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高座读诗】“花儿是哑巴”——读党永庵先生的《赏花人语》
原作:党永庵 赏 花 人 语
(2022.12.20.)
懂花的人说
花儿会说话
不懂花的人说
花儿是哑巴
也有人似懂非懂
笑笑说,花就是花
不错,花就是花
花,当然是花
但有的属于蜂蝶
有的献给了菩萨
有的被插进玉瓶
华堂高几无价
有的随多情男女
把空巢装扮成家
有的感恩山泉
把轻吟捧给高峡
有的苦恋泥土
把笑靥留给爹妈
有的牵起了小手
为果园编一匝篱笆
有的被描入丹青
化作那传世奇葩
哦,那会说话的
沉默在一尊墓碑下
那痴呆的哑巴
却簪上新娘的秀发
花儿花儿她不说话
花儿花儿不是哑巴
春天来啦,春天来啦
请尽情绽放自己的花

作者简介:
史高座,陕西省武功县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曾任武功县作协筹备组组长。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理事、香港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曲学会副秘书长。咸阳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咸阳市散曲研究会会长。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老年大学诗词鉴赏班教师。《咸阳诗词》、《中华散曲》编辑。

【史高座解读】描写花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杜牧《初冬夜饮》:“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陆游《梅花》:“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韩愈《晚菊》:“少年饮酒时,踊跃见菊花。”李商隐《清夜怨》:“绿池荷叶嫩,红砌杏花娇。”王睿《牡丹》:“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郑谷《蜀中春日》:“海棠风外独沾巾,襟袖无端惹蜀尘。”司空图《红茶花》:“景物诗人见即夸,岂怜高韵说红茶。”杨万里《晓出净慈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韦庄《章江作》:“杨花慢惹霏霏雨,竹叶闲倾满满杯。”刘长卿《长沙赠衡岳祝融峰般若禅师》:“桂花寥寥闲自落,流水无心西复东。”皮日休《石榴歌》:“蝉噪秋枝槐叶黄,石榴香老愁寒霜。” 这些诗句,要么写出了“形”,要么写出了“色”,要么写出了“味”,都给人以静态的感觉。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题目是《赏花人语》,就是说,赏花人看到花后的感觉,然后把这种感觉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了。全诗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前三小节,作者列举了看花的三种人:懂花的;不懂花的;似懂非懂的。这三种人对花的认识是不同的,“懂花的人说/花儿会说话”;“不懂花的人说/花儿是哑巴”;似懂非懂的人笑笑说,花就是花。这里,作者亮明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花,会不会说话。这恐怕是文人学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另一种观点是:花就是花,管它说话不说话。这恐怕是那些“聪明人”的观点,特别一个“笑笑”,写活了“聪明人”神态,给人以圆滑的感觉,重点突出。
第二层是第4至11小节,是懂花人的回答,这个回答针对的应该是那些“不懂花的人”和“似懂非懂”的人。作者从雅俗、身价、情感、家庭、交往、感恩、流芳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回答,说明花虽然是花,但它们却不是哑巴,它们的种种表现,正是它们“会说”的表现,心灵的反映,使人看到了变化,给人以动感。这正像大千世界的人一样,扮演着各种角色。而作者也始终把“会说话的”摆在了主导地位,让他表演,层次清晰。
第三层是第12至15小节,作者得出结论,会说话的,沉默了,在墓碑下。那痴呆的哑巴,看似无语,实则心中有数,默默无闻地追求着,过着自己的小日子,特别在春天这个恰当的时候,尽情绽放。而那些“似懂非懂的”却被作者略去,留出了很大的空间让读者去想象,剪裁得当。
综上所述,可以这样说,自认为懂花的,犹如古代的杨修,下场可想而知;不懂花的人,实际是大智若愚的表现;而那些似懂非懂的人,实际是一知半解的表现。这就是作者的构思。巧妙,不同于古人;耐品,从不同的方面都可以品出味道来,而且,越品越有味。联系现实,难道不是这样吗?所以说,花就是花,春天来了,就尽情地绽放;我就是我,多务实少务虚,做一个痴呆的哑巴,“簪上新娘的秀发”。主旨鲜明。
2022·12·31

党永庵,陕西大荔人,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国家一级编剧。西京大学、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兼职教授。陕西省音乐文学学会主席,中国陕北民歌研究会副会长,三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出版了《告别初恋》《我的探戈》《相思集》《热土集》《情缘集》《浅唱集》《枕鸟集》《种花得草集》《青春圆舞曲》《党永庵诗选》《党永庵歌词选》《党永庵文论选》《党永庵作词歌曲选》等20余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