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竹 子
刘克勤
罗篾匠的小儿子罗开明有点胖,村人叫他“罗胖子”。罗开明高中毕业后,就跟着父亲学织篾活。当时农村流传一句俗语:养儿不学艺,挑烂铁畚箕。意思是说,只要学有薄技在身,一辈子不用卖苦力,养家糊口绝对没问题。
然而,尽管罗篾匠苦口婆心手把手地教,没少费心思,但罗开明就是笨手笨脚学不会,按罗篾匠的话说,拿起那篾刀不像做手艺的人,看到就心烦!为此,父子俩平时没少黑过脸怄过气。
终于有一天,罗开明将篾刀往父亲跟前一扔,发誓说:就是讨米也不学这破玩意了!看着儿子离去的背影,罗篾匠气得牙齿痒痒儿也没招。
不学艺,干什么?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两个月后,征兵的消息传到村里时,罗开明第一个报了名。同时报名的还有本村柳石匠的满崽柳志。通过严格的体检和政审九九八十一关后,他们两个都穿上了新军装。
话说到了部队后,罗开明和柳志都分到了同一个新兵连队。训练中,罗开明苦没少吃、汗没少流、班没少加,更没少挨过班长的“踢”,训练成绩却总是上不去。听柳志在家信上说,他因身体有点胖,又被战友叫成“罗胖子”,走队列合不上节拍,单双杠训练吊秤砣,五公里越野气喘吁吁。罗开明自己也感觉到,三个月新兵训练比跟着父亲学织篾活还难受。
下到老兵连队后,连长看到罗胖子那张训练考核成绩单,想都没想就安排他到炊事班养猪去。而柳志因为各科训练成绩优秀,理所应当被分配到了训练先行班,一年后被评为优秀士兵,当上了副班长,又作为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培养对象。
大红喜报送到村里时,村民们纷纷议论说,柳伢子能吃苦、有出息,罗胖子学手艺都怕苦怕累,到队伍上还能有什么出息?
每当听到村民风言风语时,罗篾匠就拿出揣在兜里的那封皱巴巴的信看一看,看着看着,紧皱的眉头就慢慢舒展了。
儿子在信中告诉他,自己当上“猪司令”后,负责饲养12头生猪,饲料都是现成的,每天喂两顿食,冲刷一次猪圈,活儿很轻松。但他感到最惬意的却是,如今单独住在饲养间里,不要出操站岗,更不要搞训练,空余时间全由自己掌握,每天干完份内的活后,有大把的时间自学写作。为此,他报名参加了某大学新闻函授班学习。
末了,罗胖子还在信中安慰父亲,老爸,各人体格不同,我不是搞训练的料,没必要在训练上与人争彩头。世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您也知道,我读书时作文成绩是强项,何不在这方面努把力,搞出个名堂来。现在由村里人笑话去吧,最后我不会给您和妈丢脸的!
每每看完信后,罗篾匠总是顺手将发酸的鼻子一抹,然后小心翼翼地折好放在内衣口袋里。
终于有一天,罗篾匠收到了一个带挂号的大信封,里面装的是几张《解放军报》,儿子还将报里登载的文章用红笔勾着圈儿。村里秘书展开一看,那文章标题下面赫然印着“罗开明”的铅字儿。
从此,罗胖子写的文章登了报的消息霎时传遍了村里。“没想到,没想到,这浑小子还真出息了!”村民们窃窃私语,由衷赞叹!
然而,更令村民们没想到的是,两年后,罗胖子离开了连队饲养间,调到团部政治处宣传股当上了专职宣传报道员。一年后被破格提干,又调去师政治部担任新闻干事。再后来,细心的村民发现,罗胖子寄回的家信变成了某军区机关报社的套红信封。
那年春节,佩戴上校军衔的罗胖子回家过年。除夕夜,罗胖子与父亲围炉守岁聊起了自己当兵后的经历时说,老爸,您是做篾活的,是否知道竹子的生长规律: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才长了3厘米,但从第五年开始,每天以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仅仅用了6周的时间就可长到15米。其实在前面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已延伸了数百平米。人的成长成才亦是如此,可能你此时的付出没有立刻得到回报,但只要不放弃,坚持扎根、积累、沉淀、悄悄努力,蓄势待发,迟早会惊艳世人的。(2023.1.1)

作者简介:刘克勤,男,汉族,湖南省邵东市人。农家子弟,湖南邵阳市直部门工作。湖南省作协会员。业余码字30余年来,散见于各级报刊作品计300余万字,已出版《挑灯集》、《百思一得》、《启明星》、《时光短笛》个人专著4部。尤嗜短小精悍的千字文创作,既不浪费读者太多时间,又能给诸位些许启迪。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链接-刘克勤作品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