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路灯》
第三章 蹉跎年华(十三)

近几天,西安各大专院校突然进驻了许多“工宣队”冶院也不例外。“工宣队”集合两派师生,一天到晚宣读学习毛主席关于制止武斗的最高指示:“文化大革命进行两年了,你们现在是一不斗,二不批,三不改。斗,你们是在搞武斗,你们脱离了工人、农民、战士,学生中的大多数,关键是分两派,搞武斗。现在逍遥派那么多,不搞斗批改,而是斗批走,斗批散。”
“现在是轮到你们小将们犯错误的时候了,不要脑子膨胀,甚至是全身闹浮肿病。谁如果再破坏交通、放火、打解放军,谁就是国民党,是土匪,就歼灭!”“工人宣传队要在学校中长期留下去,参加学校中全部斗批改,并且永远领导学校。在农村,则有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者——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毕业生分配是普遍问题,不仅有大学,而且有中、小学。分配要面向农村、工矿、边疆、基层。”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并加编者按,引述毛主席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1968年11月15日,中央四大家下发关于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的通知,冶院的毕业分配工作由工宣队和学校领导负责。工宣队不了解情况,让冶院提出分配方案,由他们审批。冶院负责分配的是周文群老师。周老师是河南陕县人,对乃文很好。一次谈话,乃文说:“基础课刚学完,专业课刚开始学,因文革就停课了,将来出去咋工作?”
周老师说:“这是全国大局势,谁也管不了。人这一生,在校时间很短,就是学个理论基础,大量的知识技术是在工作实践中逼出来的。今后只要好好学,照样可以当工程师、技术专家。”
周老师问他想到哪里去?
乃文说:“服从组织分配,哪里都可以,只要求能把我和桂荷分到一块就行。"
周老师很惊讶:“你们谈恋爱了,我怎么没听说?”
乃文向他谈了他们的恋爱经过……
郭桂荷是山西汾阳人,剪发头,苹果脸,高挑个儿,身材苗条,性格内向,衣着朴实,特好学习,天天蹲在图书馆里不出来。她是个数学天才,每次考试都是满分,姚德忠老师生前说她是超百分的档次。班委会里乃文是班长,她是学习委员。文革中各班成立“文革筹”、班委会解散,大家都到处跑着大串联,游山玩水,她却一直蹲图书馆,最近要毕业分配了,几乎所有女同学都有了男朋友,双出对入,并要求组织上能把他们分到一块。唯有郭桂荷还是只孤雁,一天到晚端着书本,近似书痴。
她的好朋友阴珰珺有一天问乃文对桂荷印象啥样?乃文说:“那是数学天才,学者型人物,朴实好学,人才难得。”
她问:“你喜欢她吧?”
乃文说:“我有自知之明,我非她的意中人。”
珰珺说:“只要你没意见,有机会我跟她提提,看她有啥想法。你们若有缘能定下来,这次可分到一块去。”
乃文说:“可能没戏。”
珰珺说:“这不一定,就看你们有没缘分。”
过了两天,珰珺找乃文说:“昨天我俩进城买书,路过东大街你大姐家门口,我说:“这是乃文他大姐家,我们进去喝口水吧?”桂荷同意了。正好你大姐在家,给拿的苹果,说是你妹妹在农场捎回来的,又脆又甜。我俩每人吃了一个。你大姐要留我俩吃饭,我说还有事,就起身要走。
你大姐把我们送到门口说:“有空常来玩。”
出门后我顺便说:“他大姐对人热情,挺好的。”桂荷点点头。
我又问:“你对乃文印象咋样?就是个子矮点。”
她说:“矮点有啥,这年头还省几尺布。”
我一看有门,就把话挑明了,她没意见。就看你和大姐了。
乃文连夜跑大姐家,她和方兄听说后都很高兴,并要第二天和珰珺、桂荷到家吃顿饭。

第二天上午我们过去,方兄上对门苏家饭馆端的羊肉汤,大家高高兴兴吃了顿羊肉泡,就把这事给定了下来。
周老师听了很高兴:"恭喜恭喜!你们都是班上的优秀学生,将来的国家栋梁。这次毕业分配难度不小,你们要带个头,准备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冶金部下属的22个冶金公司的情况表你看到了吧?这22个公司分布在全国各地,有的正在开工建设,环境很苦,比如攀枝花、包头、白银、唐山等,你们要有到这些地方去的思想准备”
乃文说:“除了把我俩分到一块外,我什么要求都没有,绝对服从组织分配,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毕业分配的几个方案陆续公布了:第一方案他们去渡口攀枝花;第二方案他们分到东北珍宝岛煤矿;第三方案他们分到包头。
第三方案公布后,周老师说:“同学们有啥意见要求都可以提出来,组织上能照顾的尽量满足大家。但大家要记住,一定要服从国家需要、组织分配,要向卫乃文和郭桂荷同学学习,从不挑肥拣瘦,愿到国家最需要地方去。”
苟红兵同学第三榜是分配到渡口攀枝花。他指着周老师的鼻子说:“我是班里'文革筹’的副主任,我要求留校,我在西安有女朋友,是照顾对象,你这个牛鬼蛇神若报复我,我跟你不能算完!”
周老师是西南联大毕业的,教授,文革初期被关过牛棚,挨过批斗。苟的话让人很意外。周老师冷笑着说:“分配方案的决定权在'工宣队’,同学们有啥意见可向'工宣队’反映。据我所知,第四方案是最终方案。”
第四方案是“工宣队”的任学军队长来公布的,同学们没有提啥意见,鼓掌通过。乃文和桂荷分到荷花市荷钢公司。周老师没来,一直到大家离校,都没再见到他。
拿到了毕业证和派遣证,乃文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他完成了四年大学的学业,马上要走上吃商品粮、拿工资,进入国家工作人员的行列。他明天要离开学校,离开西安了,他和桂荷今天去大姐家,向他们作离开西安的告别。

卫素织早知道了他们要走的消息,提前给乃文做了一身蓝咔叽布中山装,给桂荷做了一件藕荷色的连衣裙,算是给他们的结婚礼物。乃文穿上,大姐和桂荷前后左右看了看,觉得很合身。叫桂荷试衣时,她说:“不试了吧,我穿学生装惯了,不趁穿连衣裙,穿上不习惯,别扭。”
大姐说:“过去是学生,以后就成干部了。再说你们结婚了,穿上雍容华贵,是个新人的模样。”
桂荷:“别叫红卫兵给剪了。”
素织:“不会的。过去的贵妇人都穿这个。你身材苗条,穿上一定好看。”
乃文:“拿上吧,大姐的一片心意。”
素织又拿出40元钱说:“你们报到前去双方家走走,认认门。”
乃文说:“学校每人借支30元路费,够用的,这钱我不要。”
桂荷说:“上月我刚回去过,不回去了。”
素织说:“那也好。你们去荷花市路过洛阳,一定要回老家看看,带上回去宽展点儿。”
乃文:“家是一定要回的。我拿20元吧。”
素织说:“不行,回去要给咱伯、你大哥撇点,走亲看友都要花销,带上吧。”说着把钱塞到他兜里。
王方在一旁说:“带上吧,别让人家说我们寒酸。”
乃文说:“以后我一定送你一个小收音机,让你听戏,过神仙日子!”
王方美滋滋地只管笑。
素织说:“别傻笑了,快上对门苏家端几碗羊肉泡,上午让他俩在家吃饭。”
王方:“好嘞!”
说着掂了个罐子,拿了个馍筐出去了。
未完待续......
关注洛宁城事
阅读精彩内容

作者简介:卫冠武,男,汉族,1943年元月生,东关村八组人,家住担水堂后祖师阁前。1969年西安冶金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国第十七冶金建设公司,任工程公司副经理,副处职务。后调入总公司劳资处,先后任副处长,处长十多年,高级工程师。2003年在劳资处退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