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向死而生(一)
文/方路
01
向死而生。
死亡是一项传统。没有什么能超越死亡的维度。只要是生命,都受制于这个传统。或者说,生正是从这个传统中出现的。也没有什么其它的传统能超越这项传统。在我们固有的认知当中,所谓传统,是由活人、文化积淀、历史沿习组成的。传统组成了一个接力竞赛,前仆后继,生生不息,形成文化和习俗。在我们固有的认知当中,往往忽略死亡才是最大的传统,我们故意不去想到死亡,总是为活人打算,总是为未来着想,总是希翼那些翩远的事物——但死亡却潜伏下来,不期而遇,具有无常的特点。
面对死亡这项杰出的传统,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如何练习死亡?为什么不应该狂欢一般忘记死亡,而要浪费生者的时间去学习如何面对死亡?这便是生和死的矛盾,生不过是死的拖延症,死不过是生的休止符。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不过是对未知的恐惧。如果知道你什么时候会死,反而安了心。问题是你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所以你才会有诸多的庆幸,以及诸多的如何去生的哲学。有的人便要轰轰烈烈,有的人宁可平淡度过一生。
苏东坡希望自己的孩子“无灾无病到公卿”。陶渊明则将生看作“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马一浮则写绝命诗曰:“沤灭全归海,花开正满枝。”也有的诗人珍惜现世行乐,言:“枝上有花堪须折,莫待无花更折枝。”可以说,没有死亡的传统,就没有生者的传统。因为人总是要死的,对死的态度,决定了活着的态度。这便是“向死而生”的要义。而孔子则言:“未知生,焉知死。”你不要去想死亡、神秘主义、怪力乱神,你要做的便是好好活着,笃定地过好每一天。坦然地面对生,便能坦然地面对死。孔子耍了一个把戏,将“向死而生”颠倒了个儿:使劲活着,忘记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