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恋那片土地》
作者:张雅琴(秋水)
离开那个小山村已有数载,那里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还有勤劳质朴平易可亲的乡邻令我怀念。
每当早春时节,乡亲们伴着布谷鸟的唱声,开始忙着耕作。

天刚刚放亮,生产队门前那棵老榆树上,吊着的铧铁就嗡声嗡气地响起。那响声如催春的号角,荡漾在小村上空,催醒了还在梦中的人们。大家隔空几乎同时睁开了朦胧的眼睛,一骨碌爬起来。把葫芦瓢伸进水缸,舀些凉水倒进陶泥脸盆里,三把两把洗过脸。女人们引火做饭,男人们系紧腰带,扎好裤腿,又把几片老叶子烟柔搓碎,装进烟荷包。玉米饼子土豆汤,大葱蘸大酱,匆匆吃过早饭。长鞭子一甩,啪啪啪,半空中留下几声清脆的回音,吆喝着赶上牛犁下地了。

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大地开始了苏醒,黑土地上散发着浓浓的香气。一条条长长的田垄播种了五谷,也播下了一年的希望。金秋时节,五谷成熟,山坡 一下子变得富丽堂皇,雍容气派。玉米田丰韵姿美,麦子穗长茫亮,以无比甜密的心情等待农民收割。人们挥着手里的镰刀,刀光闪闪,牛车马车载着高高的庄稼行进在弯弯的山路上,丰收的喜悦尽展眉梢。

小山村傍山而落,村子上空时常有雄鹰盘旋,有云雀高歌,一对对燕子来来往往筑巢垒窝。空气中散发柴烟和青草的气味,还夹杂着蒿草的清香。一家家青一色的石头院套,房舍与房舍之间点缀着菜园和果树。菜园里蔬果鲜嫩嫩,绿盈盈,周围长满了喇叭花。房前屋后,杨柳婆娑,村前 一条小溪流向远方。一群群鸭鹅嬉戏于水,溪畔的草地上,几匹马儿打着响鼻,一头母猪与它的娃娃们吃饱了偎在柴草垛旁边酣睡。几只大狗小狗在村边溜溜达达,为村子站岗放哨。夕阳斜照,炊烟袅袅,鸟鹊归巢,田里劳作的人们收工了,唱着地方小调走在回家的路上。

村子里的人待人十分热情,那一年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乡亲们听说后,带上亲手栽种的瓜果前来看望我。亲切地呼唤着我儿时的乳名,拉着我的手问寒问暖,与我畅叙别情。又将我拽到他们家中,品尝久违的酸汤条,油炸糕,柞叶饼。赶上谁家杀猪宰羊,还会有大碗肉、猪血肠,鲜羊汤招待你 。

小山村近些年来富裕了,旧观念也随着改变了许多。老牛车,大马车不见了,全换上了农机具,大轿车开到了农田边。家家都有手扶拖拉机,村子里的打米机一天到晚隆隆作响 。村民们一日三餐吃的是精米细面,茅草房变成了砖瓦房。电灯光透过大玻璃窗映出好远,村子中央那只高音喇叭早已不知去向。村村通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家家有了广播,看上了电视,农民视野开阔了,人们从广播中了解到外面的世界。

原来坎坷不平的毛毛道,修成了一条条平展展的水泥路,那条路翻山越岭都爬到云端里去了。农民劳作不必那么挨累了,机械化代替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如今种地不但不上税,种子化肥还按田亩发给补贴。养牛养羊,国家都发给贷款,农闲时,农民开着自家的汽车,或者坐上飞机去旅游。

门前的土井闲置起来了,不用人力挑水了,家家都安上了水泵。村村都迈进了小康,一家也没有被落下,生活上都上了一个档次。农民满足地说:如今我们的生活比蜜甜啊!我们赶上好时候了。
世界在变,村子也在变。可不知怎的,那石碾、石磨、辘轳把的古色古香还时时在我脑海中萦徊,刻在了记忆深处。

乡情可谓一首诗,一个旋律,一幅壮美的画。是我永远亲不够的黑土地,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会有醉人的芳香陪伴着我,而我的根将永远扎在那一片土地上。

作者简介:
张雅琴,笔名:秋水微澜,退休教师,1946年生于辽宁昌图,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出版文集《岁月留痕》,《文韵 秋水》,等十部。现为中国散文家、中国现代作家、内蒙古作家、呼伦贝尔作家等协会会员。
另学诗吟曲,师从师悟老师。已出版诗集6部,中华诗词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