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尖上的乡愁 水盆里的澄城

寒冬腊月,朔风凛冽,天寒地冻,在呵气成霜的清晨,再也没有咥上一碗冒着腾腾热气、汤鲜味美、香气四溢,沁人心脾的水盆羊肉,浑身上下暖融融的,一口汤下肚,顺着汤的流淌,五脏六腑那舒畅、过瘾就甭提了,仿佛每个毛孔都舒展开来。
要说在陕西渭北一带各地县,百姓均有喜食羊肉的习俗。走进县城的大街小巷,甚至乡镇,羊肉馆比比皆是。各地的水盆羊肉,既有味道的相同之处,亦有口感之差异。澄城县的百姓普遍对水盆羊肉情有独钟,他们吃出了历史,吃出了气候,吃得满世界绵长响亮。
在县城,每天清晨,天色微亮,街上还没有多少行人,但羊肉馆里却已熙熙攘攘,座无虚席。许多人一大早赶来,直奔自己钟爱的羊肉馆,就是为了吃到汤清味浓的“开锅羊肉”。许多澄城人的一天,是从一碗水盆羊肉开始的。

澄城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的交汇区。从北魏始建,县名县治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这里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沟壑纵横,勤劳善良的澄城人,在这片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用辛勤劳动书写着美丽的新时代,创造了美好的幸福生活。
澄城是渭北的一个小县,国土面积11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三十万。在改革开放前,县城也不过巴掌大,商铺也没有几家,你花上十来分钟,即可逛遍全城。那时物质匮乏,人民生活艰苦。县上仅有一两家国营食堂,经营家常菜和水盆羊肉,受当时各种条件限制,吃饭的人也不多。农历每月逢三、逢八县上有集(过会),四面八方的人带着自家的产品,在自由市场售卖,以换取自己所需的生活必需品。记得我自家屋有个叔,偶尔去赶集,总会带上两个蒸馍,到羊肉馆咥碗羊肉。那时,一碗羊肉不到五毛钱,一个烧饼一毛钱、二两粮票。也有河川人赶集时带些他们的特产:几编蒜,几串辣椒,几捆麻,变现后买些日用品,若有余,也不忘咥碗羊肉,解解馋。

据《本草纲目》记载,羊肉具有“补虚祛寒,温补气血,益肾补衰,开胃健脾,养肝明目,补肺助气,补益产妇,通乳治带”的功效。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羊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以及钙、铁、磷等多种微量元素。因此,常吃羊肉、喝羊汤可以温补御寒去湿气,暖心暖胃补元阳。
以前,澄城人讲究每年的立春之后,不吃羊肉。此时羊肉馆歇业,直到农历的六月初一重新开张。因此,羊肉又被称为“六月鲜”。其中的原因是冬季严寒,青草枯萎,羊多吃的是干草,草料也少,羊普遍的瘦了,羊肉吃起来柴而不香。有“三月羊,撂过墙”的说法。也有认为,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空气干燥,羊肉性热,吃了容易上火;同时,春季羊进入了繁殖季节,生而勿杀等等,这些想来都有一定的道理。其目的就是要保护羊的正常生长和繁殖,保证羊类资源得以不断恢复和发展。熬过了寒冬,进入春季,气温逐渐回升,草木萌动,百草新生,有更多的青草适合羊吃,这几个月是羊恢复元气的最佳时期。这就类似于现今我国在南方实行的休渔期。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澄城水盆羊肉源远流长。据考证,国人吃羊肉、喝羊汤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澄城水盆羊肉在清光绪年间就久负盛名。但澄城羊肉馆真正火起来,应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生产力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特别是农村,农民对赖以生存的土地有了自主经营权,多种经营蓬勃发展,加之渭北黄土高原独有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使得养羊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县北与黄龙山相接壤的各乡镇,各家各户几乎都养羊,有的已成一定规模,养羊已经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富民产业。
随着养羊业的发展,羊的存栏量急剧增加,质量也在稳步提高,于是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商机。他们不满足于走养羊、卖羊这条老路,他们想进一步做大、做强羊产业,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当时,县上为数不多的羊肉馆生意兴隆,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但远远满足不了食客们的需求,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加之政府的政策引导,羊肉馆迅速发展起来,使养羊业形成了良性循环,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本世纪,当年跟随师傅学艺,掌握了羊肉烹饪技术的一帮年轻人,更具雄心壮志。他们勇敢闯天下、走四方。把家乡的水盆羊肉带到了临县,带到了渭南,带到了古城西安,甚至带到了外省市。如今,西安已有几百家澄城水盆羊肉店在营业,生意兴隆。
澄城水盆,选用当地的“同羊”羊肉。“同羊”品种优良,肉质细嫩,食后易消化。明代《澄怀录》对“同羊”是这样描述的:耳如茧,角如栗,肋如箸,尾如扇,肉不膻。羊被放养在渭北高原的沟壑山梁上,漫山遍野,啃食野草,饮河川水,使羊肉具有独特的百草味。
澄城水盆羊肉的制作流程颇为复杂,要经过“宰、剔、冒、煮、捞、整、剁、盛”等八道工序。其中,“煮”是制作水盆羊肉的关键环节,调料分次放置,火候分段控制,出锅先后有序,配汤顺应养生。经过几个小时的煮、熬,一锅肉烂汤鲜,香气四溢的羊肉及羊肉汤就大功告成。

走进羊肉馆,一股浓浓的肉香味扑鼻而来。一大铁锅羊肉骨头汤在咕噜、咕噜的响着,翻滚着,师傅们在紧张的忙碌着。切肉的、盛汤的、打烧饼的、收拾碗筷打扫卫生的,各司其职。一碗水盆,两个烧饼,是澄城水盆羊肉的标配。汤清、肉鲜、味美、饼酥,堪称一绝。只听得切肉的师傅问:要肥瘦,还是瘦的?要杂碎吗?根据食客的需要,羊肉及杂碎已装满了大半碗;盛汤的师傅接过大碗,用热气腾腾的汤,将肉及碗冒热,再盛以滚汤,放入香菜、味精,淋上少许明油,一碗水盆就上桌了。刚出炉的烧饼也几乎同时上桌。盛装水盆的碗,是用当地尧头窑产的粗瓷老碗,碗大如盆,盛满汤后足有两斤多重。
节假日,羊肉馆的生意相当火爆。当地食客携老挈幼纷纷而至,不少外地食客也慕名而来,就是为了能吃到这口地道的美食。大厨们更是忙的不亦乐乎,一天下来,比较有名的老店,食客们可以吃掉八、九只羊肉,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吃水盆配用的烧饼,也具有其独特性。烧饼用的是发面,面粉是当地产小麦磨制的、具有“白、筋、细”的特点。打烧饼仍沿用传统的焦煤炉。烧饼既有月牙形,也有圆形。师傅那阵阵悦耳有序的擀面杖声和翻扣饼声,既是技艺的节奏,又是对火候的拿捏。不一会儿,黄而不焦,胀而不破,皮酥里嫩,麦香味浓的烧饼就出炉了。

食客在食用水盆羊肉时,既可以把烧饼夹肉吃,也可以将烧饼掰成小块泡在汤中吃,这样既有肉夹馍的美味,又有泡馍的清香,再来些羊油辣子,色香味俱全,脍炙人口。咥一片肉,咬一口饼,就一瓣蒜,喝一口汤,擦一把汗,绝对解馋过瘾。
汤,你若需要,还可以免费续。
“冬吃羊肉赛人参,春夏秋食亦强身”,“咥一碗,饱半天”,“羊肉泡馍来一碗,上山下沟腿不软”等都是对这一传统美食的溢美之辞。
地道、悠久的澄城水盆羊肉,于2016年1月入选陕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澄城人倍受鼓舞。羊肉馆的大厨们也与时俱进,根据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增添了清爽可口的小菜、粉丝等,并不断创新,潜心研究,推出了羊肉墩子、羊杂墩子、羊肉盘子等更具特色的风味小吃,进一步丰富了羊肉饮食的品种和文化内涵。

大口吃羊肉、喝羊汤,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享受。澄城人离不开水盆羊肉,不仅仅是因为这一碗汤、两个饼,更是因为这传承了千年的饮食文化。相信,迈步新时代的澄城人,将更加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
王银学(装甲人),陕西澄城县人,一九五七年生,一九七六年二月入伍,曾经的战士、学员、教员,直至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