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慕名来到他家拜访,受到杨义春与周发玉夫妇俩的热情接待。他老人家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了。我以后要写他老人家的专稿。在他家里,如同进了一座小型图书馆,各种书籍满满当当,什么红宝书啊、毛主席像章啊、人民日报剪报啊等等
,收藏的种类多,年代长,让我叹为观止、啧啧称奇。然而,在这许多藏品中,有一件收藏品使我眼睛一亮: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清江市《红色造反报》收藏本,让我如获至宝,向杨义春老领导借得一阅。

我一直想研究一下清江市的文化大革命史,尤其是前三年的历史。 1966年,我11岁,目睹了并一定程度的参与了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如在淮师一附小参加对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的批判、在淮海北路看到“捍卫兵团”游行去地委、旁观水门桥北火烧戏剧服装等“四旧”、6408部队上街游行“介入”“三支两军”、淮汽公司两派武斗等等。尤其是66、67、68三年的纷繁复杂的动态,因我那时对此类事物比较敏感,有兴趣收集、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比同龄人甚至一部分更大些的中学生,对此段历史有着更丰富、更有条理的记忆。
但是,那些记忆是碎片化的,许多情况象是被笼罩在薄雾之中一样,朦朦胧胧,似清非清。清江市文化大革命的进展的节点、造反组织的演变、名称、重大事件的进展、“官”“兵”两派的形成与斗争焦点、如何实现大联合,成立清江市革命委员会…等等,我有许多问题要捋清。我曾经想采访文革期间的造反群众组织的负责人,只是这个话题对他们来说,可能太沉重了。再说,事情过了五十多年,现在起码七八十岁的人了,能说得清、说得准吗?
这下好了,当年的由清江市三代会(清江市革命职工、革命农民、红卫兵代表大会)主办的《红色造反报》,详尽地记录了运动进展情况。“好记忆不如烂笔头”,何况是正规印刷的报纸,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

清江市革命职工、革命农民、红卫兵代表大会主办,1968年11月出版的180、181期的《红色造反报》
如此期是1968年11月出版的《红色造反报》,我已经于9月份到淮阴师范学校初中部上学了,也就是红代会的红卫兵了,这也就是我们组织的报纸了。

请注意:这个“三代会”,已经是经过6453部队来淮支左,于1968年6月实现“官”“兵”两派大联合,重新充实调整的“三代会”了。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尤其是前三年的历史,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历史。它是客观存在的,是文史爱好者值得收集、整理、归纳、研究的重要历史。不能掩饰、抹杀甚至曲解。我看到有的书甚至是“志”之类的官方出版物,存在着反映那段历史片面性和个人主观性的表述,这就严重违反了历史研究的原则:还历史本来面目的真实性。

清江市工人红色造反司令部(兵团)、6688毛泽东思想红卫兵、清江市新闻工作者红色造反队主办的1967年2月9日出版的第七期《红色造反报》

清江市革命职工、红卫兵代表大会主办的1967年7月23日出版的第42期《红色造反报》。电话:38. 地址:清江市工人文化宫





清江机器厂、清江锅厂革命委员会在一片大好形势下胜利诞生!
为淮汽实现大联合叫好

南京军区司令员、省革委会主任许世友同志接见清江市赴宁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的讲话
1968年6月出版的《红色造反报》
我提这个话题,仅仅是从文史研究的角度,“淘”到了一本历史文物,它可以填补我们对那段历史的研究空白,绝不是评价两派的是非功过,更不是歌颂和怀念“文化大革命”。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让人汲取历史教训,更为清醒、更为理性地走向未来,创造新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