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坛紫府大伾山
文/宋宏建
“邯郸道上,黄鹤楼头,一剑西风留幻迹;卫水桥边,浮丘林表,三山海路在尘寰。”这是河南浚县大伾山景区山门上的对联。“邯郸道”指吕洞宾遇卢生送枕头黄粱一梦的典故,“黄鹤楼”指吕洞宾喝酒建黄鹤楼的传说,“一剑西风”,刻画出吕洞宾的潇洒英姿。“卫水桥”、“浮丘山”都是浚县名胜,据传吕洞宾在此学道。“三山海路”,系道家传说中的海上三仙山——瀛洲、方丈、蓬莱,指通往仙山的修真之路其实就是在尘世间修行。对联的横额为“青坛紫府”。“青坛”指青坛山,相传东汉刘秀镇压河北王郎军还师经过这里,在山上筑青坛祭告天地,谥大伾山为青坛山。“紫府”,指神仙所居之处。
一
此处居住过不少神仙,且有吕祖祠在。但我今天要隆重推出的,并非道教的神仙吕洞宾,而是当地百姓心目中的镇河大将军——佛家那位已经端坐在这里1600多年的弥勒佛。
尽管他那平视的目光已不再犀利如炬,尽管他那紧闭的嘴唇已不再棱角分明,尽管他那丰颐的面庞已不再英气逼人,甚至有老年斑若隐若现,尽管他那22.29米高的坐姿已不再威风凛凛,甚至显出龙钟之像,但只要他表情凝重地坐在那里,目视远方,就像我们中国大家庭里的老爷子,不言而威,就能给后世子孙们撑起一根坚硬的脊骨,荡开一路锦绣的前程……
只有1.7米高的我,蚂蚁一般匍匐在他的脚下,三鞠躬后,才敢仰视他那平齐五趾下的莲花,平直脚面上的衣饰,覆膝的左手,前举的右手,披双领下垂式五彩方格袈裟,最后才是他那“首簇连珠,肩偎合壁”、系螺髻发式的敦厚面孔。仔细端详那只曲肘前举的右手是手心向外,佛教称为无畏印,即令人安心、平静或象征布施无怖给众生的意思。我们知道,乐山大佛所做的无畏印是双手扶膝,是因其坐落于三江汇合之处,双手扶膝即可使江面平稳,可我们这位老人的意图却很明显,就是要把滔滔泛滥的黄河水阻挡推走,保证一方土地的平静、富足与安康。
当年大禹治水登临此山,曾被载入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禹贡》篇中。洪荒岁月,大禹“东过洛,至于大伾”。然河道疏通之后,黄水携带泥沙流入东海,扰了东海龙王的清净,就派虾兵蟹将把水阻回。于是黄河泥沙翻滚,汹涌澎湃,田园一片汪洋,百姓哭天抢地。水灾惊动了在西天讲经的弥勒,速驾祥云到此,恼怒中一脚把山崖跺了个大坑,然后就势坐下,右手一举,将滚滚波涛推回东海,一场风波才算平息。哪知没过几日,东海龙王又来兴风作浪,弥勒佛决意不再回西天,便成就了他脚踏石坑、整日端坐的造型。
遥想当年,比乐山大佛还老450多岁的弥勒佛依山而凿,高与崖齐,该是何等神通广大的巨人以及艰巨浩大的工程啊!好在从西方天竺国来宣扬佛法的高僧佛图澄,上得皇帝支持,下有百姓拥护,把宗教传说与皇权完美链接,使佛法在中国第一次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弘扬。当然,我们看到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佛时,无不为其雍容华贵、精雕细琢的美而感动,而这位于明成化十年(1478年)开凿的“全国最早,北方最大”佛的独特价值,就在于其服饰,纹彩雕刻的粗犷简单,集中体现了我国早期造像雄健古朴的艺术与特色。
二
生灵涂炭的日子草绿叶黄,佛事兴废的香火明明灭灭,也许百姓的虔诚感动了天地,上苍让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安静下来。安居乐业人们为答谢垂怜,不仅为他们“凿大石佛以镇河”的将军修建了“八丈佛爷七丈楼”的房屋,以减少风雨侵蚀与兵火损毁,而且在山上栽植苍松翠柏,筑建文物古迹,锻造摩崖石刻,使得一个象征着古黎阳繁荣的小县,因为一座小山而成为今天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因为一尊大佛而有了千年文化积淀而成为历史文化名山。她,便是今天到河南浚县旅游的一个名牌符号——坯山大佛!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伾山不大,面积仅1.66平方公里,但因大佛成其了“大”;伾山不高,海拔只有135米,平地高度仅70米,但因大佛成其了“名”。“伾”者,众多势盛的样子。在这座平地拔起的青石孤峰之上,除了名扬海外的坯山大佛,尚存从唐代到民国的摩崖题记 460多处。伟观亭旁,你可以观瞻元代题记的“大伾伟观”,以及用回鹘文字译写的佛教六字真言;蔼蔼亭上,你可以饱览明朝爱国将领卢象升的《大伾山诗》,以及元世祖忽必烈令国师八思巴根据藏族字母所创的“蒙古新字”;较著名的,还有2000年由素称“军中第一笔”的书法家李铎题写、单字大3.5米的“大伾山”崖壁摹刻;还有刘秀设坛祭天、李世民登山拜佛,以及明代天启进士王铎回乡为父丁忧、游大伾山写下的三篇题记——“仙崿”、“鹭涛虎岫”、“再至青坛”诗。其中“鹭涛虎岫”四字,“鹭”指鸟类,篆书;“涛”指黄河,最长一横用的是隶书的蚕头燕尾;“虎”指大伾山,篆书;“岫”指胜迹龙洞,右半部“由”字突出了魏碑内圆外方的特征。此四字不仅具有完美的书法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再说“仙崿”中的“崿”字,山石形状若大嘴张开之意。仅此一字,足见伾山穹崖悬峭、怪石崚嶒之状。故曰用“一字一境界,一书一人生”来形容伾山石刻,似不为过。
三
当然,宋代的天齐庙、太平兴国寺,元代的观音岩,明清的阳明书院、吕祖祠、壶天道院、禹王庙、太极宫、张仙洞等,均为大伾山增添了古老神秘的色彩。但这些类似于“老黄瓜刷绿漆”——装嫩卖萌的景点,对我来说索然无味,倒是从正门上山的“百猴路”,让人流连忘返。163级的石阶两边,栏板和望柱上雕刻着 1986只猴子。每个猴身都似刀剜斧剁,粗枝大叶,唯有猴头完全继承了浚县“鬼才泥猴张”的艺术特色——“猴儿精,头上功;不求形似求神情”。耳闻“赛马情话”,你是否感觉灵长类动物和人类情感的息息相通;目睹“父子情深”,你是否会承认猴子的确就是我们的祖先;再看看“猴子娶亲”的场面,一个个头脸千姿百态,神情荒诞不经,其夸张变形的石雕手法,令人时而蹙眉时而瞪眼时而摇头时而捧腹……
耸立在“百猴路”起点的“恩荣坊”,是从卫贤镇南大街搬迁过来的,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五年( 1617年)。这是皇帝表彰当地典范孟楠家一门三进士而赐建的牌坊,高宽皆10米,平面呈“一”字形,呈四柱三间五楼式造型。柱下抱鼓石光滑明亮,透雕猛狮;顶为歇山式,雕出脊兽、瓦砾等构件。这座用石头雕刻的“勋章”共分七层,底层坊上,左边是三人骑高头大马光宗耀祖之像;右边则见城门中有人探头张望、城门外有仙人护佑、孟楠祖孙三代“衣锦还乡显荣故里”的情景。从第二层自下而上,分别雕有“二龙戏珠”、“龙章宠锡”、“八仙庆寿”、“敕封承德郎南京工部主事孟含霓”、“竹林七贤”、“赐进士第承德郎工部主事孟楠”等图文。孟楠被皇上敕封为同进士出身,与其父亲孟含霓、祖父孟继,正好完成了一门三进士的荣耀。
四
“恩荣坊”下,站在一马平川的大伾山景区正门广场,谈起浚县庙会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热闹,我想这一切,无不源于山上那个背倚山崖、正襟危坐的老人——坯山大佛的庇佑。不是吗?没有他稳若泰山般坐在那里,怎有伾山摩崖题字的举世闻名?怎有各路神仙庙观的香火鼎盛?怎有万千石猴百态百面的繁荣昌盛?怎有孟楠祖孙三代衣锦还乡的万世荣光?
明代张肯堂在《浚县志》中记载:“大石佛,古称大佛岩。石勒以佛图澄之言,巉崖石为佛像,高寻丈,以镇黄河。”这就是说,八丈高的石佛是依山刻凿,两足在地面以下一丈多深,各占楼房一间,所以就有了“八丈佛爷七丈楼”的说法。由此为佛盖楼的景观,让我想起一个牵强附会的村名——小浪底。相传原来的村子叫“小浪氏”,是为纪念村民小浪的妻子而冠名。说的是远古时期,大浪和小浪两兄弟跟随大禹治水,多年未归。守家的父母老弱病残,而大媳妇嘴馋身懒,对待老人恶声恶气,倒是小浪的媳妇谨守妇道,勤俭孝顺持家。后来二老相继离逝,大媳妇看家庭败落,跟人苟合出走。小浪媳妇忍痛葬埋老人之后,整日站立村头望眼欲穿,不管风霜雨雪,等待小浪归来,直到白发苍苍,风烛残年。花开花落几十载,一位穷文人路过村头,闻言“小浪氏”的故事,便在“氏”下加了一点,意为让小浪的媳妇累了可以坐在“石头”上歇歇。花开花落又几载,又一位文人到此,又在村名中的“氐”上加了个“广”,意为盖个房子,为小浪的媳妇遮挡风雨……
关于“小浪底”村名的由来,我知道纯属虚构,但其人性的光芒却照耀万代。所以我宁愿信其真有,并由此再联想到穷乡僻壤的留守儿童,以及杜老夫子的《茅屋被秋风所破歌》,联想到守卫疆土的人民子弟兵,以及大漠戈壁、雪域高原、孤礁独岛上的边防哨卡……
哦,青坛紫府!隆冬里我仰望着你,却如沐春风。
作者简介:
宋宏建,男,河南孟津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2016年底在河南地矿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岗位退休。有散文《飞落江南水乡的一只蝴蝶》、《紫藤》、《夜读周庄》、《醉卧沱江》等,入选中国名家名篇、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或阅读教材,或被多种文集选载。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