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那么亲切,那么精彩
——读于洪亮先生散文集《过去》
赵玉霞

70多了,还在一年到头地忙。本来是个爱书的,近几年却难得坐下来好好读书,经常是为了对起朋友,才赶快看看人家赠送的新书,赋首诗,作个回报,而洪亮先生的书,我是从头到尾细细读完的。——必须得这样!
洪亮是我30多年前的大专同学,虽不在一个区县,但年轻时上学机会难得、偶然而幸运地当上民办教师、因极为敬业才获得中年进修机会,又一生勤奋努力、改变自身命运,这些,都是一样的,甚至是我们那个83中文进修班乃至好多同龄人的共同人生之路。
洪亮先生极为勤奋,十几岁,因在淄博日报发稿而成为在当地崭露头角的文化人,继而因发稿出名而被推荐为教师、大专进修后入临淄区政府机关,后成为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局局长及书记。他热爱文学,文学也成就了他,他真是一个与文学有缘的人。
50年,在繁忙的教书生涯以及后来的政务之余,他一直在不断地创作,曾经出过《齐都撷英》《苦旅萍踪》《回望》《时光的镜子》《于洪亮散文小说集》《风吹四季》《遍地流霞》7部文集,加上2021年出版的这部《过去》,就是8部,共200余万字了。多少日争分夺秒?多少年夜半挥笔?想想就知道有多么不易!
《过去》——这是我得到他赠送的第四部文集。当年看过他的《遍地流霞》,领略了他文中浓浓的乡情和亲情、为他文中表达的大孝之心和诚朴之性所感动,曾写了《本真的文字本真的人》一篇文评,发于“淄博晚报”。如今我读《过去》,感受到的不但是那一如既往的浓浓乡情、亲情,更感受到了朋友情、同学情、师生情。洪亮确实是个重感情的人。
他忆家乡的人:如《老家的人们》;家乡的景:如《大柳树,小柳树》;家乡的物:如《家乡的红高粱》;家乡的事:如《春联的记忆》。
他忆自己的父母:如《母亲教我》;叔伯:如《二大爷》《六叔》;兄弟:如《洪运》;文友:如《我那逝去的文友》;同学:如《艰难求学路》;恩师:如《记忆中的于清才先生》等等等等。这些回忆,都是语言质朴,不事雕琢,而满溢着感情,显示出真诚。
最为感人的,是洪亮同学的平民意识,他不唱高调,不说大话,他一直没忘本,他是一个农民的孩子,他心中始终装着庄户百姓。他虽后来贵为文化局长,也没忘了一起长大的发小,他能到养老院去探望那个瘦小贫穷、一生没有娶上媳妇的发小韩克正。临走,他还特别托付敬老院院长好好看顾自己这位一辈子不走运的朋友;他的笔下还出现了《一个修鞋的女人》,她是安徽来的外地人,那么普通,但是,他以温馨的笔墨表达了对这个朴实耐劳的修鞋人生活状况的关注和关心;他甚至为广场锻炼误了救济一个拾荒者而懊悔不已(见《腊月二十八的遗憾》)。所以,我觉得洪亮先生是一个真正的好人。读《过去》,我有个感觉,与洪亮先生交往的人都是幸运的,因了他的笔,他们不管是在世还是谢世,都活在了他的文字中;不管是闻达还是不得第,都在他的眼中和心中。他们都没有和他白交往。当然,得是入了他法眼的人。
老天也没有亏待洪亮先生,尽管小时候要过饭,吃过苦,受过累,但上天赐给他慈祥而明大义的父母、勤劳而贤惠的妻子、聪明又上进的儿孙,加上他大半生的不懈努力,他由农民而教师、由教师而成为国家干部。他也因文学成绩卓著而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临淄区作协名誉主席。
手托着《过去》这本书,我心里在想,沐浴在金夕阳光辉里的洪亮先生,回望那姹紫嫣红花果妍的来时路,应该是十分欣慰的,他可以怀抱这200余万字的8部文集骄傲地告慰自己:我没有辜负家人,没有辜负朋友,没有辜负家乡,没有辜负社会,也没有辜负自己。
人家要为社会留下财富,洪亮先生说要留给社会的,是作品、是文集。其实,这也是财富,是文化财富,是更长久的财富。
相信,虽然已出八部文集,还会有第9部、第10部相继问世。展现生活之精彩,记录世间之真情,洪亮先生不会停笔的!
2022年12月于青竹斋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