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枪林弹雨中的骡马运输队
作者:胡贵茂
22分部108兵站担负着援老筑路部队的所有后勤供应任务。兵站下辖勤务连,汽车队,混合库,油库,军械库,食加站,供应站,骡马运输队等单位。各单位都各自担负援老职责任务。其中以骡马运输队所担负的任务最艰苦,繁重。108兵站原有两个骡马运输队,一队有50多人, 二队有60多人。由于人员少,不足以保证运输任务的完成。因此23分部组建了由汽车运输连改编的单车连,在1973年8月调到108兵站成立骡马运输三队。编制148人,是全兵站人员最多的连队。就是这支特殊兵种的部队在援老筑路中完成了汽车,机械无法完成的运输任务。

骡马运输队战斗在最前线,主要是担负测绘队的粮食,测绘器材及各种物资的运输保任务。测绘队有三十多人,而我们三个骡马队二百多人来保障测绘队的后勤供给。测绘队测量到哪里,骡马队就运输到哪里。因此,每隔一段时间,运输路程就要向前延长。战线拉长了以后,三个骡马运输队就设站点接力运输,每十多公里至二十多公里就设一个站点。最长的站点有过三十公里,这个站点运输一个来回;六十多公里,我们半夜两点出发,送到站点已是下午,卸下马垛子即返回,到连队时已是第二天早晨已经天亮了。在运输过程中,战士们都不可能坐下来休息一会,
因为一旦坐下来,就不可能站起来了,再说,骡马也不可能停下来休息。这样出勤一趟,真是高强度的体力消耗,加上老挝属亚热带气候,天气炎热。大量出汗,有的战士因此累到虚脱休克。


有一次, 运输三队的副指导员熊立峻和卫生员胡贵茂走在最后,担负收容任务,突然看到战士沐增林倒在地上,不醒人事,其余的人,马都已向前走了卫生员急忙进行抢救,在路边给沐增林输了葡萄糖液体后,虽然沐增林已清醒,无生命危险,但因体力透支,无法走路。于是,副指导员和卫生员两人轮流背着沐增林走了三,四公里,两人也累的够呛,也到了立体力透支的极限。实在背不动了。这时,离连队还有二十多公里的路。恰好,到了一个苗寨,卫生员胡贵茂用仅懂少量的傣话,连说带比的向苗寨老乡求助。结果老乡派了一个小伙子,牵了一匹马,还在马背上铺了一床被子,把沐增林送到了连队。我们送了这个小伙子几块红糖,盐巴,一个电筒,小伙很高兴的回去了。类似这样的情况,卫生员在队伍最后收容掉队的战士已处理过很多次。如战士余开宝在运输返回连队途中,因劳累和饥饿,导致虚脱,掉队躺在路边。卫生员胡贵茂赶到后,急忙给他补充液体能量,在无干粮的情况下,把他扶到老挝人种的罂粟地里,吃了一些大烟籽,待体力恢复了一些,才返回连队。如今,余开宝战友还常常提起这事。

骡马队的运输任务和出国的所有部队相比,是特别艰苦,繁重。因为在最前线,长时间吃不到新鲜蔬菜,很多战士都缺乏维生素。口腔,大腿内侧出现糜烂。严重影响战士们的身体健康。加之老挝天气炎热潮湿,早晚温差大,早上还感到冷,中午温度就高达四十多度。真是早穿棉衣午穿纱。加之又是疟疾病的高发地区,旱蚂蝗蚊子遍地都是,被毒虫,蚂蝗叮咬后,红肿,化脓那是家常便饭。被蚊子叮咬后,很多战士都发疟疾,体温忽热忽冷。在这样的情况下,战士们仍然以坚强的意志,克服各种困难,坚决完成任务。老挝河流较多,我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趟过几十次河。最多一次一天趟68次河,河水深至小腿,膝盖,有时深至腰部。这样,导致战士们留下了后遗症,如今很多老战友都患有关节炎。

老挝有的山也很高,有一座山我们早上八点钟就到了山脚,等爬到山顶时已是中午十二点多了。在这半腰山,有一段特别陡的坡,因为热带雨林随时在滴雨,所以这个坡又陡又滑,连马都上不去,全靠人把60多公斤重的马垛子扛上去。再连拉带推把马拉上去。有的战士体力稍差一点,在这里要摔倒很多次。等到了山顶已是精疲力尽。因此,有的战士就把这里取名为伤心坡。在这样高温,高强度的劳作下,战士们的衣服一次次的被汗水打湿,有一次次被太阳晒干。到晚上脱下衣服来,衣服上全是一片白色的盐渍,硬邦邦的,衣服都可以直站的。由此可见骡马队的战士们的劳动强度之大。

在骡马队,要完成好运输任务,就要爱护好骡马,战士们都把骡马当作自己的无言战友,平时,只要有空,战士们就为骡马洗澡,梳理毛发,削马蹄,钉马掌。不论到了哪里,首先要把马喂饱喝足,自己才去吃饭。夜里也要轮流值班加水,添草料。执行任务时,遇到沟坎,陡坡,战士们也都是把马垛子抬下来,用人把马垛子抬过沟,扛上坡,才又架到马背上。过河时,战士们也是先下到河里,探出一条道路来,才把马牵过河。战士们已和马建立了很深的感情,马也很通人性,看到战士们,它就很高兴,会用点头,踏脚,喷鼻,甚至用头来拱你,来向你表示亲热。在执行任务中,两个战士只要把马垛子举起来,叫马的名字,马就会自己钻到马垛子底下来接住垛子。在运输路途中,有时候,马垛子被撞翻在地,一个人根本无法把马垛子举起来,就把马垛子一头放在地上,抬起另一头,叫马卧下,然后把马垛子放在马背上,骡马也能很好的配合。有一次,有一匹马驮着垛子在江边踩滑了,连马带垛子掉进了江里,六十多公斤重的马垛子的压得马向江底沉下去,情况十分危急,这时,战士张福生跳下了江里,用刀将勒在马身上的肚带割断,把垛子推下马背,救出了这匹马,这以后,这匹马一见到张福生,就特别亲热。张福生也因此荣立三等功一次。

在完成运输任务中,我们除了要克服各种困难外,还要防范各种危险。有一次出勤为测绘队转场 ,把测绘点向前延伸。我们全连四十多人赶着伍十多匹马走在一条山粱小路上。人和马两百多条腿从一个地雷上跨过去,很幸运都没有踩到地雷,不然后果肯定是很严重的。还是走在最后的警卫部队的营长发现并起出销毁了地雷。

马有夜眼,这是无法解释的迷,我们晚上执行任务,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小路上,根本就看不见路况,手电筒用长了就没电了,只好拉着马尾巴走,马就能看到路走。就这样一路跟着马走到目的地。等白天再走过这些地方,才发现,有的小路就在悬崖边上,下面就是几百米深的山沟。一旦失足,后果不可想象。过后还真有些后怕。我们亲身经历的故事还很多,如,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地雷,及特务打冷枪等等危险状况。一时也写不完,但这就是我们真实的军旅故事。


援老抗美已过去了半个世纪,当年我们这些曾经代表祖国五个伟大战斗在老挝前线的热血青年,现在都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了,我们不祈求什么,只希望让史册记录下长眠在异国他乡的英雄烈士,也记录下幸存老兵的特殊的军旅生涯。让后人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图文编辑:李翔昌/艾宗升)

(胡贵茂简历:男,云南昆明人,1952年6月生,中共党员。
1970年12月入伍,在昆字366部队53分队服役,任卫生员。1973年调昆字370部队,出国老挝担任援老抗美任务。受团通令嘉奖一次, 队前嘉奖4次。
1976年4月退伍。昆明水泥厂工作,担任工段长 。爱岗敬业,兢兢业业带领全工段职工按质按量完成生产任务,创造技术革新30多项。为国家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工作突出,年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被评为云南省首届优秀班组长,云南省环保先进个人。1992年 被评为云南省劳动模范。2007年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