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的菜园
文/陈志波
昨天天气预报说今日大雨,近午时分,大雨果然如期而至,虽然因雨少了五一出门游玩的乐趣,但这雨却让我在骄阳似火的前几日中就揪起的心得以放松下来——母亲菜园里的菜有救了!
母亲的这块菜地位于奓山凤凰山的脚下,距今已有十几个年头了。由于地貌局限,这十几畦地大多是依山就势,面积或大或小,形状或方或圆,位置错落参差,尽得自然之意也,完全不似我们在部队时整理出的菜地那般有棱有角、整齐划一。菜地依山傍水(旁边就有一天然池塘),空气自然清新,周遭如同天然的氧吧,来一次深呼吸,鼻中尽是草木的清香,置身其中愈久,愈能心领神会陶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趣。
记忆之中,这当是母亲在现居所的第三个菜园了,前两次大多是由我们哥仨出力开辟,由母亲负责“经营”。随着校园的逐步建设,头两个菜园先后被废除,但这并没有阻止母亲对一方菜地的热衷。彼时母亲业已退休,赋闲在家,每天无所事事终究也是难过,于是又重拾农具,来到山边开垦新的菜地。由于我们都已参加工作,平日都在上班,而母亲又不想因之而影响到我们,于是总是一个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时间的累积之下,一块菜地也逐步呈现出了规模,虽然山边山石杂碎而致土质不佳,但母亲仍然如同完成了一桩大事般十分欣慰。
母亲成长于农家,长期的耳濡目染使之对农事有着一种发自于天性的热爱,“清明前后,栽瓜种豆”等农事谚语常常是无需思索,张嘴就来,使我这自诩博闻强记之人也暗暗感到惭愧。母亲每年都是种两季菜,对种菜时令的把握也是熟稔得很,隔三差五地回家一看,总会让人有新的发现与惊喜。
每季种菜之前母亲都会事先征询我的意见,看看想吃些什么样的菜,然后她就有选择性地购回菜种或菜苗,精心栽种。那时两个哥都在外读书,而我就在本校读初中,陪伴她的时间多,逢暑日每当放学作业做完后就自觉地担桶挑水去浇菜,每次都怕母亲嫌我浇少了又来补浇一遍,于是每每都是把地泼透才归家。而家中母亲也必然已做好了可口的饭菜等我回家一起吃,虽无山珍海味,吃在口中,却也一样香甜。如今工作后,与母亲呆在一起的时间反而少了很多,父亲因公去世得早,清静下来时常常会想到母亲的孤独,并会因之而深感内疚,于是得空总会去看望一下她,也定会同她一起去伺候一下她的那些菜苗,或浇水、或松土、或拔草,或搭架,一边劳动,一边聊天,感觉是那么的轻松惬意,看看母亲,也是笑容满面。有时隔长了没回去,母亲就会打来电话问我菜吃完没有,她好给我送些来。每当此时我就想:母亲送菜是次,看儿子是真吧!
看母亲年轻时的照片,也是一个长辫子的大美人呢!可年月的消磨,她就这样悄悄地老去了,关于青春的记忆,对于父亲的怀念,对于儿子们生活的牵挂都埋藏在她的心头,一曲《常回家看看》曾经勾起了多少儿女对父母的牵挂与愧疚,我又怎么会例外呢?常常臆想母亲伺候着那些菜苗是否就如同伺候着儿时的我们?无人时也会对着菜苗们喃喃自语?也曾暗恨过自己情感的细腻与多情,为母亲菜园的旱涝而丛生担忧,也曾欣喜于邻人对我妈的恭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你养的几个小辣椒,只有这个最辣!”母亲听到这样的话也总是一脸的笑容,母爱深深,莫过如此。
作者简介:
陈志波,70后,武汉市蔡甸区奓山中心小学教师,退伍军人。热爱古诗词、新诗和散文的写作,作品散见于《中国诗选刊》、《中华诗词》、《湖北诗词》、《武汉诗词》、《东坡赤壁诗词》、《楚天文学》、《北方文学》、《大家教育周刊》、《知音汇》等刊物和相关网络媒体,现为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武汉市竹枝词学会会员、武汉市作协会员、蔡甸区作协常务理事、蔡甸区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