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口花糕”
江汉平原一带的人吃“十碗”(喜宴),不管菜谱怎样变化,都少不了一道狠菜:花糕。这些年,东南西北的城市,我吃了不少“十碗”,自然吃了不少地方的花糕。总是感觉,别的地方的花糕不如潜江的好吃,潜江的花糕不如浩口的好吃。当然喽,浩口是潜江的一个镇,是包含在潜江里面的。人们这样说,是更进一步准确地强调正宗花糕的出产地在哪里,没有说错。
我是浩口媳妇,对于花糕的好坏与否,有最真实的感受,也掌握着第一手材料。也就是说,我最有说话的权力。
花糕,其实就是鱼糕。原料是百分之百的鱼肉,不能掺肥猪肉。鱼肉是百分之百的草鱼,不能掺白链鱼。草鱼是百分之百用鱼池埂子上的苏丹草喂养的,不能要用饲料喂养的。否则,花糕就不是那个花糕了,吃的人一上口,味道“泾渭分明”,区别相当大。
我在潜江的园林城区生活。但骨子里“浩口花糕”的情结一直都在。受到“浩口花糕”的“熏陶”,使我具备了辨别真假的能力。每次到菜场买菜,都会“漫不经心”地去观察那些卖熟食的商贩们出售的花糕。从色泽上,从形状上,从气味上,一下子就能看出来,闻出来。这里的花糕,很多都是“赝品”,只是使用了“花糕”这个称呼。本来我很想吃,看到这些花糕“徒有虚名”,便失去了买的兴趣。
在浩口,在乡村,不仅仅办席的“鞠匠师傅”会做花糕,一般的农家主妇都会做这道菜。这好像与很多家庭都是喂鱼的有很大关系,自己的鱼,泼泼辣辣,不担心做坏,大不了做坏了再来。练手的机会多,成功的机会多,所以,主妇们几乎个个都成了老师傅。自己吃的,没有什么讲究,没有必要掺假、弄一些便宜的“棒鲢狗子”(白鲢鱼)“滥竽充数”。所以,久而久之,浩口的人,实诚出了名;浩口的花糕,“货真价实”也很有名气。
我的大姐,就是这样的一位农家主妇。每年过年,她都要做出几大蒸笼格子的花糕,送给兄弟姐妹。有时候,我们兄弟姐妹不忙,也会在腊月二十左右提前赶到乡下,去帮大姐的忙。从到渔池的拉鱼开始,看着太多的草鱼在网兜里蹦跳,选尽买尽,心里会十分喜悦,会有一点点地犯迷糊,一时不知道选哪几条鱼好。
由于鱼多,我们有些“奢侈”,三斤以下的草鱼是不会要的。选出来的草鱼,都有近一米长,七八斤以上。说实话,我们从“三匹子”拖拉机车厢里从地下扔鱼,有一点像扔一截截粗树棍子,摔得噗噗作响。我们用刀打鱼鳞,是“砍”的,力气小了,根本上“砍”不动,平时很难体会到这种粗犷行为。
大姐有两把又长又大的鞠匠刀,那么多鱼肉都是大姐一刀一刀剁出来的。虽然村里有专门的绞肉机可以用,但大姐不愿意去用机器绞。她说机器绞得过于泥烂,没有手工剁的有颗粒感,味道也不一样。自己吃的,一定要做出那个味儿来……看看,浩口的花糕,从第一个步骤开始,就要严格遵守“好吃的规则”,不会“偷懒玩狡”。
然后加上几十个土鸡蛋,加上猪板油,加上石膏粉……关键的一步是用手搅拌。这一步,需要胳膊有力,需要速度快一点,需要连续不断时间地长一点。上蒸笼格子蒸的时候需要硬柴猛火……大约蒸个两个小时以后,需要揭开蒸笼,抹上鸡蛋黄液。最后一个步骤,出笼之前,需要用写对联的红纸,裁出细条,沾染出花格。这样的花糕,才色香味俱全。一眼看上去,让人满心欢喜,口舌生津。
吃的时候,有时候会伴着白菜下锅一起炖。这样吃会去掉不少腥味,多吃几块不闷头。更多的时候会直接回笼蒸一大碗,有十六块之多,称为“焖憨碗”。一块一块切得很大很大,大得可能会吓到来家里做客的人。客人有时候会担心,这么大一块,能用筷子搛起来吗?主人会说,吃吧,没问题。花糕上筷,不管你搛的哪个部位,都能搛起来,悠悠弹动,这才是合格的“浩口花糕”。
可惜,这样的花糕平时是很难吃到的。换一句话说,是“不到浩口,就吃不到真正的花糕”。所以,那种味道,更多地只是留存在记忆之中。想起来的时候,心中便会滋生出急迫的愿望来,很想“立刻”“马上”抽出时间来,往浩口跑一趟。因为,在浩口大桥旁边的那个菜市场里,有些商贩就是原来乡村里的“鞠匠师傅”和会做花糕的农村主妇,也可以买到真正好吃的“浩口花糕”。
2022年总结:在《中国作家网》发表102篇小说(少量散文和诗歌)。比去年少了10篇。21篇精选推荐和封面展示,比去年多2篇。特此纪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