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家庭子女 三重奏 1
父母 名人名言 子女
1
《 劝孝歌 》 言 :
“ 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
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
生而为人,要有孝心,
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要知足感恩。
能包容父母的人,足以包容天下。
父母已老,
请多一点耐心,请多一些关怀,
别对父母大吼大叫,别嫌父母手脚笨拙。
父母丢三落四,是因为记忆退化,
父母行动缓慢,是因为腿脚老化,
请对父母多包容,多谅解,
常回家看看,带父母转转。
世上最大的遗憾,莫过于 :
子欲养而亲不在。
如果有一天,生你养你的这两个人走了,
你才会明白,赚再多钱,做再大官,
都不如父母在身边!
对父母好的人,一生幸福。
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的人,
永远也不会过得太差。
善待父母,世界才会对你温柔以待。
2
周国平说 :
“ 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
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则是种教养。”
父母是子女最亲近的人,父母渐渐老去,
成为弱的那一方,子女占据强者优势。
生活中,
很多人会肆无忌惮的对父母发脾气,
总觉得父母会无条件的包容你,理解你。
可是,这样的举动,
会给父母的内心带来莫大的伤害,
久久难以愈合。
要知道亲人不是恶劣情绪的垃圾桶,
父母与子女的亲近关系,
更不是肆意发火的理由。
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品性如何,
就看子女对待父母的态度如何,
一个对父母都无法和颜悦色的人,
终究经不起人性的考验。
这样的人,品性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在对待父母的态度里,
往往藏着子女最真实的人品,
决定了子女的一生。
3
曾看过刘声东写给母亲的祭文《 妈妈 》,
里面段段入心,其中有一段,
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
“ 妈妈给孩子再多,总感到还有很多亏欠。
孩子给妈妈很少,都说是孝心一片。”
人世间,
父母对孩子的付出与孩子对父母的回报,
永远难以画上等号。
子女在光阴似箭中长大,
父母在日月如梭里衰老。
很多事情,不是子女不去想,
就能逃避过去的。
很多时间,不去好好珍惜,
流逝后,永远无法重来。
岁月无情,时光冷酷,
遗憾的出现,最让人心痛。
4
挚虞曰 :“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
孝顺,是生前的一日三餐与陪伴,
而不是死后奢华隆重的丧葬礼。
父母在的时候,不管你是健康还是病弱,
也不管你年纪有多大,
总觉得还有人帮你顶着一片天,
但父母不在了,一切都只能自己撑着了。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
无法懂得,不知珍惜。
可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却已经失去了。
生活中,很多失败者会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咎到父母的身上,
认为父母害了子女的一生,
心中仇恨入骨,更谈不上 “ 孝顺 ” 二字。
人无完人,父母只是用他们的方式爱我们。
5
《 庄子 》中讲 :
“ ① 蹍(niǎn)市人之足,
则辞以放骜(ào);
② 兄则以妪(yù),大亲则已矣。 ”
① 踩了路上行人的脚,就要道歉说不小心;省得吵架。
② 哥哥踩了弟弟的脚,就要怜惜抚慰;
不要觉得自己大,就是应该的;
父母踩了子女的脚也就算了,
和父母不要斤斤计较。
生活中有不少人对待外人态度彬彬,
家人间相处也要懂分寸、有礼貌。
温和的语言,
是善良人家庭中决不可缺少的。
对待家人更要言语温和、友好有礼貌,
与家人间相处,说话要让人舒心。
家庭是放心与休息的场所,
不要把在社会中的委屈、
不满发泄到家人身上,给家人摆脸色。
嘴上别太过强势,也别总是抱怨这抱怨那。
勤跟家人交流沟通,有话好好说,
讲话心平气和,有爱就要表达出来。
6
胡适曾说 :
“ 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
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父母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如果长大成人了,心里还容不下父母,
那这些人终究还是无法经得起,
社会的考验,人生的锤炼。
真正缺乏教养的人,
或许在外人面前还能装傻充愣,蒙混过关,刻意虚伪地假装自己是个好人。
但对父母的态度,子女是假装不起来的,
因为这类人早已养成了,
喜欢伤害自己最亲近的人,不知感恩,
甚至早已没有了羞耻之心。
在缺乏教养的子女身上,
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
机智就会成为逗趣,质朴就会成为粗鲁,
温厚就会成为谄媚。
7 “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 ” 。这句话的意思是 :所有的善行首先讲求的是孝,但只看心中有没有孝,而不能考究他的行为,如果考究行为的话,那么穷人家就没有孝子了。所有的恶行中最恶的就是淫,但只能看他的行为,而不能看他的心,如果看心的话,这世间就没有完美的人了。
这句话的典故出自于清代著名文学品评家王永彬所作的儒家通俗读物《 围炉夜话 》,原文如下 :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
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
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
皆不难为,所以淫是万恶之首。
白话译文 :经常保有仁义孝顺的心态,那么天下凡是不能做的事,都不忍心去做,因此人们说孝顺是所有好行为的前提。当人一产生了邪恶的念头,那么平常极不愿意做的事,都可能去做,所以说淫乱是各种邪恶行为中的开始。
一个人如果连基本的孝道到不能尽,
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关心,
那么这个人只怕很难是一个良善之人,
正所谓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同样的道路,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是一个兼爱天下的人呢?
8
《 诗经 》中说 :
“ 哀哀父母,生我劬(qú )劳 ” ,
生养之恩是最大的恩情。
常怀感恩之心,
当父母不小心做了让你不开心的事,
说了让你不开心的话,
想一想父母对你的付出,
不要大声呵责父母。
老话常说 : “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 ,
对于外人的一点帮助,我们尚且心存感恩,面对家人日复一日的支持与帮助,
怎能不常怀感恩之心呢?
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
也需要一颗感恩的心去滋养。
父母家庭子女 三重奏 2
父母 名人名言 子女
1
毕淑敏在《 孝心无价 》中写道 :
“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父母在的地方,永远是子女最温暖的家。
父母不在了,不管子女回到哪里,
都感觉不是家,特别是漂泊在外的子女。
父母不在了,也就不想回家乡了。
混迹社会,子女就像野草一样飘摇着。
不管身边有多少人,
但真心关心你的人,没有几个。
大部分的人,
都是互相利用的关系,
或者是潜在的利益关系。
任何付出,都需要我们投以回报,
任何关系,都需要小心翼翼维护。
只有父母,才会永远牵挂子女,
对子女的爱是真的,给子女都是最好的。
在子女最痛苦的时候,
连买棺材板的钱都要拿出来给子女。
父母没有想过自己以后怎么办,
而是想着子女以后怎么办。
毫无保留给予,不吝啬,
不求回报付出,最无私。
父母在,我们仍是少年。
父母去,我们只剩沧桑。
父母在,一切荣华,都有见证与掌声。
父母去,所有得失,都变得不值一提。
人活一世,请珍惜缘分,请善待父母。
2
司马迁曰 :“ 父母者,人之本也。”
父母给了子女生命,是子女的根本。
孩子就像父母手中的风筝,
即便孩子飞得再高、再远,
也有一根无形的线被父母紧紧牵在手里。
没有长线,风筝会跌落,
没有父母,子女最可怜。
子女工作在离父母千里之遥的城市,
一年只能回来一两趟。
这样的 “ 好 ” ,只是好了面子,
却没有兼顾到 “ 里子 ” 。
家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 “ 空巢 ” 。
作为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女,
在考虑自己的前途与发展时,
同样应该考虑到自己父母的养老问题,
尽可能地离父母近一点,再近一点,
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尽可能多一点,
再多一点。
直到有一天,线断了。
风筝失去了方向和牵引力。
一头栽到树枝上,遍体鳞伤。
生活中,
很多人为了追逐所谓的名利梦想背井离乡,待与父母永别才幡然醒悟,苦尝遗憾。
3
老舍先生所言 :
“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
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
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父母在,就像鲜花有根,
在慢慢凋零的年岁里,内心始终充满希望。
父母去,如同鲜花失了根,
看似绚烂,内心早已枯萎。
人,不管活得多枝繁叶茂,
都不要忘记埋在底下的根,
请及时尽孝,善待父母吧!
因为今生和父母的缘分只有这一次,
一旦父母不在了,
再也没有人像父母这样宠你,
再也没人会把你当孩子看了!
4
《 韩诗外传 》中云 :
“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世间的遗憾之所以成为遗憾,
是因为人生无法重来。
人,赤条条来去,始与终,皆一无所有。
父母,是我们来时的路,是我们的根,
是世间一切美好的引领者。
养我们从小到大,懂我们的喜怒哀乐。
父母尚在的人,终究是年轻的。
子女始终被父母牵挂着,在 “ 庇护 ” 下,
拥有高飞的底气。
“ 上有老 ” ,不是负担,
而是幸福的代名词。
叫声爸妈,有人回应,
是这辈子最让人心安的时刻。
有人说,
一次生前的孝敬,胜过身后百次扫墓。
清明烧万堆纸钱,不如在世端一碗饭,
深以为然。
百善孝为先,
行善尽孝要及时,岁月从不饶人。
5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告诫我们 :
“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不远游,
并不是不让我们出去外面的世界翱翔,
也没阻止我们多出去看看,
而是说出门在外,
一定要让父母知道你去了哪里,
什么时候会回来。
小时候,子女很渴求父母的陪伴,
但长大后,子女怎么就会忘了,
父母其实也需要子女的陪伴。
在现代社会甚至有的人认为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一切都是自然的,
如果父母没有满足自己的要求,
便对父母大吼大叫,
完全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
6
《 世说新语 》中言 :
“ 生老病死,时至则行。”
回味一番,只有无奈与辛酸。
如果注定父母只能陪我们走一段路,
那为何不给父母多一些耐心和陪伴呢?
父母见证了子女的出生与长大,
子女却要面对父母的衰老与死亡,
前者是喜,后者是悲,汇聚成平凡的人生。
人人皆如此,子女能做的,
只有在 “ 悲 ” 中倾注一些喜,
给予父母更多的耐心,对父母和颜悦色,
用包容与爱陪伴父母人生最后一程。
7
“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出自《 触龙说赵太后 》,
意思是父母疼爱子女,
就要为子女考虑得长远些。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复印件有问题,难道不是原件有问题 ?
当你拿 “ 别人家的孩子 ” 给自己孩子施加压力的时候,
你有没有想过 “ 别人家的父母 ” 是怎么教育出 “ 别人家的孩子 ” 的?
你天天打骂孩子,
孩子就会用暴力解决问题,
你每天温声细语,
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言传身教,
并且身教大于言传,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自己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
愿我们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父母家庭子女 三重奏 3
一生 脸色 婚姻
1
人的一生 :
一个男人再能挣钱,再能干,再牛,
如果你没有找到一个好妻子,照样失败。
一个女人如果没有嫁给一个好丈夫,
再贤惠再持家,再通情达理,
照样都是泪水。
选对老师,智慧一生。
选对环境,快乐一生。
选对朋友,甜蜜一生。
选对行业,成就一声。
选对伴侣,幸福一生。
一个家人,
不能老是看着家人的脸色过日子。
老是看着家人的脸色过日子,
恐怕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悲的事情。
有话好好说,尊重比责怪更重要。
做人最大的通病,
就是越陌生越客气,越亲近越放肆。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
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脸色和语言,
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家人的痛苦。
软舌非利刃,却能碎人心。
口不择言,只会让心与心的距离越来越远。
有话好好说,才是对彼此最大的善待。
2
你的脸色,决定你一生的婚姻质量。
婚姻最难以忍受的是冷脸色,
一句话不对就生气,情绪上来就变脸色,
家里永远低气压,没有晴天。
婚姻里,
一张笑脸色能温暖对方的心,
一张冷脸色就足以击垮所有的好心情。
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的脸色,
决定了他( 她 )的婚姻质量。
好好说话,是尊重更是智慧。
言语平和,好过指责抱怨。
会说话的人,在委婉之间,
便能收获一段温暖和睦的关系。
积极的暗示与鼓励,
会让人感觉获得了支持,从而越来越出色。
也就是说,赞美和支持,
具有一种改变人的力量。
3
夫妻的脸色,是婚姻关系的晴雨表。
夫妻的脸色,决定着婚姻的走向。
丈夫的好脸色,
给予妻子的是安全感。
而妻子的好脸色,
最能让丈夫体会到家的温暖。
婚姻中最可怕的,
莫过于摆脸色给对方看。
一点小事就甩脸色,稍不如意就变脸色,
没有互相体谅,只剩下彼此攻击,
这样的婚姻很难长久。
充满情绪压迫的家人,
真的会让人感到窒息。
如果情绪总是处于失控状态,
就会被感情牵着鼻子走,丧失自由。
婚姻中尤其如此,一个人的坏脸色,
毁掉的是两个人的好心情。
判断一段婚姻幸福与否,
看夫妻的脸色就可以了。
笑意盈盈的两个人,
在婚姻中不会剑拔弩张。
冷若冰霜的一张脸色,
感情很难幸福到哪里去。
佛家也说,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
所以,
不论是夫妻还是家人,少点诋毁多点尊重。
别让你的嘴巴,坏了你的好心。
把命令改成建议,
指责改成请求,抱怨改成鼓励。
只有懂得相互尊重的夫妻,
才有携手白头的余生。
4
婚姻中最可贵的是一张好看的脸色。
令人愉快的欢笑是房间里的阳光。
而一张好看的脸色,
无疑是婚姻生活里的阳光。
它能扫去一切心头的阴霾,
让整个家庭温暖如煦。
无论在外多么辛苦、委屈,只要回到家,
看到一张好看的脸色,心情就好了大半。
夫妻的脸色,是婚姻的一面镜子。
真心换真心,关系才能长久。
诗经有云 :“ 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人和人的关系永远是相互的,
琼瑶报木桃,真心换真心。
家人之间,
容不下猜疑和欺骗,只有信任才能长久。
猜忌,只会让所有的关心被当做别有用心。
不管爱情还是友情,都是一场真心交换,
相互信任,情才长久。
5
一张好看的脸色,
就能够映射出幸福美满的婚姻。
夫妻之间,不存在谁怕谁,所谓的怕,
不过是尊重和爱。
如果企图用冷脸色、责骂,
来打压和改变对方,那婚姻迟早出现裂痕。
正确的婚姻经营之道是 :
保持一张好看的脸色。
钱多钱少,常有就好;
人丑人俊,顺眼就好;
人老人少,健康就好;
家穷家富,和气就好;
谁对谁错,理解就好;
人的一生,平安就好。
用微笑代替皱眉,用暖言代替抱怨,
让婚姻在爱和微笑的滋养中变得坚固。
佛家有个词叫 “ 回向 ” ,
指的是将自己的善知识分享给家人,
不仅利益家人,更拓宽了自己的心胸,
成就无限功德。
这也就是说,你给家人的一切,
都会回到自己身上。
6
你的脸色,决定了你的婚姻质量
人们常说,爱笑的女人运气不会太差。
同样爱笑的夫妻,婚姻一定不会太差。
你对伴侣保持怎样的态度,
你的婚姻就是怎样的温度。
健康是最佳的礼物,知足是最大的财富,
善良是最好的品德,关心是最真挚的问候,
牵挂是最无私的思念,
祝福是最美好的话语!
猜疑,换来的只有顾忌;
防备,换来的只有戒心。
想要真心,就要拿自己的真心去换。
一个利己的人,得不到长久的爱;
一个精于算计的人,家人迟早会离开。
这世间纷纷扰扰,是非对错哪有那么绝对。遇事多退一步,学会换位思考,
少些误会埋怨,容人更是容己。
人这一辈子,所有长久的关系,
从来都是将心比心。
凡事要有度,无度必生害。
付出要留余地,家人要讲分寸。
只有会爱家人,才有能力去爱别人。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