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婚俗
/憨子
序言:坡刘村地在咸阳市老城区东偏北十五里,西安市老城区西北约四十里(隔渭河),今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渭城办。属于关中地区白菜心的白菜心。根据考证,坡刘村建村应在唐代初年,村内居民以刘姓为主。我们知道,由唐末农民战争开始直到满清时期,关中地区战乱频仍,尤其是清同治年间的陕甘回乱,汉民被屠十有八九,战后大量河南、山东以及安徽移民进入关中定居,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坡刘村人是唐以后关中地区的汉族原住民,其民风民俗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本文就是通过坡刘村这个典型解剖关中传统婚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民国以前,儿子到了十七八岁左右,女儿到了十四五岁左右,家长们就为儿女的婚事开始忙碌了。
那时候的婚姻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婚事全部由父母包办,男女双方直到结婚时都不知道对方长什么样子。人们比喻这种婚配叫“布袋里买猫”,所以“鲜花让猪啃(音kun)了”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无良的父母为了钱财,就算知道男方的问题也会瞒着女儿,导致无数人间悲剧的上演。
后来到了民国,虽然也提倡了婚姻自由,法律承认男女平等新观念,但是乡村的传统守旧,习惯势力严重,政府也没人下功夫管这“民间小事“,婚俗的变化不是很大。
解放后,国家制定的《婚姻法》明文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男女婚姻自由平等,实行一夫一妻制,男二十、女十八为法定婚姻年龄,等等,传统婚俗中的陋习才开始得到纠正。1982年新修改的《婚姻法》把结婚年龄延迟到男满22岁、女满20岁,增加了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三代以内禁止结婚等内容。这样,过去的姑表亲、姨表亲等“亲上加亲”的习俗被彻底禁止。但因为很多现实原因,相当多的青年男女没有机会找到自己的意中人,家庭托人说媒,由媒人(介绍人)牵线搭桥,男女青年相亲见面实现婚姻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
坡刘村旧时婚俗的重要环节如下:
第一节 订婚
一.订婚
解放前,婚姻基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为男方家长先打探女方情况,认为合适就托媒人向女方家长求婚。正式的求婚是男方写一个求婚的锦书,其中男孩的生辰八字是必不可少的。女方家长看到八字相合,且满意男方条件之后,媒婆的媒事就算说成了。男方下了聘礼,双方交换了庚帖(写有男女双方姓名、籍贯、生辰八字及祖宗三代姓名的红色柬帖),这就算是订了婚约,俗称“订婚”。订婚之后,男孩女孩双方就是准夫妻了,不许再与别家谈婚论嫁。
解放以后,婚姻法强调自由恋爱,男女双方即将到了法定结婚年龄时,双方父母都会委托“介绍人”为自己的儿女找对象。如果男女双方比较般配,介绍人就会找上一个借口,让男女双方见上一面,互看长相,一般不会谈话。这就叫“背见”。背见之后,如果有一方不满意,这事就不提了。如果满意,介绍人会安排两人在合适的地方约会交谈,初步了解对方的人品,性格、才能等等。这就是“自由恋爱”的过程。通过交流,有一方不满意,这事也就结束了。如果都满意,那就该了解对方的家庭条件了。
经过背见,双方比较满意,在介绍人牵线下,选定一个良辰吉日,女方由同辈女性(一般是家中的嫂子)陪伴来到男方家,看男方的家境如何,通过言谈,对男方作更深入的了解。如果没有问题,男女双方就会分别给对方一个小礼物,也就是“定情信物”表示同意。如果女方对男方家境不满,就会找个借口立即离开,婚事也就作罢。同意就留下,男方就在家设宴款待,这个款待因家庭情况而已,但一般都有一碗“粘(ran)面”,意为粘住。这就是“看屋”。
男女双方所给之小礼物随着时代变化也有较大变化,文革之前女方多给的是手帕、毛巾之类,男方给几元钱或价值更高的一件礼品,如钢笔。文革中是《毛主席语录》、毛主席像章之类,文革结束,生活水平渐高,小礼物也开始增加了分量。
定情信物交换之后,男孩女孩算是你情我愿了,两人算是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剩下来的事情就是双方家长的忙碌了。
二、通礼
通礼,通者,双方成为通家之谊,礼者,礼物,钱财。通礼的含义就是男方给女方一定的聘礼,俗称“彩礼”。聘礼的多少经双方协商,媒人调停确定。彩礼一般都是以钱的多少计算的,解放前,也有拿粮食、棉花甚至大烟土做彩礼的,比如有顺口溜:“她妈给娃寻下家,一心想要两千花(棉花)”之说。解放后禁止买卖婚姻,谈礼钱不能说多少元,而要说“几成礼”。文革之前,一成礼一般指120元,最常见的是送两成礼。送彩礼一般没有送“单数”礼之说,一般都是取双数,取意为“佳偶成双”。女方收到彩礼后会取出一部分给男方,称之为“回礼”,也必须是双数,一般是一成礼退二十元。
当然,特殊时期就有特殊情况。比如三年困难时期,还有文革时期,四川、甘肃等地粮食比较紧缺,到这些地方讨女人就花不了几个钱,甚至有给两个蒸馍就把媳妇引进门的。那是另外的话。
除了上述情况之外,男方要得到女方的满意,还需要一定的家庭状况,如住房情况,家里拥有的家当如何等。文革之前,整个社会都是短缺经济,如果那个家庭有“三转一响”就被视为很不错的“日行”(生活状况),找媳妇就很容易。所谓“三转”就是家里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就是有收音机。这当然不能与改革开放几十年后的今天相比较。现在的农村青年是男多女少,再加上农村女孩子外出务工不愿回村,彩礼钱也就疯涨起来,少则七、八万,多则十余万,所以尽管生活富裕了,但因付不起彩礼而成为“剩男”的大有人在。
通礼之后,双方家长会约定一个好日子正式举行订婚仪式。这个好日子一般都选带“三、六、九”吉祥数字的,俗语“三六九,往上走”,这也是祝福夫妻未来家庭兴旺的意思。改革开放之后,年轻人多进城务工,适应这一情况,日子也有选在五一、国庆等节假日的。这一天,女方家长带女儿到男方家,男方也会请重要亲戚如男孩的舅舅、姑姑、亲伯叔父参加,让他们看看未来的儿媳,谈一些意见。当然,这些亲戚不会有什么异议。席间,准媳妇要给这些长辈看(敬)酒,这些长辈接酒后也会有红包表示。钱数多少因人而异。
与城里的年轻人的恋爱不同,农村的“通礼”仪式完成之后,就意味着双方的婚姻已经是铁板订钉的事了,剩下来就是准备结婚了。但也有订婚以后悔婚的,如果女方悔婚,退还全部彩礼还要加上订婚的一切费用,男方悔婚,女方一分钱彩礼都不退。故有“男不愿,连根烂”之说。
三.媒人
看传统戏剧,演到男婚女嫁,几乎都离不开这两句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父母之命”自然说的是包办婚姻,男婚女嫁的当事人双方是不能自己做主的,这就不说了。这“媒妁之言”却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过去的婚姻绝对离不开媒人,现在称之为介绍人。俗语“无媒不成婚”说的就是这件事。
“媒妁之言”的“媒妁”就是现在说的媒人。在古代,“媒”指男方的媒人,“妁”指女方的媒人,现在没有这个区别了,统统称之为媒人。旧社会,媒人往往由能说会道的女人充当,这女媒人就被称之为媒婆。在旧戏舞台上,这媒婆几乎全是丑角,靠一张嘴巴颠倒黑白,两头欺瞒,混吃混喝,不顾道义。这旧戏演得多了,人们就留下了“差人的腿,媒人的嘴”这样的印象。
但在实际中,“无媒不成婚”却是客观现实。旧时的中国社会,各家各户都追求的是自给自足的生活,除了本家族以及亲戚之外,户与户之间的交往很少,更不要说青年男女之间,所以这婚姻没有媒人“穿针引线”还真不行,即使现代社会,很多男孩女孩都会自主恋爱,但其交际范围毕竟有限,一般的男女婚配也依然需要人牵线搭桥。所以这媒人还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也正因为此,村民们对媒人还是相当尊重的。除了“是媒不是媒,先吃三四回”的管待之外,结婚时还专门在最显要的地方设一媒席,由男女双方的“上司衙门”以及族中长辈陪同媒人就座,厨房要专门为其做“高碟子”招待,结婚典礼上新郎新娘还要双双给媒人敬酒以示感谢。
从坡刘村的传统看,这个媒人还真的不是那么好当的,他除了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了解周围各村适龄未婚男女的情况,这样才能根据男女双方的家庭情况选择门当户对的对象,依据两个年轻人的实际筛选合适的目标,这些当然极不容易。而且除了为男女双方引见之外,一般还要参与讨论礼钱的多寡,谈婚论嫁中矛盾的调和,结婚日子的确定,一句话,一直到“把媳妇娶到炕上”才算媒事最后完成。
第二节 结婚
所谓结婚,就是按照一定的仪式,男方将女孩娶回家中,经过双方重要亲戚朋友,族中长辈,后来还有村中干部或单位领导参加的婚礼仪式之后,男女双方始为正式夫妻。在坡刘村人的心目中,这个结婚仪式远比民政部门颁发结婚证重要得多。没有这个结婚仪式,就是领了结婚证,也没有人承认当事人是合法夫妻。举行了结婚仪式,就算是没有领结婚证,村民依然认为当事人是合法夫妻。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巨大变化,而在上个世纪,如果当事人没有举行结婚仪式就同居,那是被认为有伤风化,遭人笑话的。
结婚的整个过程也比较复杂,简述于后。
一.结婚准备
1、购买婚服
结婚是人生大事,结婚要穿新衣是一定的。所以,当双方将结婚日子定下来之后,介绍人(媒人)就会给双方约定一个日子进城买做衣服的布料。改革之前多是购买能做几身衣服的布料,交给女方回去裁剪制衣。布料的优劣因人而异,但红绸缎是必不可少的,这是要做出嫁那天新娘必须穿的礼服。女孩除了给自己挑选衣服布料之外,也会给男孩挑选一身布料,给男孩的父母也各挑选一身布料。男孩还要给陪同准新娘来的准新娘的嫂嫂、媒人送一件布料。当然,所有的这些布料钱都是男方掏的。现在市场经济发达了,买布料都变成了直接买成衣了。
布料买回来之后,男孩还有一件事就是给准媳妇“送棉花”。这是因为准新娘不仅要有单衣,还要有棉衣,还有女方为准新娘的嫁妆中少不了几床被褥,这都需要棉花。送棉花一般是未婚女婿一人送到女方家,没有特别的仪式和宴席。
2、照结婚照
过去的结婚照是可照可不照,照也比较简单,一般就是购买婚服时男女一起到照相馆照个半身合影,名为“结婚照”,由男孩放大,用镜框装起来挂在新房。后来民政局的结婚证上要双方的合影,这结婚照就变成了非照不可的了。当然,男女双方喜欢的话还可以多洗几张送给朋友。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富裕了,欣赏能力也高了,就花几千元专门到影楼去拍照各种秀恩爱的照片。为了拍出好的照片,还会租赁喜爱的各种婚纱、到风景圣地拍照。有些年轻人还要求结婚照的背景有山有水,寓意“海誓山盟”。
3、结婚礼服
按照我国古来的传统,结婚称为“红事”,丧礼称为“白事”,红事是喜事,喜事必须红红火火,因此新娘必须穿红挂红,红衣红裤,新郎在解放前穿长袍马褂,解放后变为唐装或者中山装,多为黑色绸缎做成。但不论穿什么,佩红都是必须的。结婚双方无论男女,绝对不许穿白色甚至浅色衣服的,连结婚时的来宾也忌讳穿白色衣服。但改革开放之后,世风日渐,年轻人崇尚西方习惯,结婚时穿租来的白婚纱,来宾穿衣也没有忌讳了。
4、嫁妆
嫁妆,坡刘村人称之为“陪房”。过去,女方给女儿的嫁妆主要是床上用品、洗漱用品和梳妆品。
因为家庭都比较贫困,所以嫁妆的准备就不仅仅是女方父母,女孩的重要亲戚族中长辈都会送一些陪嫁东西。为了避免重复,女孩家长常常会给重要亲戚分配买什么嫁妆,亲戚也乐于承担,买好后到女孩洗头的那天送去。一些至亲还会上门问“娃还缺什么”,自己去买。
缝喜被:女方家给女儿准备的出嫁被子称为“喜被”。而缝喜被是个很隆重的事情。女方家会择日准备一盘干果和一盘水果、喜糖,请四个不同姓氏的乡邻妇女来缝,并且这些妇女的家庭必须是上有二老健在,中有夫妻和谐,下有儿女双全的三代人家庭。这称之为“四姓三全”,以为祝愿女儿嫁出后与邻里和睦,家庭和谐。喜被的四个角里得裹上红枣(寓意早生贵子)花生(寓意男孩女孩都有)。
改革开放后的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嫁妆已经因人而异,不局限于上面的三类了,陪电视机、电冰箱是必须的,甚至陪小汽车的都有。这就不用说了。
5、洗头
女子出嫁的前一天,女方家庭要设宴遍请本家族人与亲戚,有的还有邻里乡党,一来是女儿出嫁向族人亲戚邻里辞别,感谢他们的帮助教育,二来也是告知族人亲戚邻里女儿明天出嫁,请他们去参加婚礼,吃宴席。这就叫“洗头”。
过去,女孩在家是梳着长辫子的,结婚了就把辫子解开,在头后挽个圆形泡泡(发髻),用黑色丝络拢住后再用簪子簪好,称之为“盘头”。洗头这天就是女孩向媳妇的转变,所以这天就请会打扮的妇女来为女孩盘头。另外,还要用线绳交叉拔去女孩发际之外的脸上的汗毛,称之为“开脸”。开脸意味着从此女孩再也不是“黄毛丫头”了。现在已经没有了盘头开脸挽泡泡之事,但女孩出嫁前的精心打扮还是一样的,一般会到专门的美容美发店修饰打扮,或者花高价请专业技师到家来梳妆打扮。
洗头之前,女孩家会通知族人亲戚何时洗头,族人亲戚这时就会问女孩父母,女儿出嫁的嫁妆还缺什么,或者需要自己买什么。原来安排过的亲戚带着买好的嫁妆而来,没有安排买什么的亲戚也都会自觉的买些嫁妆或者给多少不等的钱。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富裕了,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亲朋们给女孩家的贺礼却依然是必不可少的。至于数目大小,由族人亲戚自己决定。
洗头这天女方家还要安排好下列事情。一是送亲的男女“送客”。男送客一般为新娘长辈或哥哥,懂礼仪且能说会道,出嫁那天如果有什么问题由他与男方商量决断。女送客一般由新娘家门中嫂子担任,这个人很重要,结婚这天送去,结婚二天后接回,住两天后还要负责再送去,婚礼上还要陪着新娘护着新娘。现在已经变得简单了,年轻人喜欢西方的形式,由准新娘自己找个未婚的年轻漂亮的闺蜜做伴娘。二是确定押桥娃。一般由女孩的未过十岁的小弟弟或小侄儿担任,出嫁那天要坐在迎亲的桥车前面,象征着护送女孩出嫁。三是确定送嫁妆的人。旧时送嫁妆有专门的工具,叫做“拾箩”,所以把送嫁妆的人称为“抬拾箩的”。用人多少因嫁妆的多少而定,每台拾箩两个人抬,一般至少也要两台拾箩。现在已经变成了男家提前一天用车统一拉回,抬拾箩的已经不存在了。四是确定去男方家吃宴席的人数,通知男方准备。吃宴席的人有女方的重要亲朋,族中长辈,但女孩的父母是绝对不去的。
二.迎娶
1、结婚准备:
结婚是女方嫁人,男方迎娶,此后就是女孩变为男方家的媳妇,要和男方一家过日子了,为男方家传宗接代,所以,男方结婚又叫“娶媳妇”,因此结婚对男方来说尤其重要,往往被认为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大事。日子一定,男方就紧锣密鼓的为结婚开始做必须的准备了。
婚房:无论是过去现在,结婚的第一件大事是准备婚房,这无关贫富都是必须的。过去的民居多为四合院形式,按照传统,父母在世必须住在上房,儿子媳妇只能住在厢房。所以过去就是在家里找一间厢房作为婚房。 婚房里必须有婚后小夫妻用的一个板柜,一对箱子。由于过去多是土墙瓦房,所以新房还需要糊仰棚,裱围墙。土炕必须铺上新席子,新褥子,盖上新单子,在炕的一头顺长折叠的几床新被子,被子上放绣有鸳鸯戏水的新枕头。插屏镜,斜绷镜。(插屏镜是摆放在进门迎面的几案上,正对着门口,作为一种供人欣赏之用的装饰镜子,由底框和插芯两部分组成。斜绷镜是挂在室内墙壁上方,有一定倾斜度的装饰镜子,一般为长方形,横放,由镜框与镜子组成。今已成为古董。)
板柜是正对新房门放在靠里面的墙边,板柜正上方贴上一幅中堂,即中间一幅较大的喜庆绘画,画的两边是一幅对联,绘画的内容一般为传说中的夫妻恩爱故事,如《回荆州》、《白蛇传》、《天仙配》等。对联也都相应的是夫妻恩爱、互敬互助之类的吉祥内容。有的家庭在柜子上还放一个插屏镜,两个放小东西的小箱子,叫端箱。
一对箱子一般架在炕上靠里墙的一侧。架箱子的木架子有个专有名词叫“鹰架”。新被子枕头就放在箱子下面。炕的这一头开着窗户,窗户上贴着喜庆的剪纸画。炕里和炕对面的墙上贴着喜庆的“四点”,即由四张绘画内容相近的条幅组成的一组图画,内容也都是喜庆气氛的,如“四大名旦”、“四大小生”、“岁寒四友”等。乡党朋友送的斜绷镜则挂在四点的上面。
婚房一切收拾停当(好了,完毕),在结婚的这天,新房的炕上(现在是床)要倒上四样干果:红枣、桂圆、核桃,这三样寓意“早生贵孩”;还有一样花生。寓意“有男有女”。新房门扇上要贴上红双喜字,门两旁贴上祝愿夫妻恩爱的对联。
现在,人们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婚房的要求也不一样了。像上面的那种婚房是绝对娶不回来儿媳妇的。很多准新娘还都要求在城里买一套至少是两居室的单元房。房子里还必须有空调、电视机、电脑、大立柜,土炕是绝对的没有了,代替的是带有床头柜、梳妆台的席梦思了。
通知亲戚:快到结婚日了,男方一般都会告知亲友结婚的日子,请他们参加婚礼庆典。亲友们也就事先准备好要送的贺礼。过去贫困的日子,重要亲戚的贺礼多是锦缎被面、毛毯或者六尺红的、花的布料,称作为“礼条子”。有的亲朋也会准备为数不多的贺仪。
3、请执客
结婚的先两天,男方家会备好简单的喝酒菜,请本家长辈、执客头、礼房先生、婚礼主持人、主婚人、证婚人等坐坐,商议办婚事的事宜。商议好后执客头就根据结婚需要请一些乡党邻里作为执客,在结婚的先一天开始搭喜棚,借桌椅板凳,买回肉菜开始收拾,厨子也就支起锅灶忙活起来,为结婚的宴席做准备。礼房先生进入礼房,拟写大门和新房门上的对联。
时代发展到现在,农村有了专门办婚礼的婚庆公司和酒宴专业户,请他们来办婚礼就省去了很多麻烦。比如酒宴专业户根据主人家需要承包全部饭菜、桌凳、碗碟、筷子、帐篷等,村里请的执客就只剩下第二天宴席上端盘子下菜招呼客人了。
4、上坟:结婚对男女双方来说都是大喜事,喜事就要告知先人,所以结婚前一天准新郎准新娘都要到各自的祖坟去烧化纸钱,点燃香烛,跪拜告知。男方一般还要在祖坟上放一串鞭炮。如果准新郎新娘的父母有不在世的,那这上坟就更为必要了。
三.娶亲
1、娶亲大礼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娶亲都是要带大礼的。这个大礼是非常有讲究的。盛装“大礼”的用具都是用竹条编制成的椭底方口、有提手、带盖子的长条篮子,篮子外边用红色包袱皮包着,里边放着礼馍、副食、肉、酒等。礼馍包括有十个带红点的蒸馍,据传是专门给新郎岳母的,感念岳母十月怀胎的不易,称之为“离娘馍”;十二个特制的两头小、中间大、并有层叠的“大馍”,代表新郎对岳父岳母的敬意,(传统的观念是“无大馍不成礼”,所以大馍又称为“礼馍”)。还有二斤高级点心,肉必须是一吊子带两条肋子骨的大肉,一瓶好酒。另外还有用红纸带捆扎着的四样水菜,一般是两颗大葱,一棵白菜,一株有头有尾其必须长有嫩芽的莲藕(寓意连生贵子),一撮蒜苗或芫荽或粉丝。这些都代表准新郎对岳父母的孝敬,对他们生养教育准媳妇的感恩。
除了上面的这些基本礼品之外,娶客还要带上很多用大红纸包成的“份”,即现在所说的红包,花生糖果,用以送给新娘家的相关人等。
2、娶亲队伍的组成
过去,娶亲的队伍一般由两名娶客、一个押轿娃,轿车与赶车把式,以及吹鼓手(乐队)和新郎组成。娶客与押轿娃三个人必须是爷、儿、孙三辈人。更早的时候有钱人娶亲是要用花轿抬的,这花轿有两个人抬的,也有四个人抬的,所以有两个或四个轿夫。两名娶客要求必须懂礼仪,遇事有主见,尤其是新郎的长辈娶客,因为娶亲路上和到女方家后可能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要由他定夺。押轿娃一般不超过十岁,是新郎的侄儿辈。去的时候坐在花轿里或者轿车上,称之为“押轿”。
解放前,娶亲的花轿是要披红挂花的,轿夫或赶车人也穿着红色马甲以示喜庆。如果没有专用的马拉轿车,就用大车取代,只是大车要用竹席棚成穹型车棚,车棚用红布围上,棚的前部用红绸扎成一朵大红花,花的两端搭到棚下,棚子的前后口都挂着花布帘子,外人是看不到车里的情形的,这也就是所谓的“轿车”。新郎官骑着高头大马,身穿崭新的中国式长袍大褂礼服,头戴宽檐礼貌,礼帽上两边各插数束金花。斜披着一条在胸前挽出一朵大红花的红绸子。娶客也都是文质彬彬的长袍马褂。解放后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长袍马褂已被淘汰,新郎与娶客都改穿中山装,新郎胸前别一朵大红花,娶客是一朵小红花以示与其他人的区别。
需要说明的是,拉轿车的牲口必须是一匹骒马,且最好是红色骒马,白马绝对不要。没有马了乳牛也行,但绝对是不允许用骡子和驴子。骡子因其是杂交而生且不会生子,这是最为忌讳的,而驴子,因其在人们的心目中是蠢笨且架不起辕的,这也是忌讳的事情。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阶级斗争之风开始盛行,尤其是社教运动和文化革命之后,轿车娶亲不复存在,改之为骑自行车。但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富裕有钱了,常常是清一色十几辆高档轿车组成娶亲队伍,这就是后话了。
3、娶亲
娶亲队伍到女方家门口,先放上一挂鞭炮,然后拿着“大礼”进门,门口有人堵着,娶客就会给堵着的人送份。进门后大礼递到女方嫂子手中,同时也送上事先准备的“大份”,嫂子接礼后象征性的检查一番,表示满意后,女方家会奉上简单饭菜,一般为四个小菜,几碗面。实际中往往还没动几下筷子新娘已经上了轿车必须离开了。偶尔也有例外,女方嫂子对大礼不满,认为有缺失或看不上眼,娶客就会与之周旋解释,实在说不通的,就得派人回去重拿。
娶亲队伍到了之后,新娘参拜过祖先,象征性的哭几声,表示与娘家难舍难分,之后就盖上盖头,由哥哥抱着送上花轿(新娘的脚上不能沾染娘家的土),再让女方押轿娃抱着新娘的梳妆盒坐进轿子或轿车,意为代表娘家一路押送。两名“送客”则跟着轿车行走。新郎家娶客点燃花炮鞭炮之后,吹鼓手吹起迎亲乐曲,娶亲队伍就开始了返程。
娶亲队伍进村出村,一路上遇到的所有人都要发给喜烟喜糖。遇耍笑作势拦路的,娶客也给发个份算是买路钱。
娶亲队伍离开之后,抬着“拾箩”的小哥,吃宴席的娘家人也接着出发。
娶亲队伍很讲究“不走回头路”,就是不能与来时的道路重复,寓意婚姻双方绝不悔婚。路途中,如果遇到同天结婚的车辆,新郎、新娘都得下车,和对方互换“礼花”,祝贺“同喜”。之后一方让路,让另一方先过,而后再起轿行进。倘若看到抬埋送葬的队伍,就得早早绕道而行,绝对不能与丧葬队伍争路,体现“死者为大”的观念。
送嫁妆抬拾箩的和吃宴席的娘家人都是直接到新郎家的。吃宴席的到后,男方负责接待的执客立刻热情相迎,将他们招呼到喜棚就坐,等待结婚仪式的举行。当然,桌上的喜糖喜烟和瓜籽是少不了的。抬拾箩的到村口后则把拾箩放下休息,这时就会有男方的执客们赶来迎接,接过拾箩抬回男方家中。抬拾箩的人也跟着到了,也被接到喜棚招待。
按照坡刘村的习俗,娶亲的队伍进出城门只能走东西二门。北门与南门是不能走的。北音“悖”,南音“难”,犯忌讳。
4、新娘进门
娶亲的队伍到了新郎家门口,立刻有人燃放接亲的烟花爆竹和鞭炮,吹鼓手站在轿旁吹打。这时就有执客在轿下铺好红地毯,专门迎接新娘的女执客——喜娘打开轿帘接新娘下轿,但押轿娃拦着不让,这时执客就会给押轿娃事先准备好的“大份”,押轿娃满意了,喜娘会先将押轿娃抱下来,而后搀扶新娘下轿。这时,会有礼仪先生手提一口装着麸皮的斗,从斗里抓出麸皮撒向新娘头顶,口里喊着:“一撒麸子二撒料,三撒媳妇下花轿”。为什么用麸子?因为麸与福同音,意为新娘婚后幸福美满。
新娘下轿由喜娘搀扶,踩着红地毯走向新房,女送客和押轿娃也紧紧跟随。房门里有年轻人堵着门不开,这时,女送客就会从门缝里把份塞进去,里边人接了份会看一下,不满意还要再给。门开后新娘被搀扶上炕,押轿娃这才把梳妆盒放到板柜上。之后是送客拿出自己带来的门帘让挂上,会有执客说“没有钉子,要先买钉子呢”,女送客就给个份,挂门帘的执客还会故意把门帘挂歪继续要份,如此耍笑一阵后再把门帘挂好。
门帘挂好之后,新娘要净面,洗去一路风尘。这时要去打水的执客也会耍笑要份,打来的水是脏水,说需要买净水等,女送客也会给一定的份。
净面之后,女送客会拿出从女方家带来的饺子让执客拿到厨房给新娘煮了吃。这个下饺子其实只是象征意义的,饺子的数量与新娘的年龄相同,通过下饺子告知男方,从这个岁数开始就要吃婆家饭,是婆家人了。拿饺子的执客会告诉送客,厨房说“没盐了”,“没醋了”等等,还是耍笑要份,大家嬉闹一番。
四.婚礼议程
1、合婚
新房这边嬉闹完了,贺喜的客人也基本到齐了,夫妻合婚的时间也到了。
所谓合婚,就是在众人的见证下,新郎新娘通过拜天地、祖宗、男方父母和互拜之后,完成夫妻的结合。
但这种合婚并不是电视剧里的表演。新郎的父母并不在喜棚里就坐,而是坐在自己的房子了。礼宾先生安排小夫妻先在院子里拜天拜地,然后进到挂着男方家祖宗牌位的上房的正厅中叩拜祖宗,然后是到新郎父母房中叩拜高堂。新郎父母一般会一左一右正襟危坐在桌子两旁,对小夫妻的叩拜欣然接受,之后会给新娘一个红包。叩拜完父母后回到喜棚,当着众人的面夫妻互拜之后就算合婚礼成了。之后,由专门招呼新娘的喜娘和女送客搀扶新娘回到新房,新郎则到外面招呼客人,没有所谓“送入洞房”一说。
合婚的整个过程中,吹鼓手是一直吹打着欢快的曲调伴奏着。
宴会开始以后,新娘脱掉从娘家穿来的结婚礼服,换上男方家准备的大红锦缎婚服,鞋袜,表示新的开始。这个锦缎婚服被称为“压命袄”,意为驱逐一切晦气,保佑阖家平安。
新娘衣服换好之后,就在喜娘的搀扶下和新郎一起来到喜棚,先在女方男送客的引导下按照老小谓家、姑家姨家、姐家妹家的先后顺序向女方家来的吃宴席的客人跪拜敬酒,同时男送客也向新郎说明客人与新郎的关系。例如轮到给新娘的二舅敬酒,男送客会说:“这是你二舅,向二舅敬酒!”新郎会叫声“二舅”,然后夫妻同时跪拜后,新郎把酒双手奉上。这个二舅接酒后会说句祝福的话,然后一饮而尽。女方客人敬完后,再由男方的娶客引导,按照同样的顺序向男方家的来宾跪拜敬酒。给男方家客人敬酒时,陪同新郎的男娶客会拿着一个盘子,男方的长辈就会在新娘跪拜敬酒之后给盘子放上早已准备好的红包。
给客人敬酒结束后,新娘在喜娘和女送客的搀扶下回到新房,这时,执客也会单独给新房里送一桌饭菜,新娘、女送客和喜娘等就在新房里用餐。
宴会结束,客人离去,女送客再向新娘叮咛一番注意事项,也就随同娘家人一起回去。送走所有客人之后,新郎才能回到新房。新郎回房后,喜娘就自然走出房门,直到这时,新郎新娘才第一次单独相处。新郎才可以揭开盖住新娘脸面的神秘面纱——红盖头一睹新娘真容,新娘也才第一次看到新郎的美丑。不过,这时一切都已生米做成熟饭,再怎么看不上对方也是没有办法走回头路了。
这就是旧社会的合婚过程。现在大多都淘汰了。
2、婚礼
解放之后国家提倡新事新办,坡刘村结合过去的仪式,逐渐形成了新的婚礼议程,简述于后。
主持人宣布婚礼开始,客人们到喜棚依次就坐,看热闹的乡党们也挤到喜棚观看。大家坐定之后,主持人宣布有请新郎新娘上台,新郎新娘就并排站在台上。主持人喊“有请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这时,一般由村干部担任的证婚人就分别把男女双方的结婚证各念一遍,以此证明二人是政府批准的合法夫妻。主持人喊“有请主婚人讲话”,一般是由村党支部书记担当的主婚人就会上台演讲一番,内容无非是宣传党的婚姻与生育政策,祝福新婚夫妻和谐共处之类。然后依此是来宾讲话,女方家长代表讲话,男方家长代表讲话,一般情况下这些都是一呼而过,没人讲话的。就是有人讲,也都是祝福小夫妻百年好合,比翼双飞之类的吉祥祝福。最后的一个环节就是年轻人最喜欢的环节了,那就是“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大家哄闹一番后,主持人宣布婚礼结束,宴会开始。
以上情况是基本的礼俗。现在也仿照西方婚礼增加了夫妻双方发誓言表恩爱、交换戒指、向双方父母要改口费等等内容。使婚礼气氛更加活跃一些。
社会发展到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很多传统婚俗忌讳的事情也都出现在婚礼上,比如新郎穿着西服,新娘穿着白色婚纱举行结婚仪式,这在传统观念中认为是绝对不吉利的事情,因为只有家庭死了长辈才穿白纱服的;再比如由结过婚的嫂子做送客变成了由未婚姑娘做伴娘,因为姑娘的涉世不深而闹出种种事端,也为具有传统观念的村民所诟病。
3,、宴席
宴席菜品:结婚宴席是农村最为丰盛隆重的宴席。最常见的婚宴是“重八”席,为八个下酒的凉菜,八个吃饭的热菜。其次是“十三花”席,为八个下酒的凉菜之后依次上五道小吃,最后再上八个热菜。至于碟子里的内容,则因为家庭情况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生活不富裕,下酒菜中,咸菜丝、红萝卜丝都算一道凉菜。因为红萝卜粘个红色,有喜庆的含义,是酒席上常见的菜肴,故有“离开红萝卜不上席面”的说法。现在情况大不同了,席面上已经见不到萝卜丝了,相反的,牛羊肉、鸡鸭鱼等都很普遍了。
无论是“重八”还是“十三花”,约定俗成的是最后一道热菜必是丸子汤或四喜丸子。丸子的“丸”同“完”,所以这道菜一上就是告诉吃客们菜上完了,宴席要结束了。
宴席座位:过去讲究的是每桌坐六个客人,占三面,靠走道的一面是主家的代表陪席,所以每桌都是七人一席。厨子也就按照七个人来装碗碟。比如梅菜扣肉这道菜,上面只扣七片肉,丸子汤碗里只放七个丸子。后来变成了八个人一桌,厨子还按七个人一桌装菜,这就有了“七个丸子八个客,分不过来把眼悖”的说法。当然,现在经济繁荣,这些现象都已经不存在了,相反的,宴席上大量的剩菜剩肉已经见怪不怪了。
宴席座次:宴席的第一个桌子,俗称“媒席”或“媒人席”,是专门招待也是最后一次招待媒人的席位。开席之前,主人家会专门去请媒人上席。媒席上除了媒人之外,另外就坐的是男女双方的老谓家代表,主婚人和证婚人(过去是主婚的乡绅),再由一位男方的族中长辈(过去是族长)陪同。
这个席位与其他席位不同的不仅仅是第一桌,更重要的是这一桌的酒菜要比其他桌丰盛得多,是厨房专门做的,菜品摞得尽量的高,称为“高碟子”。所以对媒人或介绍人又有一种说法,叫做“抄高碟子”的。
媒席之后,首先安排女方家的来客,然后才是男方家的客人,顺序如前所说,按照老小谓家、姑家姨家、姐家妹家、女婿外甥的顺序安排。
4、敬酒
与过去一样,宴会中新郎新娘的敬酒一直保留着,仅仅是取消了新娘顶着盖头和跪拜这个陋习,其他的一如从前。
以上这些都是不成文但却为村民遵守的习俗,至于文革与农村社教运动,饿死人的三年困难时期等特殊阶段的特殊情况,那与民俗无关。至于现在的年轻人的想法做法,传统已经没有了多大约束力,婚礼议程和宴会中还会出现各种与传统民俗相悖的嬉闹场面,例如女方家的父母也去跟着吃宴席,双方父母的改口费,年轻人对伴娘的调戏。如果按照传统民俗,这些都是不允许的,有些甚至是伤风败俗的。
第三节.新婚后续
一闹洞房
“闹洞房”就是在新郎新娘结婚的当晚,与新郎相好的朋友和一些爱热闹的乡党在晚饭之后去新房嬉闹玩耍,坡刘村人称之为“耍房”。
闹洞房是男人们的专利,绝对没有女性参加。闹洞房的目的并不是图个热闹,其原因应追溯到旧社会。那时的封建礼教对人们束缚极大,结婚时新郎新娘还都不谙男女之事,且互不熟悉甚至互不相识,都懵懂羞涩。闹洞房其实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并加深小夫妻之间的恩爱关系。所以闹洞房又叫“耍媳妇”,有它的合理性。正因为如此,新郎的父母甚至还有意请人来闹洞房。至于现代社会闹洞房出现的种种不文明现象,那其实也是不合规矩的。
闹洞房有“三天不论大小”一说,但实际上的参加者都是与新郎岁数相仿或者小一点的看热闹的男孩,年纪稍大一些的人都是不参加的,参加的话会被大家笑话为“老不正经”。当然,也确实有些“不正经”的老头会去新房看热闹,但结果常常是他被年轻人拥到炕上,耍媳妇变成了耍“老不正经”。这种人,平时也得不到年轻人的尊重。
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闹洞房的合理性已经不复存在,纯粹的变成了年轻人的玩闹。
二.回门
婚礼结束后的第二天早上,新郎带上准备好的礼物,随同新娘到岳父家去再次拜见老丈人和丈母娘,拜见新娘家族中的长辈,这叫“回门”。
回门所带的礼物分两种。一种是在婚礼当天由男送客与男方家说定的将来要走动的亲戚,所带礼物与拜年礼相同,必须有礼馍。另一种就是送给婚后不走动的新娘族中长辈,礼物中就少了礼馍,其他的都相同。回门之后,那些被送有礼馍的人家就成了新郎家的亲戚,以后的四时八节都有往来,其他的族中长辈新郎家就不再去了。但有些新娘心底宽厚,过年的时候还会给这些不走动的长辈送点礼品,但依然是没有礼馍的。
嫂子耍女婿。回门中值得一叙的是嫂子耍女婿。这一天,是新女婿第一次正儿八本到岳父母家吃饭。这饭自然是由女孩的嫂子做的,而且肯定是饺子。这个调皮的嫂子会专门为新女婿包一碗饺子,其中的饺子馅要么是盐特别重,要么是花椒面或辣子面拌的特别重,总之是让新女婿一吃非咧嘴难受的那一种。新女婿是和老丈人第一次坐一桌吃饭,当然必须毕恭毕敬,而且相当拘谨,就算是饺子辣的满头冒汗,麻的舌头都不会转,也不敢吐出来和把饭剩下,真正的有苦说不出。这个时候,女孩的嫂子就会远远的看着偷笑。以后,新女婿的狼狈相会成为很长时间的说笑话题。但也有嫂子在端饭上桌时露出破绽,机灵的女婿发现了,就会很礼貌的把自己的这一碗饺子端给老丈人,叫“大,你先吃!”如果老丈人接了这个碗,嫂子会立刻跑来找个借口端走,比如说“忘了调辣子”咧,“你吃醋重再给你加点醋”咧的。当然端回去后就换成了正常的的饺子。嫂子失败了,这又常常会成为女婿嘲笑嫂子的话题。
三、拜村
在坡刘村,解放前,有一个重要的婚礼习俗,就是“拜村”。新郎和新娘“回门”结束后,由新郎的门中嫂子带领,手里拿着一片铺垫,挨家挨户的到村中各家拜见长辈,并告诉新娘对方的辈分,比如“这是你三叔呢,给三叔磕头”!新媳妇就叫一声“三叔”然后磕头。拜村的本意让媳妇认识村中长辈,也让大家认识并关照这个“新来的媳妇”。但村大了,长辈众多,拜村显然是个非常劳人的事情,解放后就彻底的淘汰了。
四.躲五
躲五是新婚的第五天,新媳妇在太阳出来之前离开夫家,到村里熟知的亲戚或者朋友家里去住一天,直到太阳落山之后才能回来,这叫“两头不见爷”。
躲五的习俗出现的非常早。五音同“午”,午是传说中的凶神,躲五的含义就是躲避凶神,和端午节挂艾符、喝雄黄酒,带香包的原因相同。
据说,在坡刘村,解放前还有一个不成文的风俗:新媳妇出去“躲五”一整天,傍晚回来的时候,家里的小叔子和小姑子们在大门口用木板架起一道小拱桥,让新嫂子从桥上过来,然后进门;院子里也由小叔子和小姑子撒满了筷子,让新嫂子捡;家里的晚饭没人做,案上放着一块夹着麻纸的面坨,让新媳妇切面,为大家做饭吃。其实这都是戏耍新嫂子,也在检验新媳妇是否勤劳和贤惠。
五.住十
新婚后到第十天,由结婚时送新娘子的女送客去男方家接回新娘,住一夜后的第二天再由女送客送回婆家,这就是“住十”。住十送回之后,女孩回娘家就再也没有忌讳,以后来往随便,住多久也都根据需要决定。
一般来说,住十以后,结婚的各项议程才算最后完成。
六。倒插门
村里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有女无儿的人家会给一个女儿招赘女婿,以后夫妻俩生下的第一个孩子必须和女家同姓,给女方家顶门立户,继承女方家的财产。第二个以后的孩子就跟女婿姓,继承夫妻俩的共同财产。这就是“倒插门”,男子被称为“上门女婿”。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有儿子,哪怕是只有一个儿子而有多个女孩,都是不能招赘女婿的。
招赘女婿的结婚仪式与正常结婚仪式相同,只是男方直接到女方家结婚,没有了娶亲、回门等环节。结婚的一切费用一般都由女方掏,男方是不管这些事情的。
过去,一般来说,愿意入赘做上门女婿的男子是家庭贫困,娶不起媳妇,也没有人愿意嫁给的穷人,凡有三分奈何的人都不会当上门女婿的。所以上门女婿在家里没有地位,也为人们所看不起。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比较少见了。
作者简介:
刘彦强,网名憨子,陕西咸阳人,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曾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坡刘村志》等书,并主编或参编多种教辅读物,有杂谈散文以及诗词散见于多种刊物。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how_2954259.html&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