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互鉴 与冲突》(四十九)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当我们沿着不同民族的文明轨迹追溯其原点,人类文明大都源于童话般的神话或各种神奇的传说。在各民族文字还没有创造之前,人类文明的记忆往往依靠口口相传而得以保留下来。人类社会脱胎于宇宙大自然的怀抱,人文发展永远摆脱不了自然规律的束缚!人类一切文明活动应当道法自然,而不是人文与自然对立!西方文化中关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攫取自然的人文观最终会将人类文明带入万劫不复之中。回顾几千年前古代圣贤最朴素的人文思想如“以德配天”、“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却几乎接近宇宙真理!那么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还是征服自然?这也是东西方文化的分水岭之一。

纵横万年历史,人类不同时期的各类思想不外乎三大类,一是阐释宇宙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二是阐释宇宙本质即宇宙本体;三是阐释宇宙现象变化运动的基本规律即宇宙真理。根据《道德经》之论断,从现象到本质,从本质到现象,其实就是一个“无中生有,有复归无”的事物变化发展的生灭过程。世界一切经典包括宗教经典,都试图将宇宙本貌文字化、语言化、具体化,然而古圣先贤超三维时空的禅悟内容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所以他们“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然后这此恒古不变的宇宙法则,必须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就是经!我们知道,古印度佛祖传播宇宙法则四十九年,犹太人耶稣,阿拉伯人穆汗默德,中国孔子,都是悟道而后传道!所以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宇宙是什么?宇宙法则又是什么?对于以上这些具体内容,佛教通过体、相、识三者关系阐释最为清楚。佛教认为“体”就是宇宙本体,“相”就是宇宙现象,“识”就是宇宙灵魂。体、相、识若以电脑作个比喻,我们以相对固定的电脑?屏幕喻为宇宙本体,能够投射出影视的软件程序就是宇宙灵魂,屏幕上放出的影视图像就是宇宙现象,由之可见,宇宙现象与宇宙灵魂其实就是一体两物而!宇宙灵魂就是我们的六识种子,六识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我们活动的一切信息种子都通过六识功能深藏灵魂之中,未来在缘份条件成熟时,会逢机开花结果,这就是佛教文化中所言的“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宇宙灵魂生成宇宙现象的活水源头则必须依赖宇宙本体化生万物基本元素——“气”,也称“性”或“光子”。宇宙本体犹如承载万物万象的虚空,一切宇宙现象包括日月星辰则漂浮于其中并生生灭灭地变化着,而这一切宇宙现象变化发展的直接原因是宇宙灵魂的反射!这与硬件电脑屏幕、软件游戏程序、屏幕放出的影视图象三者的关系几乎雷同。我敢肯定说,所有宗教思想大家在大彻大悟之后就是禅悟到空灵虚极的宇宙本体及其万物随识而生灭的状态。这些宗教文化的神秘之说,今天已经得到部分科学验证,随着未来物理科学的发展,科学、哲学、宗教必须相互验证并理论归一!这将是人类大同思想的形成前夜,如果人类对宇宙本貌的认识水平空前提高并高度统一,那么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文明冲突、宗教冲突、文化冲突、思想冲突、意识形态冲突等也就永远成为历史!
而作为我们具体个人,不能为了这个百年躯体碌碌无为地活着!我们应当有更高的宇宙使命等待履行!一生一世,我们应该来的清清楚楚,活的明明白白,走的无牵无挂。生命的旅途中,如果迷惑不解,八识形成的宇宙灵魂就永远在宇宙现象中随识生灭轮回,如何突破生命轮回而回归宇宙本体?佛教文化认为,我们应当抛弃分别心执着心、妄想心!将凡心修练为道心,将妄想心修练为佛心,由之而言,修心养性是一切宗教文化的共性途径,也称法门。若从宇宙本体顶层来看生命现象,其实没有生,也没有死,宇宙现象只有变化与幻化,一切有形之体仅仅是宇宙灵魂中生长出的一粒种子。我们的本命(光子)与天堂同寿,与地狱同春,与宇宙同步,我们的本识全知全能,光明遍照,无处不在。这些道理在《易经》、《佛经》、《圣经》、《古兰经》、《黄帝内经》、《道德经》之中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只是多数人将超三维时空思想斥为迷信或荒唐罢了。宇宙中一切生命轮回现象早已超越三维时空的界限,无始劫以来,每个生命都在灵魂深处中留下了无量无边的业力种子。如果把每一粒种子当作一世生命,当这些种子生长的条件成熟时将永远在大千世界中随识缘生缘灭。而对于已经脱离生死轮回的佛圣智者,我们必须生出敬畏与感恩之心。

一切生命其灵魂本是一样的,差异就是通过起心动念而落入灵魂的种子不同。每粒种子都是一个小小的自我,从蜜蜂到小鱼,到天堂到地狱,纵经千劫,种子不失,因果不灭。《易经.系辞传》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各种文化及宗教中所宣扬的因果报应,其实都是我们自己落入灵魂的八识种子在逢缘时开花结果。中国古典文化与全世界宗教文化的善恶报应理论基本一致。

人类道德来自哪里?来自思想吗?来自教育吗?来自社会吗?我们一旦寻找到了大道源头自然会对道德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道德就是依道行事而生发的一切收获。道德它来源于本体,来源于自性,来源于本性,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也是永远伴随生命,而能够压抑道德的只有习性。“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所以,人类只要克服过多的欲望与习气,就是修身养性!为什么尘世道德出现层次差距呢?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欲望习气深浅不一。如果将道德喻为太阳,欲望习气就像乌云,如果一个人欲望习气厚重,它的道德自然没有光彩;反之少私寡欲之人,品格往往纯朴高尚。人类道德教育的目的,不是给他们培植高尚纯朴的道德情操,而是让人克服自身的欲望习气或者防止坏习气污染。文化教育之目的与宗教教育之目的,其实殊途同归。有个故事叫孟母三迁,讲述孟子小时候,家住闹市,孟子学会了生意人的吆喝,孟母将家迁到人烟稀少的墓冢之地,孟子在此则学会了送葬人哭墓,孟母又将家迁到校堂附近,孟子则随学子们朗朗读书。这就是环境造就习性。

《中庸》开篇之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里对本性、道德及教育三者关系高度概纳。本性是天命,是本来就有的,也永远不会丢失。而能统领本性的东西就是道,道是什么?道是道理,道是规律,道是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修掉不良欲望与邪恶习气等回归本性之道。所以,最终,一切人类文明之归宿就是道法自然!

第十八届“三木秉凤”杯网络征文再次开启新程,我们依然期待着天下正能正见正义的文化作品百川归海,我们期待着才子佳人再显风采,共同扛起用文化作品为中华民族文化建设增砖添瓦的历史责任!为了使本次活动达到理想效果,我们征文内容做出部分调整,现将征文事宜公告如下:
一、征文种类:
现代诗歌、古诗词、散文,小说共四类。
二、征文要求 :
1. 现代诗歌类限投3首,没有字行限制。
2. 古体诗词类作品限投3首。
3. 散文、书评、随笔、杂文等散文类作品各限投1篇,字数限定在1500—3000字以内。
4. 小说类作品,包括即微短小说,也包括中长篇小说的某一章节或选段,但字数限定在1500—3000字以内。
5. 戏剧作品征文标准参考小说作品。
6. 参赛作品必须原创首发,同届征文中作者向多个诗文类种投稿,只限领奖一次。
三、投递要求:
1. 来稿请发裸文,并注明“三木秉凤杯第十八届征文”字样,无标注者将视作普通来稿不予参评。
2. 附作者简介及照片一张,并将作者真实联系方式主动告与征文主编,以备联系,暂无证书及奖杯。
3.评奖结果公布只按投稿时微信网名,敬请作者不要轻易修改自己的网名。
4.一经投稿,不管是否获奖,除政治原因外,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主编删除。
四、征文时间:
5. 本届征文计划2023年1月1日起至 2023年5月底截稿。
五、征文与评审流程:
1. 主办单位组织成立征文及评审委员会,负责征文与评审。
2. 初选入围作品要求:
(1)文质优秀,思想健康,正能正量,坚决杜绝三俗文化作品入选。
(2)阅读量300以上者可入围三等奖以上等级,阅读量500以上即可入围二等奖、一等奖,特等奖范围。
(3)文章评审以文章质量为主,同时参照文章点击量量、尾评、打赏、阅读反馈等各种综合因素作出评定。
(4)征文的目的是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社会正能正义正道正见之文化作品,坚决拒绝三俗文化作品以及国内外各种负能文化作品列入候选。
(5)涉嫌购买阅读量点击量者,欢迎群众举报,我们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参赛资格!且永远不得参与本平台的赛事!
(6)特等奖由评审委员会以投票形式,从各位主编推荐出点击量高,且质量好的文章中优中选优。征文评审结果将在网络中公示七天!公示内容包括获奖作品序号、作品名称、作者笔名三个部分。
(7)为了鼓励广大作者书写出优秀文化作品,弘道承德,我们特别设立了优秀奖、鼓励奖各二百名,从阅读量未满三百但已满一百的优秀文化作品中择优挑选。
六、奖项设置:
特等奖1名:奖金5000元。
一等奖5名:奖金600元。
二等奖30名:奖金200元。
三等奖200名:奖金50元。
优秀奖200名:奖金20元。
鼓励奖200名:奖金10元。

投稿主编:希望之梦
微信:yangrrong123
邮箱:1628586637@qq.com

【世界大同文化传媒】由三木秉凤先生建,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
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三木秉凤团队于2017年 2月正式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该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以文化自信促文化复兴,以文化复兴促文化繁荣,以文化繁荣促文化大同,以文化大同促世界大同。
三木秉凤老师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而他又是为了什么?为了中华文化的复兴与繁荣,这是中国文人践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真实写照。在利益至上物欲横流的的世界大背景下,在道德滑坡与诚信迨丧的今天,三木秉凤老师能带领一支网络文化团队,无畏艰险,逆袭而上,只为文化发声,只为文化复兴,只为文化昌盛,同时又让更多的征文者,能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沃土与文脉传承中,感受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与伟岸,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这就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