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爆竹惹了谁?
文/甄春延
去年12月31日晚上,听到和看到小区内外不断响起鞭炮声,天空不时绽放出炫丽的礼花。说实在的,尽管警方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我是不会去制止,我还持欣赏的态度。
我是一个退休的老头,我曾经从事过20多年的立法工作,坚持原则,遵守法律是我的行为准则。但是在“禁放烟花爆竹”这个问题上,我一直持反对态度,我主张“限放”。从当年北京市立法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开始,我就写文章,反对“禁放”,主张“限放”。何为法律?法律是由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并由司法机关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如宪法、刑法、民法等。
而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上,30年来,老百姓持反对意见居多,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立法机关和执法机关反思一下,关于“禁放”的规定是否存在问题?
春节是中国的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放鞭炮,吃年夜饭,看春晚,拜年……,都是春节不可或缺的部分。谈到烟花爆竹,老百姓都喜上眉梢,认为放鞭炮是春节的一种“仪式感”。
我们常说年味一年比一年淡,人们过年仿佛就跟走形式一样,没劲。年味“淡”在哪里?我觉得“淡”就淡在我们把传统的东西丢掉了。这几天,朋友圈里很多国外的朋友们在新年晒起来烟花秀,央视也报道海湾国家、西方国家和国内长沙、浏阳、海峡两岸燃放烟花,浓浓的新年味,炫丽的焰火那叫一个羡慕啊!
现在过分的是,一些地方政府甚至规定全域都不准燃放烟花爆竹,这就有些让人难以理解。 许多城市的警察跟着屁股抓人,罚款。上海市每年都要出动十几万警察和社区工作人员死看死守禁放烟花爆竹。这样做有无必要?禁放的成本是不是太高了?
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因为各种教条剥夺了老百姓燃放烟花爆竹的权利。记得小时候,除夕夜和家人一起围坐起来守岁,小孩子穿上新衣服,到十二点准时放鞭炮,寓意赶走一年不好的运气,欢天喜地迎接新的一年,好不欢乐。
如今到了三十儿晚上,全城一片寂静,让人完全感受不到过年的气氛。更有甚者,有些地区开始实行不让老百姓贴春联,原因是因为贴春联影响了市容市貌。原本热热闹闹的节日,就成了纯粹的看春晚,但是这春晚,也似乎也缺少了以前的味道,很多人甚至开始不再期待春晚。
由于限制过多,闹得过年不再是人们一年中最期待的事情,怕出事故,不让燃放烟花爆竹,怕失火,不让放飞孔明灯。前些年,长春市还有冰灯游园会,因为有一年北京游园会发生踩踏事故,结果长春市十几年没有冰灯游园会。
我不知道我们的地方政府官员是怎么想的?是怕丢官帽子还是怕什么?我想这不就是人民日报评论说的那样:“懒政”、“庸政”、“霸政”吗?燃放烟花爆竹在我们古代就有美好的寓意,可是现在却连爆竹声听不到了。
古诗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情形恐怕过些年我们,我们的下一代想听想看都做不到了,传统文化就这样一点一滴的在我们这个所谓开放、开明的时代开始丢失了。《人民日报》已经提出了意见,认为单纯禁止老百姓放鞭炮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实际上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并建议各地,不要轻易地禁止老百姓放鞭炮。
其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无非是出于以下几点的考虑。环境污染的问题、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很多人放完烟花爆竹以后都不会自行处理,满地的纸屑碎片,给环卫工人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但是这些理由真的能够成为取消燃放烟花的理由吗?其实这就是个管理的问题,生产鞭炮设定国家标准,不能像现在的鞭炮像炸弹一样。烟花可以用环保材料,以现在的技术条件完全可以做到。
记得小时候,小鞭用手掐住根部在手里都可以放,“二踢脚”也可以拿在手里放,现在谁敢?说是污染,现在工业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比每年几天的燃放烟花爆竹的污染还严重,工业生产停了吗?汽车停驶了吗?从另一个角度说,每年就几天的时间,为什么老百姓就不可以燃放烟花爆竹?北京的奥运会、杭州的G20峰会,国家的重大活动都可以燃放烟花爆竹,为什么老百姓不可以燃放烟花爆竹?又譬如小孩玩的摔炮、手中拿的呲花有多大危险?这都不可以?是不是有些矫枉过正?
全国人大代表曾经提出《关于促进中国烟花爆竹燃放习俗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尽快启动《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的修订。其实,国家的行政法规说的很清楚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限制或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时间、地点和种类”,从来没有明确规定“全面禁放”,因此,地方政府关于“全面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实际上是值得商榷的。“限放”是最合理的安排。
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之一,古今中外对于烟花爆竹都有美好的寓意,如果一味地禁止人们燃放,带来的后果就是人们不再期待春节这样的节日,年味人情味变得越来越淡泊,因此,我们应该合理,理性的看待燃放烟花爆竹。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换来文明城市的称号,未免过于牵强,我们传统的文化不应该被取缔,而是应当在保留中发展。
作者:甄春延
写于2022年1月3日
作者简介:甄春延 (笔名春城旧友)、男、现年64岁、“春城资讯”义务编辑、吉林省直机关退休干部、一生始终酷爱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