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庭
文/王柳璎
我的老家在大新桥头街东的小埭上,住宅较大,比路面高出一米多。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老家还很穷困 ,就三间两侧厢的茅屋,屋后有块茂盛的竹林,竹林后面有条清澈的小河;屋前有块十平方的空场地,场坎上种了一大一小两株枣树,东边有块树林,树林东有个菜园,从西到东可造五间房。场坎下的路是东西走向的,前面也有一条清澈的河,这条河比屋后面的宽一倍,河边有好多树。
春天里竹园里一支支竹笋破土而出;树林里、菜园里种满了雪里红芥菜,小蜜蜂、蝴蝶飞舞着。突然,菜园里钻进去几只鸡,在菜园里吃得正欢。八岁的哥手里正好有个弹弓,那是大叔托人做了送给他的,他摘了树上结的小圆果做子弹。那时受《小兵张嘎》电影的影响,看到有破坏我家菜园的鸡,就举起弹弓一拉橡皮筋,十米远的菜园里,还真弹中了一只不大不小的鸡。我和两个叔叔、堂弟都惊叹哥哥的眼睛和拉弹弓的技巧,惊奇过后东边邻居家的婶婶知道了她家的鸡死在菜园里了,叫喊起来了,我们小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办。当奶奶从生产队干好活收工回家吃中饭时,知道了这事,她没有责怪谁,而是从自家鸡窝里抓了一只比那只被弹死的鸡大点,给东边邻居家送去了,算是给人家赔理了,事情就这样简单地解决了。
我们的奶奶小时候读过书,是个忍辱负重、明事理的女强人。爷爷去世得早,上有患白内障、眼睛看不见的曾祖母;下有儿孙一大堆。哥哥和我出生后,同是学校教师的父母为了工作,将我们兄妹俩放在老家,交给奶奶带,很少回家;父亲每月给奶奶一些生活费和粮票。大叔娶了大婶有了堂兄妹,一个大家庭没有分家,姑妈出嫁了,家里还有两个小叔叔。奶奶是家长,那时好多人家粮食不够吃,在奶奶的精打细算下,全家人没有断过粮食。我七岁那年春节后,曾祖母去世了,三叔高中毕业后去部队当了兵,后来在部队提了干部。
上小学的路比较远,有五公里路,因为我小时候个子小,下雨天泥路较滑,不好走,八岁去上了几天,下雨天摔了一跤,还发了几天烧,奶奶就让我晚一年再上。当我上小学一年级已经九岁了,记得那时奶奶每天起早先烧一大锅粥,粥锅勉强烧开,哥哥是孩子中老大,他性子很急,等不及了,粥锅里的饭米粒稍涨大一点,奶奶就先盛给哥吃了,接下来是堂弟和我排在后面。早上其他大人的活也是较忙的,大叔早上负责将水缸里的水挑满,大婶切番薯叶子搅拌猪食用,一大家人吃好早饭后,奶奶就是烧猪食喂猪。
那时大人们每天都要去生产队干农活,晚饭后当孩子们都去看电影了,奶奶一个人在家里洗衣服。记得,有一次,叔叔和哥哥他们都去看电影了,奶奶在家洗衣服,我在家里陪奶奶,见我很着急,也要去看电影的样子,奶奶说:“你要看电影的话,你自己拿个凳子到北门外的河边看。”听了奶奶的话,我在无奈情况下,就真的拿了个小凳子,独自走进漆黑的竹园里,坐在河边一个人看电影。其实那时还小,哪看得懂电影?只是觉得好奇。奶奶一个人在家洗衣服,我一个人坐在河边看,那幕布在二公里以外的北面埭上生产队的场上,隐约地听到放电影传来的声音。直到叔叔他们看好电影回家了,我还一个人傻傻地坐在竹园河边看远方的电影。
奶奶、大叔的为人处世也教育着我们。记得有一次家里请来裁缝为一家人做衣服,那时我还小,当着客人面说:“奶奶锅里饭不多了。”奶奶当时就怪我乱说话,意思就是应该让客人先吃好,自家人吃差点没关系的。奶奶每天将新鲜的让儿孙们吃,剩菜剩饭留给自己吃。
我们兄妹从小父母不在家,懂事也早,在奶奶、大叔、婶婶的影响下,也努力学着为家里做点事。尤其是到了暑假,姑妈家的表弟、表妹也来了。清早,我就帮着摘一大堆番薯叶子。哥哥举着长长的竹杆套知了,堂弟跟着,帮哥拿一只口袋装知了。哥先从自家枣树上开始,再到路边树上往东套;有时还去稻田里钓小田鸡,每次他们都满载而归,喂肥了好几只鸭子,鸭子吃了就能生绿壳蛋。午饭前,当大人们还在田地干活,哥哥和我就努力地给一大家人烧饭、炒菜,我负责剥豆子、给茄子、丝瓜、黄瓜刨皮等,在灶后烧火等后勤配合工作。有时哥哥还设法在门前、屋后的两条河里钓一些鱼,在水沟、池塘边抓几个大青蛙等,与黄瓜、豆瓣一起煮出一大锅鲜美的汤,改善我们一大家人的伙食。当奶奶和婶婶回家吃到哥哥做的美味饭菜,直夸哥哥真有出息。
夏天里午后,刮台风了,我们就在枣树下捡枣吃。有时,为了解谗,大叔就拿一根长竹杆,搭在大枣树高枝上猛力摇,枣树下如下起了大暴雨一样,成熟的枣噼噼啪啪地下,大孩子、小孩都在树下捡,捡到大半竹篮子枣子,这一下子就能吃够瘾了。
大叔那时是生产队队长,夏日里生产队田里也种香瓜。生产队里分香瓜也是很兴奋的事,每家人拿着大竹篮,按人数分,哥哥和我是吃国家粮的,没有我们的份,但一个大家庭内人数也不少,总能分到一大竹篮香瓜,晚上去河对岸乘风凉,每人手里拿一只香瓜啃着,香瓜的脆甜可口美丽了我们童年的夏日夜晚。
我们就在这样大家庭里长大,在广阔自由天地间锻炼成长。作为奶奶的长孙哥哥读书真有了大出息了,他考上了全国名牌大学。那时我才上中学,奶奶和大叔他们已分田到户了,暑假里回老家,已在部队提了干的三叔正好也回家探亲,我们还一起帮着大叔家下地割麦子、插秧等。
哥哥上了大学后,仍坚持苦读书,从德国留学,博士毕业后回到上海,三十岁就成为大学里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不仅是父母的骄傲;也是奶奶和大叔的骄傲。
如今奶奶、大叔都已离开了人世。哥哥在大学里制冷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建国60 周年,哥曾去北京得到胡锦涛、温加宝、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2014年2月,在英国荣获“IOR研究金牌”,他是获得此项奖的第一位中国人。哥哥还为国家培养了好多创新型的人才,成为我国“高被引”科学家,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等称号。
作者简介:
王柳璎,原名:王如梅。女,江苏张家港人,1966年12月生,大专文化。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2007年10月,诗《分手的日子里》在《黄河之声》创刊五十周年获优秀作品特等奖;诗《回家》获得《黄河之声》走遍全国2008优秀作品三等奖。入选于《黄河之声》、《大风》、《参花》、《中国诗歌在线》、《文学月报》等杂志,入选《中国散文精致读本》、《中国大风十年诗选》、《芙蓉国文汇》、《中国作家金秋笔会作品集》(2010卷)、《中国当代文学事业发展概览》等文学书刊中。著有文学作品有:专集《长江浪花集》、《诗乡》;与人合集《走过纯情的沼泽》、《学步集》。个人传略入选《中国诗人大辞典》等。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