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场雪,很暖
文/卢丽娟
每个人的记忆中,也许都有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
那场雪很大,一直下在我的心中。
那是高一期末(八十年代),总算考完要放假了,一场大雪铺天盖地而来,气温骤降,天寒地冻,老天甩出一张极冷酷的脸。住宿的我们,冰天雪地的,公交停运,怎么回家?食堂停火,留校不可能了,再说,苦读了一学期,归心也切啊。
好在不是孤家寡人,同乡同级的女生有五、六人,姐妹们一商议,意见一致。还是第一回这么做,莫名的兴奋。
夜色沉沉中登船,从市区到乡镇,水路迢迢,到站靠岸已是九、十点光景。左手挎包,右手提兜,寒气刺骨,饥肠辘辘,大脑却异样的清醒。灯火阑珊中,抬头看,幽蓝的天空疏星几颗,冷月一轮。夜已深,一片沉寂,一切都在酣睡,偶尔,远处传来几声狗吠。姐妹中有一位理科班的潘同学,她老爸时任运输站站长,姐姐是那的职工,她领着我们叩开了姐姐的宿舍。
昏黄的灯光,几平米的小屋,小床一张,好一个温暖的窝。一个个似倦鸟归巢,激动伴着喜悦,心里暖暖的。扎着两条麻花辫的潘姐姐真好,笑呵呵接纳了素未谋面的妹妹们。我涌起一股歉意,我们是不速之客,打扰了她的好梦,硬把她从热被窝中“挖”出。可她毫无怨言,主动让床,还把我们湿漉漉的鞋子架在煤炉上烘烤。她呢,和妹妹打开隔壁另一间(老爸不值班回家的),去睡那没有炉子冷得像冰窖的床。
一张小床,姐妹四人,两头各两人,我们半躺半坐,侧着,没觉得不舒服。心里感念着潘同学和潘姐姐,有一搭没一搭轻声聊着。渐渐地,困意如浓雾蔓延开来……
睁开眼时,天亮了,玻璃窗外,白亮亮的。穿上早已烘干的棉鞋,姐姐端来一锅冒着热气的粥,每人喝了一小碗,就着清香的萝卜干——久违的家的味道,热粥下肚,浑身热乎乎。你一句我一句,说了感谢潘姐姐的话,我们各回各家,都有好几里路呢。
初升的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茫茫雪野一片静谧,还没完全醒来。杳无人影,一条雪路任性地向远方伸展,仿佛没有尽头。皑皑雪毯,厚厚的,松松的,任我踩出一个一个脚印。这条路,不,整个雪野,是属于我一个人的,想咋走就咋走,这种感觉特爽。清冽的微风,倍感神清气爽。阳光下,嘴里呼出的热气如轻烟袅袅飘散。
走在雪地中,我诗兴勃发。吟诵“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好一个雪后晴空丽日!空气中飘来缕缕幽香,环顾四野,不见梅影,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佳句却脱口而出,我记得是爱雪也爱梅的宋代诗人卢梅坡的诗……我觉得自己就是唐宋一文人雅士,正闲庭信步踏雪寻梅呢。
行走在唐诗宋词的诗意中,一学期的苦累荡然无存,越走越轻松,越走越快活。而事实呢,左肩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右手拎着装有杂物的网兜,深一脚,浅一脚,那模样,至今想来,一定很逗,摇摇摆摆像企鹅,也像喜剧大师卓别林吧。
“物换星移几度秋”,一晃三十多个秋了,难忘的大雪有过几场。远的如2008年,50年未遇,给人们惊喜后更多的是惊吓,造成了不小的雪灾。近的是2018年年初,飘飘洒洒下得很随性,阳光灿烂了一天接着下,天气预报一报再报,行政命令一道又一道,学校停课,连期末考试也推迟了。大雪天,孩子们窝在温暖的室内,不用在风雪中奔波,哪像当初的我们冒雪夜航大清早踏雪赶路。就是雪天上学,大多车接车送,看看窗外雪花飞舞。生活条件多优越啊,不过,孩子们未免被保护得太好了,雪地里撒野的有几人?如此温室之花,哪受得住自然的严寒和人生的风雨?
我的那场雪,很大,很暖,也很美。
作者简介:
卢丽娟,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张家港作协会员。喜欢亲近文字,写写散文随笔,多篇作品发表或获奖,散见于《教育导报》、《苏州德育》、《江苏教育周刊》、《河阳情》、《东渡》、《静观》、《姑苏夕阳红》、《散文百家》等报刊杂志。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