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风采】
吴仰生,笔名仰生,昵称:俯仰生涯。安徽省作协会员,曾为下乡知青、工人、中学和大学教师。爱好文学,笔耕不辍,已有35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发表与出版。其中,中篇小说《亡魂》和长篇小说《爱的家教》颇受好评;曾获“小天使"铜像儿童文学奖、"阿英”文学奖等十多种奖项。
【长篇国学之文学札记】
文山艺海撷拾
(系列三十三)
话说《齐民要术》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贾思勰(xié),北魏益都(今属山东寿光)人,生平不详。《齐民要术》大概产生于北朝北魏,即南朝宋至梁时期,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
作者曾任高阳郡(治高阳,今属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约在北魏永熙二年至东魏武定二年间(533~544),贾思勰著成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
贾思勰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就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他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却拥有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成年以后,他开始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并因此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又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对农业生产有了亲身体验,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
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间,他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
书名为《齐民要术》,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齐民要术》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
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 《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其取材布局,为后世的农学著作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据。该书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善的农学名著,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对后世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 该著作由耕田、谷物、蔬菜、果树、树木、畜产、酿造、调味、调理、外国物产等各章构成,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
为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彰显贾思勰对人类所作的巨大贡献,临淄区在淄博市齐城农业高新开发区万亩农业示范园内建馆以志纪念。
说起《齐民要术》这本书相信很多的读者都非常的熟悉,甚至背诵过这本书的名字和作者,因为他是出现在历史教材上的。对于我国农学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肯定还有人被背诵过《齐民要术》的意义以及作用,《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的农书,同时它也是世界上关于农学方面最早的一本作品,所以地位非常的不一般,作者贾思勰也被称为农圣,是非常优秀的农学家。
作品目录
卷一:耕田、收种、种谷各1篇。
卷二:谷类、豆、麦、麻、稻、瓜、瓠、芋等13篇。
卷三:种葵(蔬菜)、蔓菁等12篇。
卷四:园篱、栽树(园艺)各1篇,枣、桃、李等果树栽培12篇;
卷五:栽桑养蚕1篇,榆、白杨、竹以及染料作物10篇、伐木1篇。
卷六:畜、禽及养鱼6篇。
卷七:货殖、涂瓮各1篇(酿造)、酿酒4篇。
卷八、九:酿造酱、醋,乳酪、储存22篇,煮胶、制墨各1篇。
卷十:非中国(指北魏以外)物产者1篇,记热带、亚热带植物100余种,野生可食植物60余种。
对农学产生深远影响
农业在我国的地位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的过去农业可以说是立身之本。而作为《齐名要术》的贾思勰他的这本书从出版之后就受到了政府的重视,而且也被传到了海外作为研究。对于后世的农学影响非常的大,到现在英国、日本等还藏有关于《齐民要术》的残本,《齐名要术》是对农业技术精华的总结。关于农学有很多的新经验和新成就。总结的方向和范围很广泛,为后来的农书开辟了可以遵循的途径。
该书自出版后,受历朝重视,传遍海外后亦被常成为研究古物种变化的经典,达尔文研究进化论时,曾参考一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有说此书正是《齐民要术》。
突出贡献
作为一个优秀的农学家,贾思勰在历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首先他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后世很多养殖、种植技术都是对他的书籍进行了参考。另外他还把养殖技术向前推进,同时在齐民要术这本书中涉及到很多知识,对于农产品的加工、酿造、储藏也有记载,还帮助农业技术观察对农业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最重要的是他有农学思想,能够顺应自然,又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
贾思勰本人也是非常的厉害,他做过太守,可以说是官僚阶层。同时他对于农学的研究是自己去总结,去体验,然后再记录下来的。
《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在我国古代农学史上占有怎样的重要地位?以下内容将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首先给大家讲述《齐民要术》在我国古代农业史上占据的重要地位。《齐民要术》是南北朝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写。他一生研究了大量古代农业文献和农谚,访问老农,考察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书中介绍了农作物精耕细作、果木栽培、家禽、饲养以及农产品的加工方法等,内容十分丰富。他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改革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在畜牧方面,总结了北方游牧民族多年的生产经验,为后世保存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齐民要术》一书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之一,至今还受到人们的重视。
最后给大家讲述《农政全书》在我国古代农学史上占据的重要地位。《农政全书》是 明末科学家徐光启所写。全书共六十卷,约六十万字,计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及荒政十二部分,举列了农业和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技术知识等等。论述了有关农学理论;叙述了各科农作物的种植方法;介绍了制造各种农具和修建水利工程的方法;记录了棉花种植方法和棉布的纺织方法。
《农政全书》不仅总结了我国十七世纪以前的农业生产知识,而且还融合了部分西方的农业知识。全书有说明、注解,图画,内容十分丰富。
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在我国农业学方面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两部书影响了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而且帮助农学获得了更好的传承,也解决了很多的农业问题,让农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也帮助农民们获得了更高的收成,所以说这两部农学著作在历史中的地位上的重要,而且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农业学术翘楚。
尤其是《齐民要术》,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无限的聪明才智,为保留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宝贵经验,推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称得上是一部不朽的、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农学巨著。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作为一部中国古典的农学名著,已传向世界各国,西方和东方的学者,对于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贡献,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研究的人也越来越多,日本学者还把对《齐民要术》的研究称之为“贾学”。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现在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了。
《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
贾思勰精心钻研总结了历史上和当时的农业生产经验,耗费11年心血,写成一部11万多字的农业科学巨著——《齐民要术》,被历代农学家尊为经典。
贾思勰是山东益都人,青少年时勤奋好学,是个“读书破万卷”,颇有抱负的人。最喜读的是农业著作,尤其对西汉时的《汜胜之书》,更是爱不释手。
贾思勰曾任高阳太守。他鄙视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因此在他出任期间,总是千方百计地努力发展高阳地区的农业生产,耐心地教导百姓重农、务农和爱农。并决心用毕生的精力,做一些对祖国农业和子孙万代有益的大事。
贾思勰顺应当时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为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大约在公元533年,开始撰写农书。在撰写农书之前,为自己规定一条原则:“采捃经传,搜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他在广泛搜集文献资料的同时,开始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每到一处,他都要详细问,详细记,有时还亲自参加耕种,拜老农为师。
贾思勰进行广泛调查,去菜圃学习栽培技术,记录蔬菜品种;到果园学习嫁接和繁育技术。走遍一些桑园、蚕室、酱园、磨房……甚至向妇女儿童收集与农业有关的歌谣谚语,学习烹饪及农副产品加工的知识和方法。
贾思勰为了研究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掌握各地情况和生产技术,不仅长期在山东深入调查,还到豫北、冀中、冀南、晋东、晋南等地考察。
《齐民要术》共分10卷,92篇,其中正文7万多字,注文4万字。“齐民”即平民,“要术”就是百姓民众谋生的主要技术。这本书内容丰富,涉及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农艺、蔬菜、果树、林学、畜牧、养鱼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专业,其中农业部分约占全书的1/3。
本书的农艺部分,记述了从整地播种到收获贮藏的一整套技术。特别是整地作业,继承《汜胜之书》的耕作原则,总结了耕、耙、耪的技术体系。
我国北方气候干燥,春季少雨多风,且多伏旱,农业生产历来受干旱的威胁,防旱保墒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任务。《齐民要术》对此有精辟的论述。
本书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了许多巧妙的轮作安排。关于绿肥的使用,为培养和恢复土壤肥力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在栽培植物的品种特别是禾谷类作物和果树方面,贾思勰曾下过很大功夫,收集到许多宝贵的材料。在良种繁育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提出了选种的原则、标准和方法等,把我国古代选种、育种科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贾思勰对作物栽培管理技术也有许多创造,对播种前的“浸种”、“拌种”技术和播种期、播种量的掌握都有记载和创造。
本书记载的果树繁殖技术包括播种、扦插、分株等繁殖法。果树嫁接法,已有不同种间的嫁接。这说明我国很早就掌握了果树的无性杂交技术。
本书有相当篇幅记载林木经营的内容,所记的树木都有一定的用材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且多为速生树种,甚至对其移栽法和应注意的事项,都叮咛备至,这些经验被后来的农书或种树书所引用。
它还介绍了我国古代在农副产品加工综合利用方面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术。
在《齐民要术》中,贾思勰用6篇文章分别叙述养牛马驴骡、养羊、养猪、养鸡、养鹅鸭、养鱼,详细记述了家畜饲养的经验,特别是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对家畜的品种鉴别、饲养管理、繁殖仔畜到家畜疾病防治,均有记录。
《齐民要术》对家畜的鉴别,书中从眼睛、嘴部、眼骨、耳朵、鼻子、脊背、腹部、前腿、膝盖、骨形等方面制定了标准。对于家畜的饲养,书中提到了家畜的居住环境、备粮越冬、幼仔饲养、群养与分养、防止野兽侵害等内容。
《齐民要术》指出,养羊必须贮存干草,经常检查有病无病,用隔离和淘汰病弱畜只的办法,改进畜群素质,并提出一些简便可行的治疗方法。
对于繁殖仔畜,书中介绍了选取良种、家畜的雌雄比例、繁育数量、动物杂交、无性繁殖等内容,对于优化物种、提高生产力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我国的生物学发展和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家畜疾病防治方面,《齐民要术》还搜集记载了48例兽医处方,涉及外科、内科、传染病、寄生虫病等方面,提出了对病畜要及早发现、预防隔离、注意卫生、积极治疗等主张。
《齐民要术》中有的兽医处方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例如书中介绍的直肠掏结术和疥癣病的治疗方法,在后来被广泛运用于兽医领域。这些都是我国古代畜牧科学的宝贵遗产。
《齐民要术》写成后,风行于黄河流域,后来又传播到江淮地区,不仅北方旱农视为规范,水乡泽农也广泛采用书中的原理和一些技术措施。近代以来,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都在研究《齐民要术》,称它为“贾学”。
《齐民要术》总结和传播了传统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动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齐民要术》现在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它对我国和世界农业技术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贾思勰作出了无愧于那个时代和无愧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烹饪之法,由周代“八珍”开始,已见诸文字,但大多只限于口传身受。虽然也会有一些成文的“食谱”,也多限于家传。到南北朝时,这种情形开始有了改变。
南北朝时,许多官吏潜心钻研烹调术,有些人因有高超的厨艺而受到宠幸,甚至加官进爵,荣耀一时。北魏时曾任高阳(今山东桓台东)太守的贾思勰,是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也是一位少有的精于烹调术的人。由他整理的第一套流传至今的饮馔谱,被收入自撰的伟大著作《齐民要术》中。这本书的写作无疑参考了当时的一些饮食著作。是一部十分珍贵的文献。
贾氏的高明之处,是他把烹调术与农、林、牧、渔等有关国计民生的生产技术并列在一起,作为齐民之大术。如若不是这样,这一部分饮馔方面的内容恐怕也很难流传下来。贾思勰有功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隋唐以前,独此一书,独此一人。
《齐民要术》著述了造麯酿酒术、作酱法、醋法、豉法、齑法,还有脯腊法、羹臛法、炙法、饼法、飧饭等烹饪技术,饮食所需技艺,十分完备。
造麯酿酒,有严格的操作规范,尤其对洁净度要求很高。成功不会是轻而易举得来的,人们常常还得以虔诚的心祈请神灵佑助,这就使得整个酿造过程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如造一种“神麯”,必须使青衣童子在日出前汲水备用,抟麯饼也必须全是童子小儿。抟好的麯饼一个挨一个摆在屋中,还要留出横竖的通道,造麯的小儿就站在通道上,其中五人要假扮麯王;接着主人用酒脯汤饼祭麯王,口中还得连续三遍读“祝麯文”,无非是反复说些请神灵保佑造麯成功之类的话。准备酿酒蒸好的酒饭,人畜均不得食用,甚至不得令鸡狗看见,极求清洁。
酱、醋、豉、齑,都是秦汉以来重要的调味品,《齐民要术》详尽地记述了秦汉以来重要的调味品及制作方法。酱类包括豆酱、肉酱、鱼酱、麦酱、榆子酱、虾酱、鱼肠酱、芥子酱等;醋则有大醋、秫米神醋、大麦醋、烧饼醋、糟糠醋、水苦酒、乌梅苦酒、蜜苦酒等(苦酒为醋的别名)。
以酿大麦醋为例,规定必须七月七日作,七日如不得闲,则得收起这日的水,等到十五日时作,除此二日,醋难作成。作醋时,特别要注意不能让人的头发掉进瓮中,否则便会坏醋。不过只要把头发取出来,醋还会变好的。
鱼蚱脯腊,是用不同方法腌制的鱼肉。《齐民要术》记有荷叶裹蚱、长沙蒲鲊、夏月鱼鲊、干鱼鲊、猪肉鲊、五味脯、度夏白脯、浥鱼等制法。以荷叶裹蚱为例,其制法是:鱼块洗净后撒上盐,拌好米粉,用荷叶厚厚包裹,二三日便熟,清香味美,独具风味。蚱鱼即咸鱼,食时洗去盐,可蒸可煮,可酱可煎,比起鲜鱼,更有一番风味。
《齐民要术》自“羹臛法”一节开始,所述都是比较具体的烹饪方法。羹肤类中有芋子酸臛、鸭臛、鳖臛、猪蹄酸羹、羊蹄臛、兔臛、酸羹、胡麻羹、瓠叶羹、鸡羹、羌煮、鲈鱼莼羹、醋菹鹅鸭羹、菰菌鱼羹、鳢鱼臛等。举鳖臛法为例:先把鳖放进沸水内煮一下,剥去甲壳和内脏,用羊肉一斤、葱三升、豉五合、粳米半合、姜五两、木兰一寸、酒二升煮鳖,然后以盐、醋调味。贾思勰在这一节还记有一条治肉羹过咸的奇法:取车辙中干土沫,用绵筛过,用双层布帛作袋装好土沫,系紧袋口,沉入锅底,一会儿汤味就淡了。此法估计是行之有效的,不知有人试用过没有?
蒸菜是中国菜中的一大类,早在商周时就有了很高的蒸技。《齐民要术》所记的蒸菜包括蒸熊、蒸羊、蒸豚、蒸鹅、蒸鸡、蒸猪头、裹蒸生鱼、毛蒸鱼菜、蒸藕等,方法一般都是调好味后,直接放入甑中蒸熟。
其他火熟的菜肴还有五侯鲭(杂碎羹)、腤鸡、腤白肉、腤鱼、蜜纯煎鱼(糖醋鱼)、鸭煎(爆炒鸡丁)等等。蜜纯煎鱼的做法是:取用鲫鱼净置,但不去鳞片;醋、蜜各半,再加盐渍鱼,约摸过一顿饭时间便把鱼漉出,用油煎成红色即可食用。
还有一种以醋浆为主要佐料的烹法,称为“菹绿”,就是酸肉。这酸肉有的用醋汁煮成,有的用醋汁浇成;有的则直接蘸醋食用。例如“白菹”法,先用白水煮鹅、鸭、鸡,剔去骨头,斫成块后放入杯中,浇以盐醋肉汁即成。
炙烤本是一种最古老的食肉方法,发展到贾思勰的时代已相当完备。贾思勰记下的炙品有烤乳猪、棒炙、腩炙、牛肱炙、灌肠炙、跳丸炙、捣炙、衔炙、饼炙、范炙、炙蚶、炙车螯、炙鱼等等。烤乳猪在南北朝时已是一道很有名的大菜,烤时一面急转,一面以清酒和猪油涂抹,烤成的猪肉色如真金琥珀,入口即消,如冰雪一般。棒炙是烤牛腿,先烤其一面,烤熟即割,割下接着再烤。不可四面轮烤,否则不好吃。腩炙是烤肉块,羊、牛、獐、鹿均可用,肉要放入调料中渍一会儿再烤,得一气烤熟。灌肠炙是将调好味的羊肉灌到羊盘肠中烤熟,切而食之,十分香美。跳丸炙是猪羊肉合做的肉圆,放在肉汤中煮成。捣炙和衔炙均如烤肉串,用鸡蛋或白鱼肉拌子鹅肉沫,抟在竹签上烤熟。饼炙是取鱼肉或猪肉斫碎,调入味后作成饼状,用微火慢煎,色红便熟。范炙是指烤鹅、烤鸭,整只鹅鸭在烤之前要把骨头椎碎,涂上调料再烤,烤熟后去骨装盘上席。
肉食中的糟肉法和苞肉法,也很值得一提。糟肉四季可作,用水和酒糟成粥状,放上盐,将烤好的棒炙肉放在糟中,存放在阴凉处,夏天可十日不坏,是下酒佐饭的佳品。苞肉必须冬季杀猪,经一宿肉半干后,割成棒炙形状,用茅草包裹起来,再用泥厚厚封实,挂在阴凉处,可以存放到来年七八月不坏,依然如新宰的鲜肉。这种密闭保鲜的方法,在现代来看也是十分科学的。
主食包括饼和饭,还有点心等。因为当时已很流行发面饼,所以贾思勰先谈了作饼酵的方法,然后举出了白饼、烧饼、髓饼、膏环、鸡鸭蛋饼、细环饼、截饼、餢飳、水引馎饦、碁子面、粉饼、豚皮饼等的制作方法。髓饼是用骨髓与蜜和面烤成。膏环则是油炸的馓子,又名炬敉。细环饼和截饼也是用蜜调水和面,亦以油煎成。环饼又名寒具,截饼大约略为短小。餢飳为圆形油饼,也要求以蜜水和面。馎饦是用手指在水盆中接出的面条,用急火煮熟。薯子面状如棋子,先过甑蒸熟,可以存放些时日,需要时再用水煮一下,浇上肉汁食用。粉饼似米线,将面浆通过有孔的牛角勺挤捺成线,然后煮熟浇汁即可食用。豚皮饼有些像现在陕西一带的面皮,调面浆涂钵中,将钵放开水内一烫即成。
饭食则有粟飧、寒食浆、菰米饭、胡饭等,还有粳米糗糒和枣精等干粮的制法。
贾思勰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没有忘记平民的饮食。他在书中还单立“素食”一节,述及不少大众菜肴,这在烹饪史上是十分难得的资料。这一点常常不为一些美食家们所重视,所以在历史推进到11世纪以后的宋代,中国才开始有素食专著问世。
《 齐民要术》所记的素菜有葱韭羹、瓠羹、油豉、膏煎紫菜、薤白蒸、稣托饭、蜜姜、缹瓜瓠、缹汉瓜、缹菌、缹茄子等。如缹茄子的方法是:要选无籽的嫩茄,用竹刀或骨刀切破成四块,用铁刀切易发黑。切好的茄子放开水中一焯,熬热油后,将葱白、酱油、茄子一起下锅缹熟,最后撒些花椒、姜末即成。
平 民素食中分量更重的是咸菜之类。《齐民要术》提到的成菜和酸菜有:葵、菘、芜、菁、蜀芥、咸菹、淡菹、汤菹、卒菹、酢菹、菹消、蒲菹、瓜菹、苦笋紫菜菹、竹菜菹、胡芹小蒜菹、菘根萝卜菹、紫菜菹,还有蜜姜、梅瓜、梨菹、木耳菹、蕨菹、荇菹等,有一些显然属野菜。别看是制作咸菜,也极有学问,不知诀窍,也不易成功。如有些菜只能用极咸的盐水洗,而不能用淡水洗,否则必会烂坏。又如紫菜用冷水一渍便会自解,也不可用热水烫洗,否则就会失去原味。腌菜的瓮须得密封,禁断内外空气流通,从汉代起就流行的泡菜罐正作此用。
素菜的吃法很多,在南北朝时很受重视。素菜的花样也极多,梁武帝说他“变一瓜为数十种,食一菜为数十味”(《梁书·贺琛传》),可见素菜的烹调在南北朝时已有了极高的水准,与当时佛教的盛行不能不说没有一点关系。
《齐民要术》在最后还写到熬糖的方法,有煮白饧饴法、黑饧法、琥珀饧法、煮铺法、饴法、白茧糖法、黄茧糖法等。这些糖多为麦芽糖之类,更美的蔗糖则是在唐代才开始大量生产。
《齐民要术》饮馔都分,是对汉代至北魏时期黄河流域,饮食烹饪技术的高度总结,是唐代以前最伟大的一部烹饪著作。
《齐民要术》的历史地位
民以食为天,所以《齐民要术》的历史地位相当显赫与重要:
1、《齐民要术》成书的时间为公元6世纪三、四十年代,于中国北魏末期和东魏(公元六世纪)。农业是那个时期的命脉,决定着国家的强盛与人民的生存。
2、北魏之前,中国北方处于一种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一百多年以后,鲜卑族的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权并逐步统一了北方地区,社会秩序由此逐渐稳定,社会经济也随之从屡遭破坏的萧条景象中逐渐恢复过来,得到发展。
北魏孝文帝在社会经济方面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更是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尽管如此,当时的农业生产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有待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贾思勰青年时代,正值北魏孝文帝所倡孝文汉化运动的高峰,朝廷议政以农为首,督办农业,违者免官。太和九年(485年)又实行均田制,把无主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规定种植五谷和瓜果蔬菜,植树造林。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农业生产的蒸蒸日上,为贾思勰撰写农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4、魏晋时期,人字耙和无齿耙开始出现,形成“耕-耙-磨”结合的耕作技术,加强旱地防旱的技术,北魏时又积累了一整套针对不同季节的“耕-耙-磨”经验。贾思勰认为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是否富强,于是他便萌生了撰写农书的想法。
5、贾思勰为官期间,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处,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曾经亲自从事农业生产实践,进行各种实验,饲养过牲畜、栽种过粮食。贾思勰不但注重亲身实践,而且善于向经验丰富的老农学习,吸收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从富有经验的老农当中获得的生产知识以及对农业生产的亲身实践与体验,认真分析、系统整理、概括总结,最后完成了《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是农业科学技术的集大成之作。
《齐民要术》还对北方抗旱保墒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贾思勰对关于精耕细作、深耕细耙、中耕除草等成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总结和提高,从理论上说明了这些技术措施的重要意义。
其次,《齐民要术》非常重视选育良种对于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作用。书中仅谷种就搜集了八十多个品种,并且按成熟期、植株高度、产量质量、抗逆性等特性作了比较科学的分类。还叙述了播种前怎样进行选种、晒种、浸种和用药物或者肥料拌种等种子处理方法,其中不少措施非常巧妙、合理,直到今天还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
杰出农学家贾思勰
贾思勰,其籍贯在今天山东青州市。他生活在北朝的北魏和东魏两个朝代。他曾任高阳郡(今山东临淄西北)太守。
贾思勰生活在农业经济先进的黄河流域,这对他的农学研究很有利。他在自序中谈到,在编写《齐民要术》时,曾“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时”。就是说曾经广泛参考前人的有关著作,大量搜集民间流传的歌谣和颜语;访问有经验的老农;再加上作者自己通过生产实践的亲身体会,才编成这本农书。他把书名称为《齐民要术》,意思是“人民大众谋生的主要方法”。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食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以农为本,是《齐民要术》的主线。解放初,国家曾认定贾思勰是“我国古代唯一的纯粹农业科学家”。
《齐民要术》全书近20万字,内容极为丰富,“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它涉及到农、林、牧、副、渔的生产经验,给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在农业方面,贾思勰强调要注意土壤整治、肥料施用、精耕细作、作物选种、作物栽培等等。他很懂得农业的辩证法,即我们今天常说的科学种田。例如,他指出要重视天时、地利和农作物的关系。指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违反客观规律),劳而无获”。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不失农时”、“因地制宜”的道理。他举例说,并州没有大蒜,从朝歌取来的蒜种,结果种成了“百子蒜”,蒜瓣变得很小,而外地的芜菁,移到并州来种,芜菁变得有碗口那么大。他说这就是土质条件不同所造成的。他又强调选种,主张穗选法,即要颗粒饱满,穗色纯洁的,而且单收单放。这和我们今天说的优选法的道理是相同的。总之,贾思勰对农作物种植的全过程,作了系统的总结,从开荒、选种、播种、耕耘、保墒、收割、贮藏等方面都作了翔实的阐述,很有实用价值。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之一。它的主要贡献是:
第一、作者对魏晋以来北方各族人民生产实践的经验作了具体生动、系统完整、科学的总结,不仅推动了当时的生产,而且对后世的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比如公元1020年,北宋政府曾刻印《齐民要术》,发给各地的“劝农使”,百姓们也争相传抄。历代编写的农书,无不注意吸取《齐民要术》的精华。
第二、作者介绍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一些农书的成果,例如介绍了《吕氏春秋》这本杂家著作中有关农业部分。又如西汉的《汜胜之书》,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都是久佚之书,因《齐民要术》的引用,而保存了部分内容。
第三、作者搜集和记录了不少民歌和农谚,作为农业经验的资料,是十分珍贵的。
第四、《齐民要术》在世界生物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如对人工选种、人工杂交、定向培育等原理,作了初步的揭示。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受过《齐民要术》的启迪。
《齐民要术》全书10卷92篇,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齐民要术》是中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农书巨著,该书自出版后,长期受中国历朝政府重视,传遍海外后亦被常成为研究古物种变化的经典。
《齐民要术》可解作平民谋生方法,亦可解为治理民生的方法。北宋时期的官刊善本不易看到,有“非朝廷人不可得”之说。唐、宋以来出现不少农书,无不以它为范本,其中,元《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清《授时通考》均受其影响。
“贾思勰”的小故事
有一次,贾思勰养的二百多头羊因为饲料不足,不到一年就饿死了一大半。事后他想,下次我事先种上20亩大豆,这下准备的饲料应该足够多了。这样,他又养了一群羊。可是过了一段时间,羊又死了许多。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羊少饲料多,羊也会死亡。
就在这时,有人告诉贾思勰,在百里之外有一位养羊的能手,也许能帮助他。贾思勰立刻找到这位老羊倌,向他请教。老羊倌在仔细询问了贾思勰养羊的情况后,找到了羊死亡的原因。原来是因为贾思勰随便把饲料扔在羊圈里,羊在上面踩来踩去,拉屎撒尿也都在上面。羊虽然不会说话,可羊是不肯吃这种饲料的,于是就饿死了。贾思勰又在老羊倌家里住了好多天,认真观察了老羊倌的羊圈,学习了老羊倌一套丰富的养羊经验。回去后,就按照这些养羊的方法去做,效果果然不错。
后来,贾思勰又陆续到过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处,贾思勰都虚心地向当地有经验的老农请教,学习他们多年积累下来的宝贵生产经验。
比如:长着茅草的地要先让牛羊在上面踩过一遍,七月份翻地后,茅草才会死去;长得饱满的、颜色纯正的穗子,一般是首选的种子类型,把它们割下来,高高挂起,等到第二年春天再脱下粒来播种,庄稼长势才好;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气候环境,要选不同的作物种类。例如风大霜重的山地种谷子,就得选用茎杆坚强的品种;而温暖潮湿的低地种谷子,就得选用生长旺盛产量高的品种。贾思勰在探索、实践中,逐步掌握了许多丰富的生产经验。
贾思勰建立了较完整的农学体系。《齐民要术》全书结构严谨书中所载的种植、养殖技术原理原则,许多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他将动物养殖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齐民要术》有6篇分别叙述养牛马驴骡、养羊、养猪、养鸡、养鹅鸭、养鱼。役畜使用强调量其力能,饮饲冷暖要求适其天性,总结出“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成熟经验。
农产品加工、酿造、烹调、贮藏技术。酒、酱、醋等可能发明很早,但详细严谨揭示其制作过程,以《齐民要术》为最早。
记载有许多农业技术的观察材料。“种韭第二十二”中提到“韭性内生,不向外长”。“种梨第三十七”中提到梨树嫁接,接穗,“用根蒂小枝,树形可喜,五年方结子;鸠脚老枝,三年即结子而树丑”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观察记载材料,得到后世农学家的重视。
重视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分析。尽管《齐民要术》序中写有“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的话,反映作者受当时崇本抑末、非议经商的思想影响较深。但在全书中,如栽种蔬菜瓜果、植树营林、养鱼、酿造等篇,却详细描述了怎样进行多样经营,如何到市场售卖,怎样多层次利用农产品等有关经济效益的内容。
2022.07.17 于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