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我的标题上,广大读者朋友已经明白了我要写的内容是什么,但有必要先把大与小解释一下。我说刘主任是大人物,大到什么程度?看看他的简介吧:刘锡诚,主任医师,“龙江名医”。刘锡诚主任从医36年,获得黑龙江省卫生系统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龙江卫士”等称号。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尘肺病诊疗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分会影像学组副组长,国家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专家库成员,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专家库成员,黑龙江省慢阻肺联盟副主席,省医学会呼吸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省医促会呼吸与危重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医师协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省尘肺诊断鉴定专家库成员,省职业健康监护及诊断机构资质专家库成员。曾撰写医学论文数篇,论著2部,获多项医疗新技术奖。技术特长:擅长慢性气道疾病,间质性肺病,尘肺病,呼吸危重症及少见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及康复管理;精通呼吸支持及气道管理技术。在省内率先开展全肺大容量肺灌洗技术的应用,成功治疗“肺泡蛋白沉积症”等罕见疾病。
“名医”这个称号,可不是哪位医生写几篇论文、动几个大手术就可以得到的。它的含金量如果放在人生的天平秤上,另一边压上的应该是医术医德的方方面面,合起来的容量应该是无秤可称。
再说“小”——凡人做的小事而已。下面要写的那些小事,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大事,但对于刘主任这样的名专家来说就是小事。从他信手拈来的举止看,他不知做过多少呢。
认识刘主任纯属偶然。那时,这家医院刚搬到这里来,因为老人住在对面的小区,来看老人时顺便去了这家医院看医生。医生给开了CT。做完被告知一个小时后取片。
趁着这个当口,就在医院楼上楼下的走了走,想寻求一点儿素材,写个报道什么的。当回到取片机器跟前时,遇到一位女患者,在请一位便衣男士看片子,男士娴熟地举起片子,冲着光线看了许久,好像一个图像一个图像的看似的。看完了对女患者说:“良性,一点儿问题都没有,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半年后来复查一次。”说完,他笑了笑,又补充了一句:“这回该放心了吧?”他的声音不大,甚至让我感到很柔和,像是在商量似的。
那位女患者千恩万谢地走了。我立即冲过去拦在刘主任面前,请求他帮我看看片子。那位女患者走了几步了,听到我的话,立即回过头来对我说:“你看看几点了,人家该吃饭了。”我看了看手机,快中午12点了。我有心放他走,但刚才听到他解答的那么有道理,又不想放过这个机会。最终,私心占了上风,我还是把片子递到了他的手里。他没有犹豫,他没有推脱,他没有因为不认识我而离开,或者讲点儿什么条件。他很习惯的仿佛那里就是他的诊室一般地举起片子,仔细认真的看了一遍又一遍,然后还是用他惯有的和蔼音色给我讲了病灶的相关问题,告诉我是良性的,让我不要有负担,叮嘱了很多注意事项后,把片子递给了我,去了食堂。
一位医生从电梯口出来,看到了这个场面,对我说:“这是我们的大主任。”我万分惊讶,想了半天才说出一句话:“这大主任怎么没架子啊,跑到这里给患者看片子。”我想追过去说一句感激的话,可是刘主任已经不见了踪影。我只能对自己说:“我太幸运了,竟然求到了大主任!”
这一次的幸运让我记住了刘主任,意念中,这位刘主任就是我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医生,下次有病还去找他。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每三个月就复查一次CT,我是在肿瘤医院拍片子,然后赶上刘主任出门诊的时候去找他看。可是刘主任太忙了,找他简直就是蜀道难:要不就是开会,要不就是在体检那边忙。为了找到刘主任,我是天天看手机网上挂号的页面,寻找这位我信赖的好专家。每每看不到他的名字,我都会12分的失望。
有一次,我实在太着急了,就费了很多周折找到了刘主任办公电话。输入完了号码,我又停下手,心里没底儿他会不会接待我,毕竟是名专家,挂号费100元,我不挂号对医院也是损失。最终,对疾病的恐惧还是让我拨响了这个电话。刘主任根本不知道我是谁,就是知道了,也不认识我。但他不问这些,他果断的说:“你上八楼住院处,我等你。”
去住院处的路很艰难,没有卡,进不去,也出不来。我就在电梯口儿等机会。等我到了住院处,有几个医生在门外站着等刘主任查房。刘主任依然坚守着他的承诺,坐在那里等我。
要是我,早就忘了刚才的电话,反正是陌生人,没有这个义务去为一个不认识的人浪费时间。
片子拿到手,依然是那么认真,依然是那么耐心的讲解,依然是那么和蔼,一点儿都看不出急着要走的样子。我知道,尊敬每一位患者,这已是他早已习惯的作风!
出来后,我站在电梯门口,因为没有门禁卡,我无法下楼,又不好意思去找刘主任,护士站的人又不认识我,反正挺为难的,就那么傻傻的站着。
刘主任从办公室出来了,一眼就看到了我。他一下子就生气了,对护士说:“怎么不给开一下?”护士这时才抬起头看看我,很不好意思地站起来。刘主任没有等他们,自己三步并作两步地赶过来,帮我打开电梯门儿。我想说几句感谢的话,电梯的门关了,将我的话载下了楼梯,但却把刘主任那亲切的微笑和这么“小”的举止装入了我深深的记忆里,凝固在我的作品中。
去年11月份,我再一次去找刘主任看片子。依旧是网上无法挂号,索性前往窗口问号。挂号的小同志告诉我,没有刘主任的号。那种心情真的是无以言表,除了失望就是想哭。
站了一会儿,忽然想起好朋友——事业发展部的高部长。高部长接到电话立即下楼来,问了我详情后,拨响了刘主任的电话。刘主任让我在呼吸科儿门口儿等他。很快,他便从病房下楼来,认真的看,认真的讲,认真地叮嘱……他稳稳地坐在那里,一点儿也没有着急要走的样子。我知道他是为了让我不尴尬,让我把困惑都说出来。那一次,我问的问题最多,把我想问的都问了,他一一解答。我虽然外行,但我认为自己的病也看过不少专家,感觉到刘主任答的最科学、最务实,充满着关切,充满着安慰,充满着对一个患者的体贴,也体现了一个医生的高尚医德。我要去补一个号。他说什么也不让,笑着说:不用,想看片可以随时来找我。
认识刘主任一年多了,他简直成了我的职业家庭医生,不管大事小情,只要想问的就打电话。现在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医生不愿把电话留给患者,真的是很闹心。我认为患者都是自私的,因为对疾病的恐惧不得不自私,为了健康常常忽略医生的苦与累。我找刘主任又纯粹是信任。在我的心里,只有刘主任是最可靠的。我想买个电吹管儿,又不知道我的病行不行,也打电话给刘主任,想去海南养养病,不知道是否合适,也问问刘主任。刘主任不厌其烦。直到现在,刘主任都不知道我是谁,是干什么的,他从来不问。在他的心目中,他为患者做“义工”是应该的,因为他是医生。既然是“义工”,又何须问患者姓什名谁?
笔抒至此,我都写不下去了。我只想用一句总结一下,刘主任做的都是小事,可小事映衬的却是一种伟大,一种高尚,一种常人难以做到的大事。
最后,我也想告诉医院,贵院有这样的好医生,实在是一种荣幸,一种博大的荣耀。广大患者有这样的一位医生,实在是三生有幸。
我要祝福刘主任,在新的一年里保重自己,健康快乐每一天!
因为,我们需要刘主任,广大患者需要刘主任,医院需要这样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