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都市里的小房子
文/孔学峰
大都市有多大?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首都北京,一座有着两千两百多万人口的城市,够大的了!小房子有多小?五六十平米而已。说它小,小到什么程度呢?除了放置物品的地儿以外,出入都需要侧着身子走。一家的孩子嬉闹,周边好几家都能听得到。够小的吧!
那么这个小房子又跟大都市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它们是北京的房子,而且它们所处的位置都极其特殊,它们有的在天安门广场旁边,有的在故宫红墙之外,有的与公园景区为邻,更有的居然是座落在中南海。看到这您甭奇怪,中南海不是中央办公的地方吗,怎么还会有居民?如果能来看一看,你会惊奇地发现,这还真的有。
小房子都很特别,类似于过去老北京的四合院。为什么要说类似呢?只因面积问题称不上真正的四合院,但它们都是独门独户,每座房子都有一个几平到几十平米的小院子,周边有围墙,不高不矮的,一般都在两米上下。房子和墙体都是青砖构建的,清一色的蓝灰色院落。院门多是大红色的,取红火、吉祥之意,是古时候象征富贵的颜色,也是今天国旗的颜色,这也多为生意人所喜爱并使用。也有的院门是黑色的,黑色韵含着青和清含义,不奢华且偏重典雅,其主人自好清廉和整洁,多为文人和过去名门的后人使用。
这种房子在北京是很多见的,不只是居民区里有,也不只是文物保护区里有,既使在闹市和大街上也能时常看得到。这些房子的建筑风格是很有特色的,外观都很整洁,古朴庄重。
正向大门都有造型,但大门并不是很大,宽敞些的也只有一米多,甚至有的很窄,只能容一人通过。有的院门是关闭着的,这多是用来生活居住的。也有很多是敞着门户的,这多是用于食品商家或手工艺作坊使用的。
走近一个开着门的院落,大门两侧都摆着制作十分精细的石头门墩儿,象两面过去县衙的小堂鼓一样,看起来很有建筑特色。门是对开的,院子里面是石板铺地,东西两侧没有厢房,只有两堵墙,墙下种着北京市的市花月季。对面是一整座的青砖青瓦正房,主人做着剪纸生意,是典型的民间艺人。满屋子的制成作品,技艺那叫一个精湛。实际上的剪纸,用剪并不是很多,主要是刀工雕琢。不仅有很丰富的想像力,制作也很精美。作品幅度大到几米,小到几厘米,幅幅都透着传神。
房子多是经历过几十年风雨洗礼的,但大多都经过了维护,因此给人亦老亦新的感觉。室内空间不是很大,主要分为居住间和生活间,有的屋中会有一张较大的桌子,兼用于饮食和作工,由于小房子大小,因此没有现代家庭中的会客厅,但电视、空调、洗衣机等设备都有。空中是绝无私搭乱建的,尽管可用面积有限,区域紧张,大概是对这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吧,没有谁家试图向空中和地下要空间。院子也并不大,却也有花草树木和藤类植物,使民居小而富有生机。
北京真可谓是寸土寸全的,就是这样的小房子,每平价值要达六位数。这种小的蜗居有很多,生活似有不够宽敞,但地理位置奇佳,住在这里的人们对此乐而不疲,并以拥有这样的一寓颇为自豪。的确,这是什么地儿?是皇城,是京都,别看建筑很小,但人无我有,红墙内外,这就是价值之所在。每个人家多是三五口人,祖孙三代,旁人可能觉得挤,但人家还有养鸟的空间呢。走了很多地儿,没见有养宠物的,那些猫儿、狗儿,都是流浪性质的,时常出入院落,也没人对它们驱赶迫害,是一种纯自然的生态。但不知为什么,民居小巷子里有这些小动物,大街上却无从见到。
喜欢这样的房子,因为他古朴,有老北京的味儿。时代在飞速发展,变迁得实在是太快,在很多物质和记忆消失殆尽的情况下,仿佛这些小房子还在告诉人们它就是曾经的历史。
小房子也是艺术遗产的传承,它们建造技术精湛,绝无仅有,而据说一些工艺技法早已失传,这又给人以很多的留恋感。每次来北京,总想去找寻那些既有同质,又各有差异的微小建筑精品,我觉得这就是美景。凡是喜欢的,就总会有看不够,看了还想看的冲动。甚至会有想在这里住上些时日的念头。如果这房子是我的话,我会怎么使用它,呵呵。不过我敢肯定,若是在这样的房子里做梦,梦是不会狭窄的。
这些房子很好看,值得一观,也适合于摄影,每天都会有人来此参观浏览,欣赏这传统的建造艺术,品味现代一部分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开阔视野,探究传奇。而那些专于搞摄影的则用不同于常人的视角,利用光学技巧,把这些小房子拍得如艺术品一样,也因此有人在大展上有所斩获,这都是小房子的作用和贡献。
拥有无数小房子的北京大都市,这不就是陈列于此的大型博物馆吗!
当然,住在这些房子中的都是寻常百姓人家,但能住在这种地方,本身就很不寻常,地点造就了经典,也尊贵了房产,居住在这里的人也因房而受益,他们也常被唤做“住在皇城根下的北京人”。见过他们,也不由得羡慕他们,那都是些何等繁华的地方啊,住在这样的地方,说不定令多少人眼馋呢,他们日夜与古迹名胜相依相伴,与这座天下名城一同发展成长,一道日久年深,当这些四合院载入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和四合院又一齐增添了不少的文化色彩,而北京城也因四合院为更多人所熟知。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小房子还保留在诸多名胜之中,一个真正的内含是国家明令保护了它们,它们是还在延用中的“活文物”,小房子虽不大,价值观却很大,在这座人群与文物共生存的现代化大都市里,和谐地延续着,不断地进步着。
哦,大都市里的小房子,真期盼能经常看到,也希望让很多的人所熟知。
作者简介:
孔学峰,中国文联会员、中国音协会员、中国金融作协会员。曾入选空军飞行学员,后在部队政治机关从事新闻工作,现在中国人保从事管理工作。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