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花,梅花
文/李世君
过了春节,天气放暖的那几天,接到朋友的电话,问我去不去龟山民俗馆玩一玩,并说那里新建的探梅园对外开放了。
许是受了梅的逗引,我愉快地答应了。
去的那天天气晴好,暖意融融,竟有了“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觉。
问梅,寻梅,赏梅,是我这几年对梅的一种情结,有了这个情结,每逢出差,总要问问宾馆服务员,当地是否有梅园、梅山之类的园林。服务员也总是热情的介绍哪里有,乘几路车可以到。几年间我竟然去了好几处有梅的景区。南京的梅山、无锡的梅园、苏州的梅海,去武汉也不例外,虽然只有三天时间,我还是去了。
武汉的梅花园位于武汉东郊的东湖磨山,磨山梅园环岭临湖,环境幽静,风光很别致。梅树、梅花盆景竟有3万余株,品种多达200多个,早已是蜚声海内外的赏梅胜地。那一次,我办完事,是和武汉的一个朋友去的,朋友说:郭沫若曾有 “且喜东湖春早到,红梅万株一齐开”的诗句。借着这样的诗句,我们心情格外的好,在那里玩了将近一天。但是令我遗憾的是,梅期已过,长出了叶子,不免有点遗憾,但是遗憾是遗憾,心里还是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感受。我仔细观察着梅的树枝,梅的树干,感觉梅树和其他树种并没有多少不一样的地方。朋友问我,梅花已经谢了,还要来这看梅花,
是喜欢吗?我说不出为什么,就搪塞地说道,大概为了完成一个心愿吧。
说来也怪,这个心愿竟是为了圆我对一位古稀老人的承诺。因为有了这个承诺,寻梅的踪迹,赏梅的风格,慕梅的孤傲,敬梅的铁骨,是我对梅的强烈的一种感受。
说起这种感受是缘于那一次与老人的谈话。老人说,院子里还有一块空地,想栽种几株梅,当时我就表示愿意去给老人找梅苗。话是说了,到哪儿去找,心里没有数。几年了,一是因为工作忙,二是也没把这件事放心上,慢慢就把这事忘了。现在想来,总有一种愧对老人的感觉。
老人是我三弟的岳父,几次到他家去,老人总是热情地吩咐我弟媳拿好吃的招待。并在那间不大的小客房里陪着坐坐。闲聊的时候,聊起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说几句牢骚话,老人总是谆谆善诱般的说,这个问题不该这样看。然后发表一下他的看法。有时提出几个问题请教,老人总是不厌其烦的很全面地给我们解说,让我们对问题重新有了新的认识。
老人个子不太高,清瘦矍铄,一件旧了的军装穿在身上,显得有点肥大。以前他也是这样的穿戴的,去我们家的时候,穿着一套半新不旧的军装就去了。完全不像一位战功卓著,参加过无数次战斗的退伍军官。多少年了这样的穿戴老人始终不变。我母亲说,这老头也不讲究,到亲家来了,也不换件新点的衣服。三弟听了笑笑,说:他喜欢穿军装。
老人姓张,在城里定居之后,有一次回老家,带了一棵梅苗,栽到院子里,没想到竟然栽活了,梅枝梅叶疏疏落落,在寒风中摇曳,老人怕被风吹倒,在树干上围了半块毛巾,用三根竹竿支了,过了些年梅树慢慢长高了,逢到寒冬料峭的天气,红艳艳的一树腊梅盛开,老人很是喜欢。有一年特别冷,雪下的也大,把花枝都压弯了,老人怕压断梅枝,就站在梅树下用小棍子把雪轻轻地敲掉,结果回到屋里就冻得感冒。我三弟说,他很固执,任准的事非要弄出个结果出来不可。他喜欢他的梅树,还给它取了个‘红梅凛雪’的名字。早上起来,在院子里散散步,在梅树旁打打太极,伸伸胳膊。踢踢腿,没事的时候,要么给它浇浇水,修修枝,要么打打虫什么的,更多的是围着树这里看看,那里摸摸。到了梅树长到小碗口粗的时候。是我又一次去他们家。他家要从这个军干所搬到另一所军干所去。那两年正好我三弟在浙江工作,弟媳在铁路跑车,他儿子也出差没在家,老人就喊上我来给他们家帮忙。搬家是干休所几个当警卫员的战士干的,我去也没有多少事,只是帮着看着点。
搬家的车走了,老人遗憾的说,只可惜这棵梅树了,这棵梅树每年都要开出红艳艳的梅花的,很好看。
新搬的干休所在徐州淮海烈士纪念塔不远的地方,在那里老人一住多年,直到去世。
老人原籍东北,十六岁在华野第十一纵队当兵,参加过大大小小五十多次战斗,在解放锦州战役中,一颗子弹从肩膀打进去,从后背出来;在东北剿匪时,汽车翻到山沟里,一车人死了三十多,活了两个,他是其中之一。在辽沈战役中,营长牺牲了,他带领十几个战士端了敌人旅部,使那次战斗以少胜多取得巨大胜利,被军部嘉奖。后来部队送他去坦克学院学习,毕业后留在徐州坦克二师,升任师政委。
老人动过十一次手术,1970年3个月的时间就动了四次。肛门改造,肠子重新排列,一节肠子坏死被拿掉十几公分,使得他大便都很困难。老人说他的命是国家用药支撑起来的。
2011年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季,正当梅花盛开的时候,住了两年多医院的老人去世了,去世前的一年,部队领导专门特批一种价格昂贵的进口药,直到去世前几个月,老人知道了药品的价格,好几次要求医生说,这样的药不要再用了,我也是八十多岁的人了,留给别人吧。部队医院的主治医生、护士看到老人这样坚持,忍不住都哭出声,为这位战功卓著的老人,为他的刚正不阿的秉性,为他临去世还想着为国家节约医药费用……
老人去世,我母亲说,你去他们家看看吧,代表我们家烧点纸。
我去了他们家,他儿子说不要烧纸,我父亲有遗嘱,说着他拿出老人去世前写的遗嘱,我看到遗书上他工工整整写了四十三个字:一,不开追到会;二,不通知亲友;三,不收烧纸钱,不送花圈;四,遗体捐献医学院供医学研究。
我看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寒风中,老人的家属遵照他的遗嘱。他儿子一家,女儿一家,女儿的几个好友,加上我,不到二十人,在九七部队医院那个小小的太平间门口,目视老人被抬上灵车,向医学院开去。
四年了,每每想起这件事,心里不自觉地就揪了一下,好像欠了老人什么似的。老人活着的时候,我为什么没用心帮他找到梅苗呢,我感觉有些自责。
***************************************************************
作者简介:
笔名:李世君、木青、木晴等,江苏作协会员,当代作家,诗人。江苏省徐州市人。1986年开始在海内外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杂文,诗词,文艺评论等文学作品。长篇小说:《暗警》2012年由“金城出版社出版”发行,入围首届浩然文学奖。
长篇小说:《青衿》、《紫殇》、《橘红》,2016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2017年月初再版,参加2017年第24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长篇小说:《裸绿》2018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参加2018年第25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长篇小说《紫殇》获2018年中国首届工业作品大奖赛“推荐作品”奖长篇报告文学《大国钢铁梦》。2014年在香港香江出版社出版海外发行。电视连续剧《SF谜案》。获安徽省第二届电影,电视剧剧本推荐奖。
诗歌《十月的纪念》获2016年第二届中华情诗歌散文联赛金奖。散文《雷雨之夕》获2017年第四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诗词《诗词十四首》,获201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全国诗文征文比赛特等奖。散文《雷雨之夕》获2018年“中国当代文艺名家名作”特等奖。迄今已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