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百座寺庙神佛保佑
三千界往来香客祈福
——清江浦宗教与运河
何永年
清江浦(今淮安市中心区)处京杭大运河要枢,明清时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称,是大运河上重要城市。这座运河城市有六百年的历史,因而留下了丰厚的运河文化,其中宗教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宗教,作为历史文化积淀现象和信仰观念而存在,宗教信仰是人的精神寄托,心灵安慰,因此人们利用这种精神,创造宗教各种学说,建筑庙宇场所,雕塑佛像,印制经书,绘画于庙壁,创作宗教乐理篇章,制作寺庙乐器,制订祭祀仪章,进行各种祭祀活动,并以宗教内容装饰美化寺貌庙容,使宗教文化在广大虔诚的信徒中得到传播、发展、巩固。
宗教以创建教德,接受教义,共同行善,官廉民乐为宗旨,以助救众生为己责,共同感化芸芸众生中的凶邪恶徒,达到社会安定、社会和谐之理想境界。
在古代,特别是明、清至民国时期,清江浦宗教文化处于鼎盛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清江浦历史上知名的宗教活动场所有一百三十六座,其中寺二十二座、庙二十八座、庵三十一座、祠十三座、祭坛二座、宫十七座、阁三座、道观一座、社二座、台场一座、教堂八座,其它如堂、宕、坊共八座。就在日寇侵华前,清江浦尚有五十余座寺庙等宗教场所在正常活动,可谓晨钟暮鼓响,经声佛号扬。
清江浦宗教文化之如此发达,除了封建社会历朝统治阶级重视宗教活动,用来教化统治百姓外,更与清江浦的运河有关:一是清江浦是治河和漕运中心,统治阶级要借助神的力量祈求淮水安澜,故而要祭祀河神、水神;二是治河的中央机关江南河道总督署设在清江浦,寺庙建设也容易引起封建王朝的重视;三是因为清江浦经济和文化的发达,宗教文化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四是封建社会人们大多是有神论者,南来北往的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商贾大亨川流不息,多企求神灵保佑平安、吉利,对宗教信仰的需求强烈;五是各种帮会为巩固和发展的需要,利用宗教活动统一帮会成员的思想和意志,以巩固和发展本帮会。因此,各种宗教活动场所应运而生。
宗教文化是清江浦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我市城市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的组成部分。
历史上清江浦各种寺庙繁多,兹将具有代表性的、影响比较深的宗教活动场所予以介绍。
清江大闸、越闸与水神祠庙
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平江伯陈瑄宣重新疏浚沙河,更名为清江浦,在清江浦上由下游向上游建了四道闸;移风闸(即板闸)、清江大闸、福兴闸(后经潘季驯改建西移至码头镇)、新庄闸(即天妃闸,又叫惠济闸)。清江大闸建成后,因闸门狭小,形成瓶颈,闸门上下水落差太大,漕船过闸时有覆没危险。
为保漕运,设法分流,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又挖掘越河一道,在越河上架设了越闸。越河主要作用是分流,减缓流速。
那时不像现在,在上游设置了若干节制闸,使水流平缓;而是如万马奔腾,在二、三里之外便能听到闸门处水流瀑布般倾泻的轰鸣声。可以想像,漕船上下闸是何等的危险。我儿时所见比当年历史记载的情景要好得多,但仍然让人惊心动魄。
船只从大闸或越闸逆水而上,靠船家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的,非得用绞关牵拉不可。绞关设在上游数十米、岸边较突出的地方,绞盘牢牢固定住,缆绳一头栓在船头,另一头连着绞盘,四至六人用撬棍别着绞盘,吃力地慢慢地转动着,缆绳牵引船只慢慢逆水而上,在船上则忙坏了弄船的人,两边船舷有人用靠球护着船帮,避免船被石堤撞坏。船头有人用两张柴席挡住激起老高的河水,以防溢进船舱,真是万分紧张。而顺水下闸则比上闸更紧张,危险更大,绞关的缆绳慢慢放着,这时船上原有的尾舵已失去作用,要在船头架设长棹,用以分水,掌握船前进的方向。长棹如关羽用的大刀,但要大得多,且木柄粗而长,非得二、三人才能控制得住,船两侧更要有数人掌管靠球和大橹。过闸如同过生死关,无论上闸下闸,之前都要在船头烧香拜佛,富裕些的船家则用猪头三牲祭祀,以求平安过闸,这时船上的妇女和小孩多数上岸,以防不侧,更主要的是过闸时,妇女在船上出现是很大忌讳,会触犯水神,即使不上岸,也只能躲在船舱内,不能说闲杂话。人手不够,请别的船上人帮忙。

船只靠岸后,船民就近前往庙、祠祭拜,一是感谢神灵保佑既往给予的平安,二是祈盼未来更加平安,大闸口附近的庙宇是船民们经常祭祀的地方,这里的香火很旺。暨济庵在中洲东侧,明正统八年(1443年)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2003年建设中洲公园时被毁。暨济庵为一四合院,有前殿、后殿,东、西厢房。西厢房为主持僧人居住,其余殿房均供奉佛像。王公祠位于中洲西端,为祭祀王渔洋而建,王渔洋在清初曾为工部分司,有惠民政绩。官民们感其恩惠建了此祠。民国20年(1931年)6月28日,经数月干旱后,突降暴雨,连下了70天,9月又发大水,由淮阴(清江浦)城南乘船,可直达高邮、宝应一带,船皆行驶于秋禾之上,里运河堤决口26处,淮阴和里下河地区一片汪洋。时驻军军长梁冠英,身先士卒,脱掉鞋袜,卷起裤脚,指挥士兵抗洪。过了一段时间,县长乘坐黄包车姗姗来迟。梁军长问是何人,来此何干,县长回答:“我是清河县长,来治水的。”梁军长大怒:“你坐在黄包车上能治水吗?你看我们士兵哪一个不是泡在水里,你回去吧。”不久,县长被免职。在梁军长调防时,老百姓感其恩惠,送给梁一块“民望再来”匾额,此匾放在王公祠内。和王公祠相距不远处还有一座金龙大王庙,庙里供奉的是一条象征金龙的金黄色蛇,为木雕。庙虽不大,名气倒不小。金龙大王庙也是四合院,但门前台阶较高,台阶上有一遮雨亭,颇有点派头。
现轮埠路229号院内(老轮船码头处)有一座风湖大王庙,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建,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建,有御赐匾额。现尚存大殿三间,殿门朝北。曾住在该庙附近的丁德海老人讲,当年,他看到船民进庙祭祀时,僧人手捧一木托盘,盘上复盖一块红布,布上躺着一条红色小蛇,船民随僧人来到河边,将蛇放入河中,蛇游了一会又自动回到僧人脚边,僧人将蛇带回,僧人对船民说,小龙放生后,不愿走,又游回来了,说明你拜神虔诚,今后必有好运。船民听了十分高兴,心理上得到满足。
船民们祭拜的地方还有文庙东边的吴公祠、栗大王庙,石码头街的大王庙,光华厂内的陈潘二公祠,以及十里长街西端的海神庙等。
笔者在走访中,多位老人叙说了“千根旗杆”故事。在明清时期,尤其清顺治到同治年间,清江浦水患不断,河水暴涨,河堤决口,船民们不得安宁,整日提心吊胆。如果一年之中平安度过,若干船民便凑在一起平摊出资,树立一根旗杆,表示对神灵的感激,随着时间的推进,旗杆越来越多,达千根。千根旗杆位置就在现市二中老平房宿舍一带,那时清江浦周围为大片沼泽地带,空旷无人居住,船民们便在这里树起了一根根象征平安无事的旗杆。这一故事口口相传,但遗迹荡然无存。
大禹治水与镇锁巫支祁水怪
禹王宫和禹王台都是为祭祀大禹在淮安治水而建,禹王宫在老清江浦楼之西北,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为总河吴嗣爵所建,禹王台在老清江浦楼西、普应寺后。
大禹在淮河流域,以治理泗水和汝水的活动为多,泗水是古淮河最大的支流,在淮阴码头镇附近汇入淮河,其交汇之口,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的襟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淮安是淮夷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大禹治水时召集许多部族首领做助手,淮夷首领伯益是其核心成员之一。
按史书记载,大禹治水时,除了导淮“东入于海”,还曾开凿了入江的河道。在今盱眙县官滩镇淮河之滨圣山湖畔,有一道东西向的古河槽,被称之为古河或枯河、真河,又叫禹王河,传说为大禹治水时开的入江河道。
在《古岳渎经》中还记有大禹治水时,在淮河流域曾擒获淮涡水怪巫支祁的故事。在洪泽湖中有一座龟山,山上有座淮渎庙,庙里曾有一眼井叫支祁井。据说在这眼井里镇锁着一头水怪,叫巫支祁。巫支祁,又名无支祁,或简称支祁,是传说中的淮河水怪,一直骚扰着淮河不得安宁。这巫支祁,形如猕猴,塌鼻高额,金目白牙,颈部能伸过百尺,力大无比,胜过多头大象,但行动十分敏捷,眨眼间就不见它的踪影,在淮河流域兴风作浪,群众深受其害,大禹治水到淮河,将支祁擒获“遂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徒淮泗阴,锁龟山之足,淮水乃安流注于海”。从这里可以看出,淮河流域是大禹治水的重点地区之一,而淮安是大禹治理淮河的重点活动地区。
对于巫支祁种种传说,民国初年,水利史学者武同举认为都属于荒诞不经,中国人历来有造神造怪的传统,越传越邪。他认为可能是大禹治理淮河时,在荆山与涂山之间有很大的开凿工程,当地土著首领从中作梗,不得不用庚辰实行武力挟制,而龟山又适逢淮河要冲,当时可能也有大的工程,械系巫支祁,起到了惩一儆百,杀鸡吓猴的作用。最后治理淮河大功告成,大会诸候于涂山,为了平息民怒,而编造出这段神话。
九牛二虎一只鸡
洪泽湖大堤又称捍淮堰、高家堰,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从明万历八年(1580年)起,为了确保南粮北上,漕运畅通,在潘季驯等人的谋划下,分期分段用石块砌筑大堤,前后用了171年时间,到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才告完工,全长67公里。因大堤全用石块人工砌成,又称为“石工墙”。
洪泽湖大堤的铁牛,不仅是淮扬人民屡遭水患的见证,也寄托了人们降服水患的强烈愿望。
大堤建成后,在湖堤的险工地带安置了“九年二虎一只鸡”。第一头牛在现市区东边大口子北边,至今那地方仍称叫铁水牛。第二头在码头镇的街口。第三头在淮阴区的高堰乡河堤上。第四、五头在洪泽县高良涧船闸旁。第六头在洪泽县城南边的周桥。第七头在距离蒋坝五里的地方,叫五里碑。第八、九头在三河附近。
“二虎”放在码头镇惠济祠院内的两个亭子里,虎头向西,尾巴翘起,虎背上驮着高一米多的石碑。
“一鸡”安放在市区越河街东端山西会馆的正中屋顶上,用来通报洪水的消息,好让人们及早逃命。这九牛二虎一只鸡,全用生铁铸造,传说内有金心银胆,其中尤以铁水牛造得最好,每只四千多斤,昂首屈膝伏卧在铁板上面。牛肩铸有文字:“维金克木蛟龙藏,维土制水龟蛇降,铸犀作镇奠淮扬,永除昏垫报吾皇。康熙辛巳年午日铸,监官王国用。”由此可见铁牛为清朝之物,用于镇水除患的。
关于铁水牛镇水,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有一年,湖里突然蹿来一条妖龙,吹口妖气,能掀翻很大舟船,摇摇尾巴,能毁坏坚固的长堤,蹿上岸就要伤害人畜,直闹得湖中渔民和湖周百姓人心惶惶,日夜不得安宁。
有一天,住在湖边老子山炼丹的李老子,骑着青牛在堤边采药,看到那条孽龙又探头探脑地出来想干坏事,李老子上前好意相劝。可恶的小妖龙,不但不听劝告,反而口出狂言,说什么李老子要再多管闲事,它就要拔掉李老子的长胡子,吃掉李老子的大青牛,还说什么要替水母娘娘报仇,发来大水漫掉李老子住的山头……说着说着,摇头摆尾还就真想动起手来。
李老子见妖龙蛮横无理,真想逞凶害人,就下得青牛,朝青牛屁股上轻轻一拍,神牛把头摇了三摇,就和妖龙斗了起来,妖龙先用角砍青牛,青牛也以角相还。角来角去,只听“喀喀嚓嚓”斗了七七四十九回合,只斗得妖龙头晕眼花,难以招架。妖龙见角斗难以取胜。又伸出长瓜来抓,神牛也随机应变,用蹄子来踢。蹄爪相交,只听得“噼噼啪啪”,又斗了九九八十一个回合,只踢得妖龙骨软筋酥,汗流如雨,弄得湖水猛涨三尺。后来孽龙气急败坏,张开臭嘴,喷出团团妖雾,顿时天昏天暗,日色无光。妖龙妄想使用妖雾迷住神牛,以便乘机暗下毒手。可是神牛心眼也灵活,法力高强,当即“哞哞哞”大叫三声,直震得山摇地动,射出万道金光,顷刻之间,云开雾散,天朗气睛。大神牛趁妖龙还没清醒过来,用尾巴一扫,险些将妖龙切成两断,偏了些,刮下妖龙肚皮三片血淋淋的龙鳞片。小妖龙痛彻心肝,再不敢恋战,忍着伤痛逃之夭夭。
小妖龙惧怕神牛,从此,不敢再去老子山附近,却跑到洪泽湖北岸一带兴风作浪。人们只要见到湖面上翻滚着妖雾,就知道万恶的妖龙又要上岸害人了。
有一天,睛空万里,湖边百姓正在忙着干农活,忽然从湖面上袭来一阵妖风,顿时乾坤骤变,湖中渔民赶快划船进场,农民慌忙逃跑,牧童连忙赶牛羊回家……。
在迷糊朦胧的妖雾中,有一条老水牛,忙乱中找不到自己的小主人,急得仰头“哞哞哞”大叫三声。妖龙正得意忘形地追寻伤害目标,猛然听到三声牛叫,吓得魂不附体,以为是李老子又骑着青牛来对付它,立即夹着尾巴,收起妖雾,调头就逃。顷刻间又雾散天晴,恢复如常。
湖边百姓掌握了凶恶的妖龙怕水牛,就收集许多生铁,铸造了九条铁水牛。每当西风骤起,惊涛拍岸的时候,铁水牛嘴里就会发出“哞哞哞”或“呜呜呜”的叫声。
说起来也奇怪,拍岸的狂涛,只要听到铁水牛嘴里发出的叫声,再大的狂涛也不敢放肆,只有乖乖后退。
于是每年六月在水神节到来之前,百里开外的官吏乡民都不忘拜祭。可惜岁月流逝,昔日的“二虎一鸡”已不知去向,栩栩如生的铁牛仅存五只,且有的牛角已折。
其实这只不过是美好的传说而已,人们期待用“九牛二虎一只鸡”来镇住淮河黄龙是办不到的,真正能降伏水魔的还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
惠济祠与漕运
惠济祠位于码头镇惠济、通济、福兴三闸之间,是南北运河的咽喉,漕船进出清口前,等待闸官调度。过祠者自然乘隙秉烛烧香顶礼膜拜,祈求天妃娘娘保佑船只平安过闸。
码头早在大禹治水时就是水路交通要道,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的关口。到南宋期间的1194年,黄河夺淮后,码头逐渐成为黄、淮、运三大河流交汇之处,而“素有中国之忧患”之称的黄河给码头镇和淮河、运河沿岸带来的是一次次狂暴的肆虐。因此,码头成为治运的要害之地。为治淮、刷黄、保运,码头作为明清两朝全河治理的重点达三百年之久,特别是清代,朝廷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整治,以保证漕运,康、乾二帝先后多次亲临一线指挥。这段治运历史虽已过去,但在码头留下的运河文化是辉煌灿烂的,留下的水神宗教文化也是磨灭不掉的。
惠济祠,原叫天妃庙,遗址在码头镇淮沭河边,因为祀奉的是天妃娘娘,又称为奶奶庙。
历史上的天妃庙,气势宏伟,建于高埠之上,有大殿、中殿、寝殿、三清阁等建筑,占地四十余亩,青砖碧瓦,飞檐凌空。明清皇帝南巡时,有不少曾驻节祠下,盛况延续数百年。解放前只剩下山门、中殿、寝殿、娘娘亭以及山门内两座碑刻。目前仅留下清乾隆御制重修惠济祠碑一座,以及一位农民家中保存的少许残砖片瓦。
惠济祠的兴衰,与运河漕运有着密切的关系。天妃又称天后,是掌握水运的女神,相传是北宋年间福建兴化府莆田人,姓林名默,父母信佛,梦观音赐药而生,八岁从师,十三岁习法术,宋熙宗四年(987年)盛装登山石“升天”,卒后屡屡应于海上,拯救遇难船舶,当地居民立祠祭祀,被奉为神灵,尊称为妈祖,所以天妃庙又叫妈祖庙;到元代被元世祖敕封为“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庆、济灵天妃”,这可能是改称惠济祠的由来。
惠济祠,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武宗朱厚照十四年(即正德十四年,1519年)南巡时曾驻节祠下。正德十二年(1517年),章圣太后水殿渡河赐黄香白银,并赐匾额曰“惠济”。实际上最初惠济祠是由“道士袁洞明卜地河浒建太山祠,奉祀太山之神”,是章圣太后赐额以后改祀天妃。
清江浦(运河)的开凿是在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清江浦进入黄河之口叫新庄运口,章圣太后到这里时,南北运河已经贯通,运口已经形成黄金水道,但黄淮交汇水势仍然十分险恶,从女性角度出发,改祀天妃,祈求漕运平安通畅,是可以理解的;到清康熙时加封为天后,雍正五年(1727年)又封为“天后圣母碧霞元君”, 到乾隆十六年(1751年)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改建,并在祠旁边建有行宫,作为巡视清口时下榻之所。此后,惠济祠更进入全盛时期,正式命名为惠济祠。
到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运道淤积严重,第二年“黄强淮弱,淮不刷黄,仅可入运,重运起驳,回空起放”,这是黄河改道的前兆,漕船在此滞留时间更长,祭祠盛况可想而知。到了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割断了南北运河通道,而清口淤湮待毙,仅剩下张福河一条涓涓细流,漕船不得不恢复海运,惠济祠也随之败落。
解放前夕,惠济祠可供瞻仰的只有寝殿而已,寝殿为二层,楼下有坐像一尊,二楼床上有天妃睡像,双目微闭,金容如病,室内有妆台净桶,床上有锦被罗帐,床前踏板上还有一双绣花鞋。据说睡像为檀木雕刻而成,关节可以活动 ,每年阴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她的寿辰,还可以坐起接受信徒的祝拜。在寝室外西廊顶上悬有一船模,桅樯蓬帆,橹棹舵桨,一应俱全,这是天妃的“神舟”,据说如有漕船在湖中遇险,天妃驾此神舟飞驰相救。明清时期码头庙会十分壮观,最后都集中于惠济祠。
解放后,淮阴船闸修复,惠济闸筑坝断流,古清口彻底退出历史;1958年淮沭河开挖,惠济祠偏于一隅,便孓立于荒原之中。惠济闸迄今已有600年历史,已于1967年炸掉,笔者家中收藏一幅该闸老照片,摄于1938年前, 较为珍贵。

自古码头为南北交通之咽喉,故而为佛教、道教圣地,弹丸之地就曾有寺、庙、庵、观等30余处。从宋代开始,这里为黄、淮、运交汇口,是治运的最重要地段,因此,祭祀水神的寺庙众多。朝庭与治水臣工一方面靠人的智慧和力量治理运河,另一方面寄托神的保佑,以保证河道畅通。借法力无边的神的力量,作为人的精神支柱。
古人认为,名山大川精气会聚,必有神灵,因而就有人建庙、祠供奉。码头除上述惠济祠外,还有金龙四大王庙与张将军祠。金龙大王庙建于明代天启年间,主奉谢绪,谢绪为宋末文人,隐居浙江金龙山。后元军攻入浙江,谢绪闻之,感到“国破君辱”,于是投金龙山下溪湾苕溪自尽。明代朝廷因感其爱国气节,封他为金龙四大王,清代崇奉尤盛。张将军祠,为明代所建,供奉之神为张襄,宿迁人,明熹宗成化年间封其为勇南王,后建祠崇奉。乾隆年间建庙祭祀。此二庙不知毁于何时,但遗存有清口灵运记碑。此碑因是祈雨灵验,漕船得以过清口北上的见证,因此在明清的河、漕两界影响很深,以致祀奉大王成了时尚。光绪年间的大王庙达24座,冠以“金龙”的18座。由此反映,古人在无奈的情况下,屈服于自然力、祈神灵保佑的心理。
河神庙建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位在顺黄坝侧,其作用当然是通过祭祀河神,保佑漕运顺利。此外,码头镇还有风神庙、三星宫、观音庵等与水有关的水神,这里不一一详述。
码头许多祠、庙都是为治河、治运保漕运,巩固统治者的生存而建,负有保佑河道安全及百姓平安的任务。喻河神是能够化水害为水利的人,他们既有能力,又有以水造福国家与百姓的美德。因而这种借助神权力量的宗教信仰实际上是古人无力战胜自然而又希望水随人愿的精神寄托,是一种精神鼓舞力。

作者简介:
何永年,1941年10月24日出生于清江浦区西长街东端,即现大运河广场东南角,距离越闸(清江小闸)50米处。 先后工作于清江市供销社,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2004年于市二院人事科科长位置退休 。 退休后开始撰写清江浦区人文历史,2014年将之前发表于国家级、省级、市级各报、刊数百篇文章,汇总后自费出版了50万字的《清江浦轶事》一书。经市区所有报纸整版推介后,该书被索要一空。之后又继续撰写了数十篇文章。
先后被吸收为淮安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淮安市名人研究会理事,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