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废品发现到灵魂拷问
--读殷琦性灵散文《收废旧的人》
作者:伍宏贤
本来不想用这样一个题目,来表达一篇小小文章读后的感觉。可思来想去,还是用这样一个貌似深奥的揭示,才能诉说清楚一个迷离的问题:怎样发现内心,如何活在当下?
殷琦是热爱生活的,她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用一位知性女子的性灵笔触,去揭示、展示这些美好的存在,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每一个人都在不懈地追求美好的生活,却从不在意自己同时也在制造着各种废品和垃圾。这些通过我们的手而产生出的废物,何去何从又有几人明白呢?作者的一次留意,让我们走近了一个收购废品的人。在众多日子里,除过我们想把家里的无用之物变卖成钱(那怕只是很少一点钱),去有意收听:“废品,收废品…”的声音外,几乎不可能去瞥一眼那些脏兮兮的收废品的人。似乎他们从未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这是我们的自私,目空一切,妄自尊大。其实,正是那些窝里窝囊的“废人”,才使我们的丢弃有了归宿,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得以整洁,使我们目之所及光鲜亮丽赏心悦目。这样想来,那些“废人”便是有用我们的存在,正是他们一身脏,换来我们万家净,描画出一城的烟雨美好。
《收废旧的人》是美好的。文章采取对比手法,为读者展现出了我们司空见惯却又视而不见的一个新天地:废品收购站!首先,废品收购站地处闹市,是主城区城乡结合部的一个偏僻之所在:“小胡同南端,有三间平房,一间做厨房,另外两间是废品收购点。……收购点不大,它没有一般废品收购场的杂乱无章。”这是作者亲眼所见的客观描述,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于是,我自然就对这个不“杂乱无章”的废品收购站产生了兴趣。它处于闹市,藏于胡同深处,要想将自己“萎缩”的存在融入其中,必须洁身自好。所以,收废品的人就很在意自己在城市生活的外部,要着意去把杂乱无章搞得井井有条,成为不为城市人“闲弃”的地方。甚至,还会像一块磁石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工作告一段落,他抖落掉身上的灰尘,端个大白瓷缸子,边喝水边和巷口的几个中年妇女聊天,不知说了些什么,大家都笑得前俯后仰,有一个大妈边笑边指着他说:“你太坏了!说话太损了!哈哈哈……他自己也笑得'花枝乱颤’,五官挤在一起,露出一口白白的牙齿。”

其二,是收购废品的日常生活充满对比。收废品的无奈与乏味中,时时有美妙的音乐响起,特别是那首《牧羊曲》更显灵动,也为收废品者原是武林中人埋下了伏笔。
其三,关于幸福、金钱与人生的思考,也是以对比的手法去揭示了出来。处于衣食无忧的环境中,林黛玉为何却日渐消瘦,处于高位的京官为何成为了阶下之囚?答案无疑让人唏嘘不已。

当然,文章至此,作者并未打住,她要把收废旧人的练站桩功,扔扑克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在收废品营生中听音乐的思老,以灵魂老问的方式,更深层次的抒发出来。小和尚老和尚的挑水、劈柴、做饭的问答,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之发现内心,都是倾听内心声音的“专注与专一”。在如此一气呵成的对比中,升华了“废而有品”“乱而有序”,原来是在追求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要过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这就必须加强内心的修行,笃定一个目标,不徬徨,“不纠结,不焦虑,不患得患失”,这何尝不是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达兴盛的“王道”所在呢!

一篇不足两千字的小制作中,能有所见,有所思,有所悟,且写得如此回环,跌宕,足见作者对冗繁生活场景的观察力是怎样的深入,其联想的广阔与深刻又是怎样的出神入化,这些都值得读者学习与借鉴!生活的本领不在于不着边际的好高骛远,而在于能否“把一地鸡毛拾起来扎成掸子,拂去人世间的浮尘”。
《收废旧的人》无疑是立在我们面前的一块锃亮的镜子!

【作者简介】

老悟,真名伍宏贤,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汉中市汉台区作协、汉中赤土岭文协副主席。长诗《从长安到敦煌》入选香港《中学生选读篇章》课本。有诗文发表、入集、出版。
《收废旧的人》作者介绍

殷琦,陕西汉中人,赤土岭文协会员。现供职于汉台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喜欢用笔尖记录美丽,用文字装点生活。
主播介绍

颜勇,资深传媒人,在职研究生学历,广播电视高级职称,汉中电视台第一位男播音员主持人,从事媒体宣传30余年。陕西省丝路朗诵大赛副主任委员;文旅部社会艺术水平朗诵考级考官;中国歌剧舞剧院朗诵考级考官;汉中市政府形象代言人,《汉中文化网》名誉总编辑,汉中市阅读推广人;多部广播电视新闻、专题、播音主持作品、论文荣获国家级、省级一二三等奖。先后任汉中电视台副台长、现为汉中市政协委员、陕西省朗诵协会副会长、汉中市朗诵协会会长,中华文化促进会朗诵考级标准示范朗读专家库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