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甫素红
记得小时候,邻居家总爱吃胡萝卜丁饭,看着那白米饭里一个一个黄灿灿的胡萝卜丁,煞是诱人。我回到家跟母亲嚷嚷也要吃胡萝卜饭,可母亲眼睛一瞪,大声呵斥道:胡萝卜有什么好吃的?难吃死了!
那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过去不久,虽是经济困难年代,但我父母都有稳定工作,胡萝卜又是极普通的食材,母亲不至于骗我。于是从那时起,我的脑海里便根深蒂固地认为胡萝卜是很难吃的东西,心生厌恶,一直拒绝尝试。
直到八十年代,听说日本要求每个孩子午餐必须要吃胡萝卜,这时我才开始正视起胡萝卜。
经了解知道,胡萝卜是一种很有营养的食物。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常吃可以起到养肝明目的作用;其次,胡萝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常吃可以提高免疫力;还有维生素E,可以改善皮肤状况……难怪日本政府强制每个学生每天都要食入一定量的胡萝卜。
于是,我也开始尝试吃胡萝卜。这一尝试不打紧,完全颠覆了我对胡萝卜的错误印象,它不仅不难吃,可以说甜丝丝的,很好吃!尤其喜欢吃那种小小的淡黄色的胡萝卜(不是菜场买的那种又粗又大橙黄色的),看上去水灵水灵的,嫩嫩的。煮米饭时将洗净的胡萝卜放在米上,饭熟,胡萝卜也熟了。揭开锅,胡萝卜特有的香气扑鼻而来,夹起一根放进嘴里,软软的,甜甜的,特别好吃。每年冬天,我都会去菜场买些回来吃……
那为什么我小时候一提胡萝卜,母亲就心生厌恶,还说难吃死了呢?是母亲故意骗我吗?不是的!后来了解到,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家里没有吃的,大人们常常是一天三顿用烂菜叶子,胡萝卜充饥,没有油,甚至没有盐巴,他们是吃胡萝卜吃伤了呀!后来,农村人常常用胡萝卜喂猪。难怪我母亲一提到胡萝卜,就是满脸嫌弃。
可见,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就不觉得好吃,甚至于产生厌恶。我想,如果现在让我一天三顿都吃胡萝卜,大概我也会吃吐的!
这又让我想起我哥小时候一件趣事。
我哥大约四五岁大的时候,家里来了客人,我母亲便从食堂买了一碗红烧肉放在大桌上(那时不是每天都能吃到肉之类的荤菜,差不多一星期吃一次吧),等她忙完饭发现,大桌上的一碗红烧肉不见了,只剩空碗在那里。那时我们家也没有养猫啊狗啊之类的动物,母亲好生奇怪。最后发现,她儿子我哥(我那时还没出生呢)小嘴巴上油嘟嘟的。我母亲有点不相信地问我哥:这碗里肉…你…吃啦?我哥舔着油嘟嘟的小嘴巴点点头。
没办法,我母亲又忍痛割爱地拿了菜票跑到食堂重新买了一碗肉招待客人。
可我哥自从吃了这碗红烧肉之后,便再也不吃猪肉了,只要看到有猪肉便会跑得远远的,甚至不能闻猪肉味,甚至连烧过猪肉或者用猪油炒过菜的锅都必须洗干净再用素油炒菜,他才吃。
他高中时去农场学农,大家都知道他不吃猪肉,食堂师傅专门用素油炒菜给他吃,大家都以为他是回族人呢!
联想到学校教育,现在很多学校,学生从早到晚,总是上课上课,作业作业,有的孩子早就身在曹营心在汉了,可老师还是一个劲地讲啊讲啊……别说孩子,就是成人也早就脑子里一锅粥了。
有的家长,总是怕孩子玩浪费时间,一味地让孩子趴在书桌前看书学习做作业,以为那样孩子就能提高成绩了,考上理想大学了,结果呢孩子越来越厌学,干脆躺倒不学了,最后连毕业都毕业不了,更别谈考什么理想大学了。这种填鸭式教育就是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因此,吃东西也罢,学习也罢,做任何事,都得有个“度”啊!否则必然是物极必反,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202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