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爷爷
文/王小菠
村里人从来都不知道他的真名实姓,男女老少都亲切地叫他“红爷爷”。
经历了岁月的苍桑,“红爷爷”己年逾古稀,脸上核桃般七凸八凹,人已矮了,腰已弓了,昔日的青顶变成了“银丝”,唯一没变的是他的精神,他的意志,他的信仰。“红爷爷”的老伴先走了几年,他身边只有一个养女及孙女在赔伴着“红爷爷”。
几十年来,人们记不清红爷爷为村里人做过多少件好事,修桥补路,牵线搭“桥”,捐资助学,行医治病,样样有份。那年,村里架水管,修水池,红爷爷捐资1000元;小学不慎失火,红爷爷捐次2000元;村娃子阿明很会读书,只因家庭贫困,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没去报到,红爷爷一资性捐资6000元,帮助阿明圆了大学梦。红爷爷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但有一手好医术,方圆十里八村,谁家有人生病,只要叫到,不论是天阴下雨,还是半夜三更,红爷爷也要去治病。邻村一个彝家小伙子到外地打工归来后,高烧不退,时冷时热,有人说是中邪了,请来“贝马”跳神,不但不见好转,病情反而越来越严重。家里人没有办法,只得给他装备了一口棺木,随时装备送他上山。红爷爷赶集途中听说此事后,亲自登门拜访。经仔细诊断,红爷爷诊断出小伙子患的是“疟疾病”,连服七天的“奔奔腾根药酒”后,小伙子神奇般的活了过来,没几天就下地干活了,人们都夸赞红爷爷是“神医”阿波。从此以后,彝族小伙子就拜红爷爷为干爹。
全国解放后,红爷爷在自家后院载下了几十棵泡核桃树,年年硕果累累。然而,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时期,说是割资本主义尾巴,红爷爷的泡核桃树被收归人民公社。说来也很奇怪,自从泡核桃树归公以后,果实就挂得越来越少了,村里人说红爷爷的福气西去。红爷爷一气之下,又到六公里外的“羊角山”种下了一片马尾松,大约一万多棵。随着“山林承包”,八十年代初,这片马尾松又被砍个精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小山村风和春暖,那几十棵泡核桃树才完壁归赵,交还给了红爷爷。红爷爷天天起早摸黑,对泡核桃树精心料照,修枝剪叶,浇水施肥,仿佛关心儿孙般周到,无微不致。
金秋时节,那些泡核桃树绽放出丰收的笑脸,算是对红爷爷照料的回馈。挑选一个睛空万里的吉日,红爷爷采摘些泡核桃,赠送一部份给村里小学师生们品尝,又挑上两大箩筐上街去卖,准备给老伴买双鞋。由于红爷爷的核桃个大、皮薄、较泡,用手轻轻一搓就滚出肉来,且价格便宜,不到半个小时就被抢个精光。
大街上,大阳火辣辣的烤得人们抬不起头来,红爷爷头戴着那顶褪了色的烂草帽,满载着丰收的喜悦,正准确回家,不知不觉中已走到了街西头,高音啦叭里突然传来“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明天......”的歌曲,音乐声刚停,又响起“向希望工程捐款,造福子孙万代......”的动员声。红爷爷十分好奇,挤进一层层人墙问:“同志,这里是在卖些哪样?”工作人员十分热情地回答:“老爷爷,这不是卖什么东西,而是在向希望工程捐款,帮助哪些失学孩子重返校园......”红爷爷听罢,心情十分沉重,他慢慢悠悠放下扁担和箩筐,揭出用土带包了一层又一层的的钱袋子递过去道:“这是我刚才卖核桃得这的几个小钱,请你们收下吧!”工作人员当着大家的面,打开气袋子一角二角、一元二元的数的又数,累计121.60元。登记员问他叫什么名子,他说:“村里人都叫我红爷爷,你们就别登记了......”天快黑了,红爷爷行走了三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终于回到了家,老伴见红爷爷回来,上前问到:“你给我买的鞋子呢?”,“对不起我把卖核桃得来的钱全部捐给希望工程了......”,“怎么会这样呢?卖核桃得点钱,也拿去捐款了,你说这日子还怎么过啊?”
走过了几十年的沧桑月岁,经历了无数次的激烈战斗,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红爷爷再也顶不住病倒了,全村人听说后都去看望他,老伴在病床前泣不成声地说:“你一定不会有事的,我把你送去县医院治病......”红爷爷有气无力地回答:“我知道自己的病情,你就不别浪费钱了”,边说边伸出干瘦如柴的左手,指着墙上的哪只被烟熏黑了的牛皮挂包说:“我不行了,后事从简,包里还有二万五千元钱,是我一生的积蓄,全部捐给希...望...工...程...”话音未落,红爷爷头一偏,闭上了双眼,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无论人们怎样呼唤,红爷爷再也不会答应了。
村支书在清理红爷爷的遗物时,才发现红爷爷的三枚军功章,一张发黄的纸条,上书“李安帮,红军炊事班长,战斗中负伤,留在地方治疗......”
红爷爷出殡哪天,全村3000多群众都来送葬,按照红爷爷的吩咐,人们把他的遗体安葬在那片核桃树林里,让他像青松一样永远光照人间。红爷爷在战斗中负过重伤,失去了生育能人。因此,他一生无儿无女,但良心很好,众人皆知,特别是经红爷爷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的人,都拜他为干爹。村里的秀才为纪念红爷爷的丰功伟德,特意在红爷爷的墓碑上刻着:无儿无女无私无畏一无所有,德高艺高技高功高功比天高。
“希望小学”竣工时,学校特意立了块大理石碑,上书----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人民,老红军思想好鼓舞后代人。
作者简介:
王小菠,云南省红河县人,哈尼族,出生于1955年。当过兵,下过乡,吃过糠,讨过饭,扛过枪,打过仗(自卫还击),负过伤,已退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走上“爬格路”,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州级刊物上发表作品600多篇(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