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想扫掉自己的身影
文/周和岭
日本森田治疗专家长谷川洋三先生在其所著《行动转变性格》一书中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和尚,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就起床打扫寺院。等到把寺院内外扫得十分干净,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他还是扫个没完没了。有一天,住持奇怪地问他:“你在干什么?”小和尚非常着急地指着自己的影子说:“你看这儿,怎么扫也扫不掉,老是跟着我打转转,真烦死人了!”
这个故事看起来引人发笑,觉得小和尚太傻了。其实,人世间,不光小和尚扫不掉自己的影子,不管什么人,不问到了什么时侯,不问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谁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影子扫掉。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类似小和尚企图扫掉自己身影的傻事儿,恰恰是许多人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干着的。有的人明明长相并不难看,自己非认为其丑无比,于是丑陋就变成了他的“影子”,他便想尽一切办法企图扫掉这个“影子”。费了钱,劳了神,扫到后来,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越扫越心烦;有的人已经有了很不错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非要这山看着那山高,总觉得自己的钱没有别人多,自己的地位没有别人高,自己的名誉没有别人大,自己的付出倒是比别人多得多,于是,把自己的这些“短处”统统当成“影子”,企图把它们扫掉。很多人根本就扫不掉,无端引来许多不愉快。有的人即使扫掉了旧的“影子”,换了一个新环境,有了新工作,自以为从此可以摆脱旧“影子”的束缚,高高兴兴地生活了。哪知道,好景不长,很快又发现了自己新的“影子”。同原来的“影子”比比看,并没有多少好处,反而比旧的“影子”更粗、更黑、更长,更难扫掉。他们本来自以为费尽了心机,绞尽了脑汁,即使扫不掉旧的“影子”,情况总会有些改变吧,谁料到,不仅没有达到目标,反而把原有的长处也失去了,搅得自己心力交瘁。
人的一生当中,自身的“影子”几乎无处不在。青少年时代,在生理心理的成长发育中,和家长的关系中,在学校的学习中,与老师的沟通中,自己的“影子”多到数不清楚的程度,谁又有能力把它们扫除干净呢?走上工作岗位,自己的“影子”就更多了,光说人际关系吧,你干得不好,别人看不起,白眼、指责、蔑视。你干得很出色,会惹人嫉妒,讽刺、挖苦、孤立。干得不好不差,又有人说你平平庸庸,无所作为,真是前后左右,上下里外,横竖都不是。有时侯消极悲观起来,真觉得处处是“影子”,处处又扫不掉,简直就没有身体存在的空间。人到中年,半生已过,生理机能的突变且慢说来。在工作上,承上启下,肩负重任,一有失误,自认为有愧,内心翻滚如潮,久久难平。如果没有专长,或者专业过时,还面临着下岗的威胁;在家庭中,上有老,需要赡养尽孝,下有小,需要抚养尽责,哪一步都需要尽心尽力,都不允许疏忽。承担着家庭和社会重担的中年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影子”,确实让你应接不暇,筋疲力尽。好不容易熬到了老年,本成想晚霞灿烂,夕阳美好,谁料到耳不聪,目不明,牙齿脱落,腿脚不灵,须发斑白,老而无用。如果过去有成就,如今已是风光不再;如果过去平平淡淡,如今感叹虚度年华;如果过去失误太多,如今感到愧疚满怀。人老了,生活得年数长了,留下来的“影子”当然就更多、更长了。不问什么人,如果都用小和尚的逻辑看待生活,对待自己的“影子”,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自己,一天到晚,就会愁眉不展,今天试图改变群众对自己的评价,明天希望领导不要太偏爱自己的同事,总是希望每天都是风平浪静,春意盎然,每个人对自己都是笑脸相迎,和颜悦色,这样的情景不仅永远不会到来,就是真的到来了,也还会有新的“影子”伴随着你,永远也扫不掉。
生活像一个万花筒,红黄兰白黑,光怪陆离。又像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每个人需要的颜色不同,每个人需要的味道也不同。而生活是客观公正,铁面无私的,它不会在你需要风时,给你刮风,你需要雨时,又给你下雨,往往你需要向东时,生活非要你向西。不是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吗?就是这样,各家有各家的幸福,各家又都有各家的烦恼。有的家庭,夫妻关系不太融洽,有的家庭,孩子不太听话,有的家庭,经济不太宽裕,有的家庭,身体不太健康,有的家庭,矛盾冲突较多……每个人的身体,也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人们家庭的幸福和自身的长处,就像自己的“身体”,而家庭的不幸和自身的短处,就像自己的“影子”。有的人,常年累月,一天到晚,总是和“身体”打交道,反而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没有享受到由它而带来的愉悦。而对自己的“影子”,却是十分敏感,越看越心烦,越想越懊恼,总想竭尽全力把它扫除掉,不然,心理就结成疙瘩,不能安静。就像小和尚企图扫掉自己的影子一样,越扫越烦,越烦越扫不掉,如此没完没了地扫下去,不光扫不掉自己的影子,还会扫出其他问题,影响心身健康。
形影不离,千古不易。生活中的痛苦和欢乐,就像影之随形,有形有影,有苦有乐。人人都有欲望和需要,不能实现和满足时,就会产生痛苦与不安,这些痛苦与不安就是自己的“影子”。眼睛死死盯住这些“影子”,企图扫掉这些“影子”,越盯越不安,越扫越痛苦。只有带着这些“影子”去认清欲望和需要,通过苦干实现它们,这些“影子”就会不扫而自退。企图扫掉“影子”之后再去工作,不仅劳而无功,正像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只有干了,行动了,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作者简介:
周和岭,男,(1940·1—),安徽省宿县人。1957-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分配到安徽医学院。80年3月,从事心理学教学。同年,晋升讲师,86年晋升副教授,91年晋升心理学教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森田心理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安徽省心理卫生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91年,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终身享受“国贴”。近五——六年,心理学方面的主要论著:《医学心理学原理》(199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1年重印,2003年再版),《老年心理保健》(2002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仅在安徽省教育厅认定的国家重点期刊《医学与哲学》(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杂志上发表的论文:《A型行为与冠心病关系的认识论问题》(1994年第12期),《催眠疗法的辩证思考》(2000年第10期),《理性-情绪疗法的认识论问题》(2001年第1期),《气功防治癌症的心理机制》(1997年增刊),《森田疗法中的认识论问题》(1997年第6期),《森田疗法中的辩证法问题》(2000年第11期),《关于“道家认知疗法”的商榷》(2001年第8期),《森田的治疗原则与老庄的辩证思维》(2002年第5期),《玄览-心斋疗法略论》(老庄心理治疗初探,2002年第7期),《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领悟》(2006年第11期),《行为治疗中的质变形式问题》(2006年第12期)。《森田疗法和行为治疗关于行为的共同点》(2004年,第五届国际森田疗法讨论会论文集)
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的科普杂志《心理与健康》发表的短文:《只做应该做的事》(2003年8期),《制服“恶犬”有良方》(2003年第9期),《别想扫掉自己的身影》(2003年第11期),《摆脱不了的“缰绳”》(2004年第2期)。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