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赤水情(散文)
陈月平
一九八一年,在“聋大三”的蹉跎下,我以298分的成绩如愿以偿的考上了师范,由于志愿填报原因,阴差阳错,被赤水师范录取。算成为我生产队解放32年第一个中专生,也成为我祖祖辈辈第一个吃皇粮的人。那时,要考个师范比登天还难,37万人口的习水大县就招收65名应届初中毕业生,与现在的“211”相比,应该豪不逊色。就这样,与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有中国“天然氧吧”“丹霞之冠”“竹子之乡”“千瀑之市”“桫椤王国”“革命圣地”的赤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赤水师范度过了1095天美好的校园生活,赤水成为我第二故乡,自己也成了半个赤水人,但凡谈到赤水,就会有自豪感。
难忘赤水山
赤水因山而著。赤水地处大楼山脉,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森林覆盖率居全省首位,是全国最大竹乡。这里山川秀丽,景色迷人,有境内“长江水系第一大瀑布”“世界丹霞第一大瀑布”的十丈洞瀑布、四洞沟瀑布、燕子岩瀑布和森林竹海、佛光岩及中国侏罗纪公园等AAAAA级自然景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可谓“金山银山,绿水青山”。
在赤水三年,七里坎、黄陂洞和天台山留下我们深深的脚印,令人流连忘返。
七里坎我们往返学校必经翻越的地方,还是文革时期赤水“二五派”与习水“反二五派”争夺阵地,有隐隐约约的血腥历史;二是师范就坐落在七里坎下不远的地方,公路蜿蜒曲折,森林茂密,绿树成荫,也是我们经常散步的好去处。
黄陂洞是我们体育老师侯保卫带领我们晨练跑步的终点,曾记得冬天,天刚蒙蒙亮,侯老师哨声居居,把我们从温暖的被窝里拖出来。偷藏在被窝里的调皮男孩,都要吃他教鞭的苦。对黄陂洞之所以印象深,一是因为黄陂洞是红军四渡赤水战役途中较为惨烈的战斗遗址,在黄陂洞战役中,红军损失惨重,黄陂洞附近山坡上到处掩埋着红军烈士,人民政府为烈士刊刻碑文;二是走进黄陂洞就回想起我们晨跑“一二三”“一二三三四”的脚步声和美女的笑声,回味那时的青葱岁月;三是我们70多岁余佩群老师每天早晨练习声乐“a-a-a””o-o-o-o”的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我敬畏这位好老师。
天台山是赤水城乡结合部,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为“一岭二坡”,山丘重叠、梯田层层。它是佛教圣地和市民休闲览胜,素有“赤水览胜第一山”美誉!
天台是我们进赤水县城必经之路,这里有赤天化的脱硫厂,当时最先进的进口设备。来到天台,管中窥豹,就可想象当时赤天化工程的雄伟壮观,看到赤水八十年代的日新月异。
每当我回忆起在赤水的三年的日日夜夜,回忆起走路到复兴场邮电所取款和到黄陂洞、七里坎散步的情景。一因为我忘不了赤水的崇山峻岭与沟壑纵横。
难忘赤水水
赤水因赤水河得名。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昭通市镇雄县板桥镇,全长510公里,桐梓河(又称“牛渡河”)在吴公岩汇入赤水河。
赤水河是一条英雄的河。在这里诞生了贵州最早的中共第一个地下党组织—中共赤合特别支部;这里留下了红军长征的硝烟与足迹,孕育了伟大的“四渡赤水精神”,成就了伟人毛泽东的得意之笔,成为挽救红军、挽救党的红色圣地。
赤水河是一条美酒河。在赤水河沿岸,几百家酿酒企业应运而生,孕育了茅台、习酒、郎酒等知名白酒品牌,成为仁习赤古重要的“钱袋子”。
在复兴,我第一次目睹了《四渡赤水》电视剧浑溪口、复兴场拍摄现场,目睹了“红军”搭浮桥,再现了当年红军强渡赤水河的情景和火光冲天,水柱升腾的“战争”场景;在赤水,第一次看到赤水河上穿梭的机帆船,我大开眼界。
难忘赤师情
由于招生录取方面的原因,我和习水的14名同学迟到校一月,十月,我与海宽、卫国同学,背着行李走路到桑木,从桑木转乘习水,到习水乘赤水的客车,沿着蜿蜒曲折的遵赤公路,穿过三元,土城古镇,越过米粮坝、葫市,翻越文革期间曾经习赤两县“反二五派”激战的七里坎,一路颠簸,一路晕车,风尘仆仆来到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赤水县复兴区新店公社,赤水师范就座落在离新店公社不到100米的地方。班上同学们热情的在师范附小门口帮我们搬行李,我们很感激。
我到是还算适应快的,一是初中毕业后就去位于习水最高寒土河大山群力中学去“回炉”初三,基本适应高寒地区的生活;二是尽管当时家里不富足,但父母亲还是每天给我增加半斤粮,保障了我在师范每餐半斤计划,在那个特殊年代就很不错了。我们一道去师范读书的帮宽在刚考取师范时父亲就去世了,金平也是很小他父亲就走了,和他们相比,我算幸运的!
据讲师范原在赤水一中,1975年由于学“朝农”(朝阳农学院)经验,把学校搬到农村,让学生与工农群众相结合,这时学校才搬到新店的。教学楼和学生住宿在一起,为黄土筑的二层楼土墙,宿舍在二楼,教室在一层。有两幢教师住宿,一个是小青瓦房,袁旭林主任、谢平楠老师、王发瑜主任和退休返聘70多岁的余佩群老师他们这在这里;另一棟罗凤鸣校长、赵明主任和班主任王培华老师住在哪里,一层为食堂和餐厅。学校还有个木材结构“小礼堂”,与师范附小(现新店小学)相连,另外,还有一间“小”开水房,供同学们洗漱、洗澡。由于学校距离县城会有7公里,教育局特意为学校配置了手扶拖拉机运米油菜,王师就是拖拉机手。那年代就算“设施齐备设备齐全”。可和现在相比,连村级小学的设备都比我们师范学校强十倍有余。
由于赤水海拔低,气候温和,对于习水人来讲是最好的去处,即使冬天也不很冷。在计划经济年代,国家给我们每月18.5元的助学金,15.5元把一个月的生活费包了,每月还发3元钱用购置牙膏、肥皂之类的费用,可“谓衣食无忧”,很快就适应了在赤水的生活。
到了周末,无比寂寞,其他同学回家了,我们只有在学校,记得金平到了星期天就会在学校后面的坡上偷偷的哭,因为他想妈妈啦!
新店师范期间,我们最盼望两天,一是星期四,因为这天要吃肉肉,另一天星期六,这天吃豆花。特别是星期四,第四节课还没下就想到要吃肉,同学们高兴的斗肉票,找桌长,把瓷碗敲得铛铛响,没少被王发瑜主任和戴师痛骂几顿,但心里是安逸的,因为有肉吃。
难忘赤师事
师范刚入学 ,罗凤鸣校长就找我和罗安强同学到他宿舍谈话 ,由于罗安强进校成绩好 ,校长要他担任团支部书记,我担任支部宣传委员 ,主要职责是召开团员大会或支委会组织学习文件和《团章》之类的。到了师范二年级,团支部改选,我担任支部书记,红梅担任副书记,黄莉担任组织委员,晓萍担任文艺委员,安强担任宣传委员。在这个岗位上,我做到了多请示、多汇报,组织团员青年参加学雷锋做好事、清明节祭扫红军烈士墓等活动,支部工作有声有色,得到了学校和团县委的肯定。正因为有这个经历 ,收获了两笔人生的财富:一是由于有罗风鸣校长和赵明主任思想上的引导,成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师范二年级我和道霞同学就向学校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经校党支部考察列为发展对象,填写了入党志愿书。罗校长和赵主任为我的入党介绍人;后来因为王孝贵副校长抽调教育局搞外调(冤假错案的平反昭雪及政策落实),师范党支部只有两名党员,召开不了支委会讨论,最后入党志愿书随学籍档案转习水教育局;二是认识了团县委袁勤生书记和办公室刘朝蓉主任(后调任遵义市统战部长、黔南州委副书记、政协主席、省政协副主席、工商联常务副主席),师范团支部工作有声有色。在赤水县第五次团代会上,我和袁红梅被选为县团代表出席了县团代会。在轻工局团委办公室的大会讨论团县委书记丁福秋所做的工作报告的座谈会上,我第一次红着脸在官方场合讨论发言,破了胆,这是我的一个进步。一九八四年五月,我被评为遵义地区文明青年,受到地区团委的表彰。至今我还珍藏着这人生的“第一块金”。
赤水的三年,也给我留下一些不能忘、不会忘、也不敢忘的故事:
迁校址进二中。一九八二年,由于中等学校体制改革,为集中优质资源办好师范教育,地区教育局决定将习水、赤水、桐梓三县的师范学校调整,集中到仁怀县办联合师范(简称“联师”),赤水师范新店校区因此从八三年秋季起停止招生。县委政府决定师范与赤水二中合并,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学校搬迁从七月份开始,我作为团支部书记,与班长黄琪一道在班主任刘一敏老师的带领下负责组织搬迁工作,一个星期时间出色完成了学校搬迁任务。临行前老师和同学们依依不舍的在师范附小的操场迁校留影。在我的影集中至今还保持着那张发黄的照片,这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
搬迁到二中后,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由于一套班子,师范罗凤鸣校长兼任二中的副校长,二中的任校长兼任师范副校长。教师打乱编织,课程就由二中统一安排。杨世蓉老师上语文,赵明主任上数学,王培华老师上物理,刘一敏老师上化学,罗良炯老师上体育,任校长上心理学。在记忆中,任校长(“我们叫他“任老叉”)当着同学的面说我们是“夹皮沟”来的,引起我们师范老师和学生的强烈抵制,但无论师范的领导、老师还是学生都知道寄人篱下的日子。
惊心动魄的火灾。由于二中没有宿舍,我们班就住在赤水大剧场,与司法局比邻,和武警中队遥遥相望。一天深夜,司法局发生火灾,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燃烧而导致办公楼的玻璃爆炸声把武警中队的干警从睡梦中惊醒。班主任刘一敏老师立即通知我和班长黄琪有序组织同学撤离。同学们惊慌失措,有的同学把行李、皮箱、书本往下扔,有的把水瓶之类的往下丢,顿时一片混乱。在紧急情况下100多名学生在剧场的一条通道上逃离火灾现场困难之大。但我们在老师的安抚下,有序撤离了火灾现场,转移到安全地区带。庆幸的是有惊无险,没有发生师生伤亡事故。
金平与黄小伍。任金平,习水老双龙人,家住鲁城公社,大个子,早年丧父。由于二中和师范合并,学生较多,只有一个窗口打饭。不自觉的学生会去插队打饭。一天中午,在排队打饭过程中,工人师傅黄小伍误认为任金平插队,就用手中打饭的瓢向任金平打去,打在金平头上。这时,个子高大的金平冲上前用打饭的瓷碗向黄小伍砸去,将额角砸流血,黄小伍在厨房拿了一把菜刀追砍任金平,金平猖狂逃窜。这时激怒了师范的全体学生,都纷纷指责黄小伍的不对,最后,在罗校长和刘老师的调停下,才了结了此事,同时也再一次证明了寄人篱下的事实。
难忘复兴猪儿粑。猪儿粑是合江的名小吃。八十年代赤水还不盛行。一个周末 ,吉林同学邀约我们没离校的同学去复兴老家玩。他妈妈用腊肉、香肠、豆花招待我们这帮“吃货”。同时,用甑子蒸猪儿粑款待我们,大家抢着吃。回想起大家馋嘴的吃相,忍不住让人笑。
猪儿粑是用糯米面揉成团,像包汤圆一样,用上一些腊肉、豆腐、花生、芝麻等馅,为防止猪儿粑粘在一起,用青菜缠着放在甑子上蒸熟。这是一道难得的美食。
难忘赤师恩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我一生巧遇了几位良师,对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指引了我人生走向。近40年了,我对这些老师仍然记忆犹新,心存感激。
罗凤鸣校长是在师范期间的副处级干部,他时时刻刻关心着我们习水学生。对我们嘘寒问暖,时常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学得过硬的本领,将来为学生服务。
我担任团支书,与校长交往多些,校长时时语重心长地教诲我要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坚持原则,主持正义,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他从不给组织添加麻烦。记得罗校长大儿子和儿媳妇在赤水林校工作,由于体制改革,林校撤销,并入林工商公司,成为企业人。罗校长是赤水少有的小学学历的副县级干部,他也有一定的人力资源,还不说师范毕业出去的学生也有县处级以上干部。他没向组织上提出他儿子儿媳的工作问题,而是给了他2万元做起来水产生意。当我问他为什么不去找下他的领导和学生时,他给出了答案:“月平,你是知道的,我是党员,就不要跟组织提要求”。如此淳朴的话语,如此干练的回答,让我更加对罗凤鸣校长如此敬重!
记得我在二小实习时,恰逢端午节,罗校长安排张老师在家里煮上豆花,中午在他家里吃饭。还破格让我们喝了点小酒。特别是对当时毕业鉴定给我那些不当的措辞进行认真修改。这种温馨,这种温情,我一生不会忘记。后来,我到赤水先后两次去拜望我人生的导师——罗凤鸣校长。
袁绪林主任是我们习水红旗的老乡,到师范后他上我数学课才认识的,由于我们迟开学一个月,各科都拉了后腿,既要上新课,又要补前面的课程,这对我们来说非常困难的一件事。11月份,是我们到校后的第一次考试。我主动去找袁主任看看得了多少分,可这次数学只考56分。但他没有批评我,而是鼓励我有进步,虽然56分,但是我真实成绩,他这次借4分我,下次考试要还他,我心里暖暖的,第二天公布成绩时我居然60分。由于有这样的良师鼓励,我后来数学课学习更加努力,兑现了还袁主任4分的承诺。在后来的教学生涯中,也常常用这种方法来鼓励我的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袁主任不幸于1982年患肝癌,在泸州手术后去世,我跟老人家守灵,并护送其骨灰到红旗安葬。
余佩群老师是退休后返聘的音乐教师,七十高龄,还在跟我们上音乐。余老师爱岗敬业,严格要求学生。自己每天早上坚持与我们跑黄陂洞公路,还坚持在公路边练习音阶。那时师范的音乐教材是五线谱,我开初简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期末考试,音乐课程考视唱五线谱,我在五线谱上用铅笔偷偷注上简谱就去参加,被余老师当场逮着,并严厉批评我。这次我没有及格,回去刻苦训练参加了补考。感谢余老师,如果没有当初的补考,我可能没有后来的努力去学习五线谱;同时,他的那种对工作认真的态度和坚强的毅力与严谨治学的精神,也厚植在我后来的工作中。
谢平楠老师是我的语文老师,曾担任赤水八中校长。谢老师有深厚语文功底,特别在语法和汉语拼音、文学常识方面是赤水教育界权威。汉语拼音方面,谢老师用一个月时间教学,巩固练习上采用了音译汉、汉译音等方法。在教学中,谢老师让我们坚持“每日练”,每天要嘛一首古诗、一句名言警句、一段名篇的好词好句,或者每天一篇钢笔字、毛笔字,反正每天要有语文知识方面的积累,在新店师范的两年,我语文功底比较扎实,都归功于谢老师教育有方。虽然已40年,我至今仍然珍藏着谢老师教我们时那本发黄内容丰富的“每日练”本本,爱不释手.....
刘道权是我在城关二小的实习指导教师,担任我的数学指导教师兼班主任,他苦口婆心带我2个月时间。刘老师手把手教我备课、写教案,如何上课,辅导学生,批改作业和如何当班主任。他循循善诱,和蔼可亲,鼓励我“一次不会再来一次”“这次没做好,再做一次”。刘老师是我教育教学生涯的启蒙导师。2012年12月,我在回龙小学主持工作期间,通过县教研室刘友权主任去我曾经实习的城关二小学习“三制一管理”时,前去拜望刘老师,可不幸的是刘老师和师娘已离世。刘老师在教学上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至今还影响着我的工作。
赤水三年,我还该感激给了我们生活上的照顾的好老乡。一是县委宣传部的刘光成副部长,后来到广播局担任局长。习水老乡,土城人。他儿子刘晓平与我幺姑父是战友,师范搬到二中后,学校食堂生活差一些,刘部长就给我和王卫国联系到县委食堂吃饭。他一家很热情,平时我们也少不了在刘叔叔家改善生活。后来我到赤水,去看望刘叔,可县委大院已物是人非,无法联系他,这成了我一个遗憾。二是周家老乡丁升阳,是丁海宽的长辈,在赤水航运分局上班,经常出差。海宽就住在离二中不远的他宿舍里,不时也邀请我和卫国去改善生活。
光阴渐渐催人老,时间一去不复回。四十年后的今天,在即将奔向花甲之年,打开岁月的尘封,去回味哪些过去的,哪些知道的,不知道的,遗忘的,没遗忘的往事,在赤水三年1098个日日夜夜的校园生活至今历历在目,有韵味,有品味。
悠悠赤水情,拳拳赤子心。赤水的那些山,赤水的那些水,赤水的那些人,赤水的那些事,赤水的那些情,我不能忘、不敢忘、不会忘......
2023年元旦于老家
陈月平,男,汉族,大学本科文化,高级教师,习水县回龙镇中心小学原校长、党总支书记;现习水县回龙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会员、贵州省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习水县首批教学名师;遵义市骨干教师,遵义市师德标兵、贵州省优秀山区教师;贵州省首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贵州省教学和教改实验优秀成果三等奖;全国百名优秀德育名师;全国校园文化优秀校长;西南文学网散文编辑,分别在贵州教育、遵义教育、中国德育、中国教育信息化、德育报等发表20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