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出几年前的这篇小文,觉的写的有些不完美,想证实一下山东煎饼的制作技法全部过程。便把文章发给胶东作家王树军先生。王树军先生的红色小说《沽河风云》我拜读后从中知道了很多胶东风物民俗,叙谈煎饼肯定受益。王先生很快作复:煎饼不是山东全境的一种食品,只是沂蒙地区的一种民间食物。比如胶东地区人们不会作煎饼,只会作地瓜饼地瓜干,民间美食美在地域区限。但如今市场流通,在胶东也有商品煎饼销售,王先生说自己也吃过,很有特色风味,还很热情地为我专门买的邮寄一份品味,心感不安,感激先生的热情厚道!
2017年五月去山东给儿子订婚,从此便与厚道耿直的山东人联姻成了亲。次年底孩子们结了婚,我们和鲁西南的亲家们永远成为己亲!早些年去过济南和聊城,匆匆忙忙是过客,对山东并不了解。去年去了济宁,看了铁道游击队战斗过的地方,也看了殷纣王之弟殷微子之陵园,观光了亚洲第一湿地生态公园(在微山县)。在微山亲家府上,首次品尝了山东煎饼,夹肉,夹菜,夹海鲜,吃起来味道各具特色。煎饼层薄透亮,叠起来夹菜吃着筋道柔滑,嚼起来甘爽可口。亲家们热情专门宽待我们,把微山湖里的水产品和当地特产菜蔬尽力做给我们品尝,我对鲁西南的饮食都感兴趣也觉得可口好吃!微山县有名的两蛋一星(是甲鱼)我吃了两种,甲鱼没有吃到,这几年据说微山湖里已很少。其它很多地方风味品尝过了却不知道名儿。但对盛誉鲁南和鲁西南临沂,泰安,滕州,济宁,曲阜的鲁菜系煎饼,我记忆犹新,回味无穷!对地方风味我一直有很浓的兴趣,在《农产品加工》杂志任职的几年里,介绍报道国内各地风味饮食的文章发了数十多篇,对山东煎饼却并不了解,这生和厚道热情,诚实大方的山东人成亲,使我越发对山东这块红色大地情有独钟,我通过山东从前的文友对山东煎饼的历史进行了了解……

山东煎饼传说是三国时的诸葛孔明独家发明传授。孔明辅佐刘备之初,兵少将微,一直被曹军追杀疲于奔跑,一次孔明领的兵将被围困在沂河,谏河之间,军中锅灶在逃亡中都丢尽了,兵士们疲乏饥饿,又不能造饭,甚为艰难。诸葛亮苦思很久,便让伙夫用玉米面和水搅成稀浆,然后拿出军中作战助阵催威的铜锣,把玉米稀浆倒在铜锣中,用木柴棍把面浆摊摸摊平摊薄,用柴火煎出香喷喷黄灿灿的薄饼,将士们吃后士气大振,终于杀败曹军冲出重围,转败为胜。当地人得到此法便自做煎饼,流传到了民间,成为一道独特风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的民间煎饼也助力救济了战场浴血奋战的将士,支援前线将士也是这里人民的热情。但是,铜锣遇火易裂,不能常用煎饼。于是,山东人便又独创制作了铁制的煎饼锣状锅,一直沿用至今,叫煎饼烙。也从此煎饼成了山东人在家和外出的主食之一。

现在,山东煎饼种类很多,味道不同,百吃不厌,但其制作之法却不知详细,有去山东的朋友,也别忘了给“家里人带回一些品尝,以饱口福!
(图片选自网络)

段广亭,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人,曾任乡村干部,后在杂志社为记者,记者站任职多年,先后在中央和省市级报刊发表各类文章近万篇,文章朴实无华,接近地气,很受读者品味。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编辑,《九天文学》杂志编委,《定远文学》编委,《祁连文学》特约作家,庆阳段氏统谱主任,《镇原段氏族谱》编辑,热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