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铁威
小时候在老家大埔小乡村里度过一段时光,放学、假日尤喜欢到田边水沟里捉鱼。那时也特别大胆,要是看见浑浊的泥沟里有个稍大一点的洞口或石缝,就毫不犹豫撸起袖子,伸手去摸鱼。洞里一般是螃蟹、黄鳝,偶有营养价值更高、更值钱的土塘鲺(胡子鲶、滑哥)。摸到螃蟹时会被它的钳子夹得呱呱叫,摸到塘鲺就好像中奖一般心里一阵狂喜。有一次,伸手一摸,感觉手感特别的粗糙,掏出来一看,吓一大跳,原来是水蛇!赶紧甩出老远老远的……
时光飞逝,转眼间,褪去少年的青涩,我不知不觉已在大都市广州城里安家几十年了,但童年乡村水沟摸鱼的快乐至今仍记忆犹新。或许是乡土情怀使然,或许是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2020年12月疫情期间,特意在画室阳台里种上番薯、油菜,还在一个大水缸养起了泥鳅、土塘鲺、小鱼。为的是即使静居画室也能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童年的快乐和大自然的乡土气息,平抚一下因“新冠”、因“闭关”而有所焦虑、孤寂的身心。
塘鲺喜欢藏在幽暗的洞里,在网上买了数尾土塘鲺鱼苗后,为了营造一个更自然的环境,水缸里先是放了一些淤泥,再在上面用竹筒、砖块、石头搭起一个天然的鱼窝。白天塘鲺喜欢钻进竹筒里,竹筒前头露出长长的胡子与骨溜溜的小眼睛,竹筒后面则是长长的尾巴,藏而暴露,看上去煞是可爱。冬去春来,水缸里的塘鲺胡子越来越长,身材也越来越健硕,长得生龙活虎的。每天画余看看它,仿佛回到童年的快乐时光,为孤寂的日常创作平添了许多乐趣。两年时光,塘鲺由拇指般大小,长成三、四斤重,身长近50厘米的大个子了。原来只是养来看看觉得好玩而已,没想到竟然养成“庞然大物”了。
临近2023年元旦,画室要搬离,新画室阳台有点小,不适合放个大鱼缸养塘鲺了。如何安置这条大鱼好呢?问楼顶有个大鱼池的邻居要不要接着养?邻居说不养,给他也是拿来吃掉的。养了两年的鱼儿,有点灵性了,虽说营养丰富,但要拿来吃,着实于心不忍。想到珠江放生,但11月中旬时,连小区也处于疫情防控的强化静默时期,小区也封闭了。12月初,疫情防控措施突然放开。12月11日与思东、运成兄等画友小聚,我说起此“忧心”事,他俩一致提出在珠江边疍艺廊为塘鲺安个新家。擅于策划的思东兄还立刻提议在塘鲺喜迁新居之日,新年即将到来之际,组织一场“年年有余”画家画鱼的专题雅集迎新活动,为另一种形式的“放生”赋予一定的文化意义。——妙哉妙哉!困扰数周的塘鲺安置问题,终于伴随一场颇有意义的艺术活动而有望得到很好的的解决。
为此,我还把鱼缸换上干净的水,甚至是挪个位置让塘鲺能沐浴冬日的暖阳,让它在海阔轩温暖舒服地再住上两周时光。或许是为了留个念想,以前从未画过鲶鱼这一题材的我,趁着拍照,仔细观察了好几天,并较为用心地研究古今名家画鲶鱼的笔法和图式,还试着画了一批水墨小品。
但事与愿违,12月下旬,放开后的“新冠”疫情如海啸般来袭,小区邻居及附近的不少朋友都接二连三“阳”了。原定12月17日举办的移窝画鱼活动也只好一再推迟。元旦前夕,或许是天气寒冷,或许是“滑哥”不想离开海阔轩,一天清早,我回画室一看,以往很是生猛的它,往生了……
但“滑哥”似乎又没有离开海阔轩,它留在我画里,留在我的文字里,留在我的记忆中……或许这也是一种圆满吧。2023年1月2日于羊城珠江南岸海阔轩
作者简介
张铁威,出生于广东增城,籍贯广东大埔。中央美术学院重彩画高研班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彩画研究会会员、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华南师范大学艺术产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花鸟画艺委会副主任、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编有《画风——当代广东中青年画家解读》《叶绿野花鸟画技法》等艺术书籍十余卷,出版有个人画集10册、文集一本。
【免责声明】
1、本平台基于弘扬国学、传播正能量之目的,发布链接,但并不意味着支持赞同所有诗、文的观点和态度,亦不能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和文学的艺术性,本人作为业余爱好者,不能保正其文体文本均合格,是否原创,均无法核实,坚持奉行文责自负之原则.
2、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下载、或以其他形式复制、使用本平台链接图片等,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本平台对于涉及政治、文化、权益等一切责任概不承担,均由相关作者或单位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