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人的农民情怀
文/王书民
做为七零后的一代人,在童年的记忆里,我们看到的是低矮的土坯房,落后的农耕情景,家家户户住着矮小的三间土坯房,春夏秋冬四季不停地忙碌着,冬季老农爬犁深耕,早春施用农家肥,夏收之时用耕牛套着搂粗碾场打麦,秋收用笼担担着包谷收获。农活基本上是肩扛背驮,大人们整天挥汗如雨,孩子们无知的欢快着,戏喜着,虽然食不果腹,但都简单,快乐着。。。。
八十年代初,国家开始改革开放,土地开始承包到户了,因此,那时,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彻底被调动起来,虽然也是初放的农耕时代,这时候,人们开始施用化肥,开始利用良种,真的是轰轰烈烈的农耕文明的活化图,早春时节,人们就开始给自家的地里送农家肥,春雨过后,又开始向麦田里施尿素,碳肥,一片片的麦苗长势喜人,接着就锄草中耕,到五月端午前后,杏子黄了,金黄的麦浪一浪高过一浪,布谷鸟不停地叫着,这时,开始开镰了,麦垛如山,加上脱粒机的轰鸣声,农民的脸上的汗水和麦尘,将一个个弄得像个小花猫,他们累着,笑着。。。。。,然后饱满地麦粒像他们可爱的孩子,装进麦柜里,装入麦仓中。三夏之后,每个人的肩上都兑层皮。这就彻彻底底地解决了温饱问题。

八十年代初,我们大家大约都是上小学,小学基本上是五年制,夏天上学都是穿着布鞋或黄胶鞋,到了下雨天,踩着两脚泥,无论咋样摔,就是摔不净,冬天上课就跺脚,或者用包各蕊子,或者用干柴烤火,这样已经很奢侈了,总觉得那时冬天很冷,要么一起挤油油,个个鼻掉两桶,棉衣的袖子和前襟总是黑油油的。。。。
初中时期,上学很远,每周六就背着冷馍,碱莱,酸菜去学校,早晚两顿糊汤,不到周三菜馍都没有了,就将就往糊汤里放点盐或辣子将就吃,夏天馍出的红毛绿毛,剥皮吃,冬天馍冻得像冷疙瘩,泡在糊汤中吃,那时候,看到教师灶上的糢糊面,看起来,是那么地香,因此,农家出身的都希望,能走出农门,能经常吃上可口的饭菜。

我们有幸考入中专,有走进农门,踏入农校,学了农业,畜牧专业专业,有饭吃了,有服务农业,当时都很自卑,生怕人瞧不起,生怕找不到媳妇。过去人总结农业人“远看像要饭的,近看是农技站的”,这的确是对农业人的一种偏见。
参加工作后,随着亲身的经历和现实的熏陶,我逐渐发现,人只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行行出状元,虽然我们身处基层,地位卑微,当疫情来临时,或者畜禽出现疾病时,群众的那种急切和无助时,我们的出现,他们会欣喜若狂,当药到病除时,当畜禽健康,牛肥羊壮,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我们也很欣喜,毛老说:“农村天地,大有可为”。这不是危言耸听,这不是笑料。

做为从业畜牧业几十年的老兵,尝到了畜牧人的辛酸,同时,也看到畜牧业未来的欣喜,我自豪地说,我为畜牧献终身,我无怨无悔!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书民,生于1972年12月,长期奋斗于农业科技一线,用笨拙的笔,倾听农家的心声,用心交友,以求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