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朱熹《次韵雪后书事》诗(续七)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二
[宋]朱熹
满山残雪对虚堂,想似当年辋口庄。
门掩不须垂铁锁,客来聊复共藜床。
故人闻道歌围暖,妙语空传醉墨香。
莫为姬姜厌憔悴,论文把酒话偏长。
网友守望杏坛问:求教先生,这首诗尾联的前半句该如何理解?
钟振振答:
不管刘韫比朱熹高两个辈分还是一个辈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他们是诗友暨忘年交。
他们这对忘年交,究竟相差多少岁呢?
朱熹是历史文化名人,生卒年是明确的:生于高宗建炎四年(1130),卒于宁宗庆元六年(1200)。
刘韫则没有太大的名气,生卒年不可详考。我们只能根据各种文献,加以排比,试作推测。
刘韫做过两任知州(或府、军),这是他担任过的最高职位,然后便退休了。哪两任呢?可考的只有一任。清·徐松编《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一曰:“(隆兴二年)八月七日,诏知兴化军刘韫放罢,以言者论列故也。”孝宗隆兴二年,当公元1164年。“兴化军”,今福建莆田。他这任知军还没做完,就因言官弹劾而被罢免了。
宋代官员一般最迟到七十岁退休。即便知兴化军是刘韫担任过的最后一任差遣,此时他也不至于年满七十。
朱熹有《秀野以喜无多屋宇幸不碍云山为韵赋诗熹伏读佳作率尔攀和韵剧思悭无复律吕笑览之馀赐以斤斧幸甚》诗十首,其二曰:“门前车马客,无非朝大夫。问公独何事,中岁遽此图?长安二三公,发白形枯臞。隐忧念名节,亦有此乐无?”其五曰:“我居深山中,茅舍破不补。上见风搅林,下有云承宇。闻公落新宫,户牖不可数。懒惰心力衰,念公亦良苦。”(见《晦庵集》卷三)诗里说刘韫“中岁”时就在家乡营构新的豪宅,准备退休了。《礼记·曲礼上》曰:“人生……七十曰老。”则此处所谓“中岁”,最多也就是六十出头吧。
朱熹又有《次秀野韵》诗五首,其一曰:“史君帘阁对修筠,起看名园雨后春。便赋新诗留野客,更倾芳酒酹花神。未酬管乐平生志,且作羲黄向上人。只恐功名相迫逐,不容老子卧漳滨。”“史君”即“使君”,是对州郡长官的称呼。这是用刘韫担任过的最高官职称呼刘韫。“管乐”,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管仲和燕国的名将乐毅。“羲黄向上人”,太古时代无忧无虑、生活闲适之人。“羲”,伏羲。“黄”,黄帝。都是上古时代华夏民族的领袖。陶渊明《与子俨等书》曰:“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羲皇”即伏羲一人。朱熹用陶渊明语,为了与“管乐”对仗而借其谐音改作“羲黄”。“卧漳滨”,汉·刘祯《赠五官中郎将诗》四首其二曰:“余婴沉痼疾,窜身清漳滨。”“漳”,漳水。后世用刘诗为“卧漳滨”,即“卧病”的意思。朱熹在诗中对刘韫说,您还未实现出将入相的平生之志,就赋闲隐居了。只怕功名富贵还会追着您不放(意即朝廷还会重新起用您),不容您卧病不出吧。
朱熹还有《次秀野春晴山行纪物之句》诗曰:“只凭诗律作生涯,到处山林总是家。便与清尊卧芳草,不妨皂盖拂残花。侧闻温诏询耆艾,好趁春风入殿衙。回首能忘旧猿鹤,一篇聊尔记年华。”“温诏”指皇上关怀大臣的诏书。“耆艾”,《礼记·曲礼上》曰:“人生……五十曰艾”“六十曰耆”。诗中写道,听说皇上在关切地询问五六十岁资深老成之臣的近况,您有望重新出山啊。
由此可见,刘韫即便在隆兴二年(1164)兴化军罢任后不久就退了休,那时至多也只有六十五岁左右,还有复出任职的年龄空间。
如此,则刘韫的生年大致上可以推算出来了。由隆兴二年(1164)往前推六十五年,是哲宗元符二年(1099)。其生年当在此年前后吧。
将刘韫的这一模拟生年与其他关系人的实际生年相比对,可以看出:
他比长兄刘韐(1067年生)约小三十二岁。
比侄儿刘子羽(1086年生)约小十三岁。
比侄儿刘子翚(1101年生)约大两岁。
比朱熹的父亲朱松(1097年生)约小两岁。
比朱熹(1130年生)约大三十一岁。
简言之,刘韫的年龄与朱熹的父亲相当。说他比朱熹高一个辈分,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