之药,以合阳下之气;冬天消沉,得取苦寒之类,以符阴沉之气。如此,才能“顺时气而养天和”。
书中同时还指出,调和五味,滋养五脏,顺应四时,是为养生之妙法。如春增甘味,以养脾气(中医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初夏增辛味,以养肺气;盛夏增咸味,以养肾气;秋增酸味,以养肝气;冬增苦味,以养心气。
《本草纲目》还称“猪孕四月而生,在畜属水,在卦属坎”。坎水五阳,故“猪肉补(阳)气,世俗以为补阴,误矣,惟补阳尔。今之虚损者,不在阳而在阴。以肉补阴,是以火济水。盖肉性入胃便作湿热,热生痰,痰生则气不降而诸证作矣”。所以猪肉不宜常食。多食不益,其道理即在于此。
羊属火,其性热而外柔内刚,冬食羊肉,可增内热,可补血虚。然而“热病及天行病、疟疾病后食之,必发热致危。妊妇食之,令子多热”。
犬属艮土,其性温暖。李时珍说“脾胃属土,喜暖恶寒”,故犬肉“能治脾胃虚寒之疾”,“若素常气壮多火之人”则忌食之。同时,“妊妇食之,令子无声。热病后食之,杀人”。另外,李时珍还强调,“九月勿食犬(肉)”,食则伤神。因九月为戌犬月,即犬之旺月,其肉过暖而不能食。
牛与马之阴阳五行迥然不同。“牛在畜属土,在卦属坤”,其性阴柔和顺。马“在畜属火”,“在卦属乾,属金”,其性阳刚勇武。因“乾阳为马,坤阴为牛,故马蹄圆,牛蹄坼。马病则卧,阴胜(阴盛阳衰)也;牛病则立,阳胜(阳盛阴衰)也。马起先前足,卧先后足,从阳也;牛起先后足,卧先前足,从阴也”。因此,牛肉主养脾胃,安神益气。牛病死者不能食。且忌合猪肉、韭菜、黍米酒食。马肉伤中,除热下气,长筋骨,强腰脊。但“患痢、生疥人勿食”,(食必)加剧。同时,“乳母食之,是令子疳瘦”。
鸡“虽为阳精,实属风木,是阳中之阴也,故能生热动风”。“鸡性补,
能助湿中之火”,并“补虚热温中止血”,故产妇宜食。但“阉鸡能啼者有毒。四月勿食抱鸡肉(四月属风木)”。同时,“鸡有五色者,玄鸡白首者,六指者,四距(趾)者,鸡死足不伸者,并不可食”。
我国著名营养学家陈光新教授在《中国烹饪史话》中概括了5大要点:
一要辨证施食,即根据食物性能与人体各部位的相生相克关系而食。这也与中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理论一致。
二要营养配置合理,不可只取高营养物。人参、燕窝、鸡鱼肉蛋之补,不如谷、米、蔬、果之用。应当“养”、“益”、“克”、“助”平衡吸取。
三要力戒偏嗜挑食,切忌不规而食。对此,归纳了“八戒”:一戒“以补求寿”,二戒“偏食独味”,三戒“暴饮暴食”,四戒“嗜细求精”,五戒“偏爱甘甜”,六戒“饮酒当寒”,七戒“以汤泡饭”,八戒“饭不定时”。
四为“谨和五味”,养生食疗因地因人而异,各有所忌,各有所需。这正是中医所提出的“肝禁辛、心禁咸、脾禁酸、肾禁甘、肺禁苦”。与之相应的是“肺宜辛、心宜苦、脾宜甘、肝宜酸、肾宜成”。就病情而论,“心病忌成”、“胃病忌甜”、“筋病忌酸”、“气病忌辣”。
五要饮食有节,力保中和。“善养生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本草纲目》提出,非主荤,非主素,亦非主杂。乃从实际出发,按照人的年龄、性别、体质情况,各取所需。佛家奉行“五戒”,戒荤、戒杀生是为其一。枚乘《七发》,以“甘脆肥浓之食”为“腐肠之药”。
经典养生名言20句
一、《本草纲目》中的10句经典名言
李时珍,明代医学家,字东璧,晚号濒湖老人,薪州人。世业医,父李言闻系当地名医,幼习濡,后从医。首精研古籍及医典,并亲自上山米药,收集民间的经脸。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流传于世,而《五脏图论》、《命门考》等医著已侠。
1、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出自《本草纲目·六腑六脏用药气味补泻》。【译文】五谷之气安定就昌盛,五谷之气断绝就灭亡。
2、醴,薄酒也,泉味如之,故名。
出自《本草纲目·醴泉》。【译文】醴,就是度数不高的酒,清泉的味道和它很相近,所以得名。
3、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出自《本草纲目·张子和汗吐下三法》。【译文】人的身体不外乎表和里,气血也不过是虚和实。
4、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灵则气泄,寒则气收。
出自《本草纲目·诸气》。【译文】劳累就会导致气血消耗,思虑就会导致气血凝结,过热就会导致气血发泄,寒冷就会导致气血收紧。
5、饮有五:支、留、伏、溢、悬也。皆生于湿。
出自《本草纲目·痰饮》。【译文】清稀的饮病有五种情况:支、留、伏、溢、悬也。都产生于湿气。
6、海乃百川之会。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而地在其中。
出自《本草纲目·碧海水》。【译文】海是百川的交会处。天地四方,都与海水相通,地就在海水中间。
7、其水浓者,秤之重于他水。煎之上有盐花,此真乳液也。
出自《本草纲目·乳穴水》。【译文】那些水质骗浓的,称量起来比其他的水要重。用火煎时水上面有盐花,这是真正的乳液。
8、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气和,营卫乃行,常有天命。
出自《本草纲目·六腑六脏用药气味补泻》。【译文】。所以血不可以不养,卫气不可以不使其温和。如果血气温和了,营气卫气就正常运行了,就可以常常与天命相合了。
9、诸有玉处山谷水泉皆是也。太华山有玉水溜下,土人得服之,多长生。
出自《本草纲目·玉井水》。【译文】那些有玉存在的山谷里流出的泉水就是玉井水。太华山有玉水流出,当地人喝了这些水,大多长寿。
10、卤水。此乃盐初熟,槽中沥下黑汁也。盐下沥水,则味苦不堪食。今人用此水,收豆腐。
出自《本草纲目·盐胆水》。【译文】卤水。这是盐刚成熟时,从槽中滴下的黑汁。盐滴下的黑水,味道很苦不能吃。现在的人用这个水,凝固收取豆腐。
二、《本草纲目》中10句最经典的养生之道
《本草纲目》作为一部著名的药学专著,包含着大量的医药学知识,而以下10句精华,更是对其中所蕴含的养生之道的精髓,建议我们每天都读一读!
1.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释句:要是事情紧急的话就先治标,否则先治本比较好。
2. 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气和,营卫乃行,常有天命。
释句:所以血不可以不养,卫气不可以不使其温和。如果血气温和了,营气卫气就正常运行了,就可以常常与天命相合了。
3.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释句:五谷之气安定就昌盛,五谷之气断绝就灭亡。
4. 怒则气逆,喜则气散,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炅则气泄,寒则气收。
释句:怒则气上指暴怒而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升,并走于上的病机变化。喜则气缓指过度喜乐伤心,导致心气涣散不收,甚则心气暴脱或神不守舍的病机变化。悲则气消指过度悲忧伤肺,导致肺气抑郁及肺气耗伤的病机变化。恐则气下指过度恐惧伤肾,致肾气失固,气陷于下的病机变化。惊则气乱指猝然受惊伤心肾,导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肾气不固的病机变化。思则气结指过度思虑伤心脾,导致心脾气机结滞,运化失职的病机变化。
5. 营气之粹,化而为精,聚于命门。
释句:营气的精华,感化就成为精,聚在命门处。
6. 夫众病积聚,皆起于虚也,虚生百病。
释句:众多疾病的积累,都产生于虚弱,虚弱就会生百病。
7. 凡人一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支曰络。
释句:凡是人的身体都有经脉、络脉,中正直行的叫做经,旁边支行的叫做络。
、8. 美酒乃耗财病胃。
释句:酒虽好喝,但是又耗费钱财又会伤胃。
9. 饮有五:支、留、伏、溢、悬也。皆生于湿。
释句:清稀的饮病有五种情况:支、留、伏、溢、悬也。都产生于湿气。
10. 人之一身,贪心动则津生,哀心动则泪生,魄心动则汗生,欲心动则精生。
释句:人的身体,贪心一动就会生津,哀心一动就会生泪,愧心一动就会生汗,欲心一动就会生精
2022.08.18 于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