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1962年夏天,根据上面政策,恢复区的建制,把管理区(即原来的乡)改为人民公社,就是把大公社改为小公社,重新恢复中共通海口区委会、通海口区公所。
这次通过复区撤社,将郭河、杨洲和埠湾三个小乡划给张沟区,通海口仍管辖有杨场、潘场、姚嘴、小河、沔城、官路、天星、红庙八个公社和通海口镇共九个行政单位(乡级),108个村(大队)。
通海口西与潜江接壤,南抵东荆河,与洪湖、监利隔河相望,北靠排湖,东临张沟,全区国土面积约400平方公里,人口14万,是当时沔阳县最大的区之一。
通海口主产水稻、棉花、油料和其他杂粮以及牲猪、鲜鱼、禽蛋等多种经营产品,是湖北省重要粮棉生产基地。每年仅上调给国家统购粮(主要是小麦、稻谷)约1300万斤。 (二)
1963年,经荆州地委批准,我任中共通海口区区委副书记,协助区委书记主管农业生产。
1965年,因全县干部调整,报经地委批准,我被任命为通海口区区长兼区委副书记。
升任区政府一把手后,我的工作担子比单纯抓农业生产更为繁忙,农田水利、文教卫生、工交财贸、民政救济、政法兵役等等。
那时,通海口区还接受了武汉市首批下放的知识青年数百人。区里虽然设有相关部门,也有分管的几名副区长,但作为一区之长,事无巨细,都要点到。各相关部门干部,遇事都要汇报,有困难要帮助解决。
那时区委区政府人员编制很紧,不像如今干部多。
例如社会治安工作,不像现在有公安派出所;法庭几个区设一个,也没有专门司法调解机构;只有一个公安特派员,全靠一辆自行车和两条腿,管理纵横几十公里的范围。
又如民政工作的军烈属优抚,困难人口的救济,复转军人的困难,婚姻登记,婚姻纠纷等,只有一个民政助理员,还要兼区公所行政秘书,管区机关行政事务。
(三)
我担任区行政主管后,区委分工,在农业上我分管棉花生产,在棉产区常年“蹲点”。
各公社也有专管棉花生产的社长或书记。全区7万多亩棉田,是县里重点棉产区之一。
我常年参加田间生产劳动,住在村里“蹲点”办棉花试验田,实行精耕细作、科学植棉,跟面上的大田稍为先走一步,以便指导大面积生产。
经常在试验田召开现场会,还常请省农科所专家讲课。
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关系着农业的丰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危,是区长的重要职责。虽然区里配有专管水利工作的副区长,还有由三、四名水利技术员组成的区水工部,但在重大任务或者关键时刻,区长必须上阵。
如每年全县统一组织的大型岁修工程,凡民工上堤超过1万人以上的区,必须由区长上堤担任指挥长。防汛抗洪,区长必须亲任指挥长,日夜驻守工地指挥,险情不解除,不得下“火线”。
叶培元简介: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主编《沔阳公安志》,出版长篇回忆录《沧桑岁月》、《叶培元书画作品集》、《叶培元家书》;曾获“仙桃市劳动模范”、“仙桃市优秀文艺家”等称号。
征稿启事
各位作者,我们海内外文学联合会向全世界作者征集稿件。我们分普通稿件,月征文稿件,年征文稿件,新的一年我们将举办世界级文学作品评奖,奖金非常高。欢迎朋友们投稿。投稿地址,加微信snbm5828。加微信时必须告知是投稿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