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者
——对话第十六届“五个一工程”特别奖
获得者徐锦庚
□李兴正 宋俊忠

不到两万字的《共产党宣言》,大道至简,雄浑磅礴。她犹如黑暗中的一把火炬,照亮了人类前行方向,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
2022年12月19日,中宣部公布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名单。徐锦庚以长篇报告文学《望道:〈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的前世今生》(下称《望道》)荣获特别奖。
《望道》以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为主线,讲述了《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刻画了20世纪初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群体中的“望道”们思索与探索的历程,多角度剖析了中文版《共产党宣言》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和中国革命胜利所起的铸魂引航作用。
谈及这次获奖感受,作为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的徐锦庚一脸凝重地向笔者坦言,无论记者还是作家,既要记录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更要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者,重心应放在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树立时代风气,引领时代风尚,让读者感受温暖、看到光亮、汲取力量、树立信仰、明确方向。
非新闻题材的 《共产党宣言》何以仍进了徐锦庚的创作视角?原来,2020年10月中旬,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浙江文艺出版社邀请他写陈望道翻译 《共产党宣言》这个题材。他反复斟酌后决意写 “望道们”。在他看来,在著者与译者之间有一条长长的时光隧道,由西而东,崎岖坎坷,流急滩险。一大批仁人志士高擎这把火炬,胸怀变革之志,追望真理之道,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路上,他们坚贞不屈,前仆后继,接力传递,使革命火种在东方终成燎原之势。作为火炬传递者之一,陈望道不是孤军奋战,周围有一群 “望道”。鉴于此,徐锦庚追本溯源,从两位德国青年开始,一路寻踪觅迹。
作为中宣部鼓励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最高荣誉, “五个一工程”是国内最权威、顶级的综合性文艺评选项目,评选标准特别严。言及此处,徐锦庚感慨良多。他说,写革命历史题材,必须坚持真实性品格,深入时代现场,复原历史真实,还其本来面目,提出独到见解,让作品经得起咀嚼、考证和质疑。
对这一见解,徐锦庚结合创作给我们举了这么几个例子:关于陈望道改名的时间。在陈望道的秘书邓明以教授写的 《陈望道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陈望道原名陈参一,他求学东瀛及初到 ‘一师’任教时都是用的原名。正是在受到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示后才改名为 ‘望道’。”按照邓明以教授的说法,陈望道应该是在1919年9月以后才改的名。但是,徐锦庚经过分析研判,提出三条论据,否定了邓明以的说法,认为陈望道是在留日期间改的名。论据之一是:早在1919年1月15日,陈望道尚在日本留学时,就以 “陈望道”之名,在 《新青年》第6卷第1号发表 《横行与标点》。又比如,关于陈望道离开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时间。邓明以在 《陈望道传》中,认为陈望道参与了 “一师风潮”全过程,是在1920年3月29日以后才离开。陈望道的儿子、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陈振新和陈望道第一个研究生、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陈光磊也持这个观点。但徐锦庚经过考证,提出七条论据,把 “一师风潮”分为两个阶段,陈望道只经历第一阶段,1920年2月1日放寒假后便离校去了上海,未参加第二阶段。
其实,这已是徐锦庚第二次荣获 “五个一工程”奖了。2014年,他与作家铁流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 《国家记忆: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就荣获了第十三届 “五个一工程”奖。 “再次获奖,秘籍何在?”听罢此问,徐锦庚开心地笑了: “要说有什么秘籍,那就是做足功课下好功夫,追望真理之道,做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者。”

原载《山东工人报》(2023年01月04日 第A4版)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