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村庄(组诗)
诗/郑一
记住庄稼
种田人记住的就是庄稼
就是记住父亲的辛酸和欢喜
平淡的日子和着汗水
不断地在手中流连
庄稼们整齐地站在田野
生机勃勃地长着长着
并结岀成熟的硕果
显示庄稼对种庄稼人的尊重
秋天到了收获的季节
庄稼人便向黄灿灿的庄稼
深深地鞠一个躬
犹如颗粒饱满的庄稼面对土地
大伯
一辈子重复一个姿势
一个弯腰的形象
岁月也把你的脊背定型
人生给予的就是弓着的腰
用你弓着的腰
播种血、播种汗、播种泪
用你弓着的腰
收获秋、收获喜、收获乐
你把你的庄稼
种植得象印在旷野上的方块字
在岁月的河流里还漂着
祖先的一支支舞蹈
石桥
家门口的石桥弓着背
连接山外驮着历史
一位寡妇在独木桥上
惨遭凌辱的一声尖叫
惊飞了桥头古树上的鸟
寡妇狠下心倾资造起了桥
石桥挺起了脊梁
寡妇象石桥弓起了背
如花似的身子谢了
寡妇站在新桥上
一头栽倒了桥下的水潭
从此这石桥
便又有了寡妇桥的名字
家谱
家谱是一棵树
是爷爷的爷爷栽下的树
生长在盘根错节的树林里
长成一段牵挂的故事
长成一份幸福的回忆
枝繁叶茂是家族盛兴的象征
家谱是一群人
一群沿根挣扎的人
拖着沉重的步履
续写的家属兴衰
续写的历史风雨
几代人的身影与脚印并立
在宗祠的遗址上
一个个硕大的石柱石
在宗祠的遗址上
挺着大肚子在细说
细说宗祠的气势恢宏
当我站在石柱石上
我成了宗祠的柱子
张开双臂托起了
白墙黛瓦的马头墙
几百年的宗祠倒塌了
把遗址刻在远古的墓碑
但它撑起的山村身骨
依然坚固着升阶而上
山村
天黑了不再是一片寂静
路灯亮了照着户户回家的路
音乐响了广场上跳起了欢快的舞
文化礼堂里飘起了山里人响亮的歌
青石板铺设的路象方块的田
山村古老的小夜曲
不再是黄狗黑狗的狂吠
而是一杯酌满幸福美好的酒
春雨
在大地变绿的季节
总盼望有一场
不大不小的春雨
那密密的细雨
吻醉了大地的渴望
染绿了山村的画布
葱茏的雨滴
播进了山村
山村便有了旺盛的日子
山路
每一座山
都有一条上山的路
打猎人的路是沿着猎物
踩出来的
采药人的路是沿着岩壁
攀爬岀来的
还有父辈们用柴刀斧头
劈出来的
每一条路都能通到山顶
只是山昂着头颅
展出难以想象的丰满
毛竹
青绿翠绿墨绿碧绿
一望无边醉人的绿
除了刀谁也无法把它移走
脚下松软的土地
都被淡了的竹叶覆盖
一节一节的绿色不断生长
地下的竹鞭也一寸一寸地延伸
它的愿望并非要刺破蓝天
而是为它的子孙扩展地盘
让爱生生息息繁衍
宋家畈
门口这片良田是宋家畈
身后起伏的山岭叫宋家岭
旁边那条窄短的山坳称宋家湾
前面这条长流的小溪喊宋家溪
难道这都是宋家的祖产
查遍村志、族谱、家史
全村却没有一户宋姓
问遍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
谁也无法考证这远古的称呼
宋家畈种田,水稻、小麦、油菜
收了一茬又种一茬
季季都有沉甸甸的收获
宋家岭种竹,早笋、石笋、毛笋
拔了一片又拔一片
年年都有新竹的成长
宋家湾种菜,青菜、南瓜、茄子
采了一垄又采一垄
天天都有新鲜水淋淋的采摘
只可惜宋家溪有几分悲惨
上游采矿的废渣
填塞了原本平坦的河床
早无了儿时下河洗澡的水潭
早无了魚儿穿梭的身影
溪边水碓的遗址还在
眼泪跟山泉一样流淌
脊梁象山岗一样弯曲
庄稼灌输着那混浊的河水
再一次深埋在阳光里
让人们听到那不懈的啼呼
保护生态保护自然
如此确凿地撼动着山村的天空
山村黄昏
夕阳下的山峰
是隆起的乳房
鸟鸣不再是单一的杜鹃啼血
早晨幽绿
黄昏鹅黄
岁月的受赂下不再是无数伤痘
山村的黄色
青草已喷涌淡淡的香气
一缕缕甜蜜在萦绕
作者简介:
郑一,男性,农民。住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河桥镇学川村,农闲之余偶尔写点小文,蒙诚编辑厚爱偶尔得以发表,曾在全国各地报纸杂志刋文数百篇,偶尔获点奖项。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