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哑爹
文/吴志勇
孤独与爱是互为根源的,因为没有爱所以才孤独,又因为孤独才显得爱的珍贵……
——题记
哑爹准确来说是我太舅爷爷,他很小就变成了聋哑人,也一辈子都没有娶到媳妇,无儿无女,渐渐老了以后就由我爷爷照顾。我从生下来哑爹就在我家,整个村子里的人都叫他哑爹,我也跟着这么叫了。
在我的印象里,哑爹常年坐在老家院子的东北角编织各类器具。每年春天他会离开那个角落一会,去后面的竹林子里看看竹子的长势,然后用一把锋利的大刀砍很多竹子下来,一大捆青竹,就被他对剖再对剖,剖成篾片或篾丝,篾丝条在他那粗糙的双手中经过编织削磨就变成一样样精巧的物件,扛重物的扁担,晒谷物的筛子,扫地的簸箕,甚至夏夜乘凉的大凉席,都是哑爹整日坐在那个角落里一天天编出来的。
我自记事起,哑爹就独居在菜园后面的小屋子里,那个窄而暗的小屋子。他因为不能说话、不能听见,其他的感官就比常人要强一些,眼神到八十岁还是很好。他很舍得吃苦,像一头牛,除了坐在那个角落里就是拿着农具到田里去,承包家里大部分农活。他因为太劳苦,背驼的厉害,太阳在天上的时候他就到田里去,等天黑了,就自己一个人弓着腰沿着后院的泥路走去小屋子里休息。
我的小学是在老家度过的,那个可爱的小村庄,门前有条小河,夏天河里盛产大虾,冬天会飞来美丽的水鸟。村庄家家后园有成片的菜地,春耕秋收,除了冬日稍显寂寥,其他时候都很热闹。我的学校就在一块水田旁边,夏天放学可以坐在沟渠上洗脚,让清凉的渠水从脚丫流过,然后挽起裤腿跑回家,也可以不回家,整个村子都是熟人,谁家饭菜好指不定就在那里歇脚,然后回去被奶奶指责一顿,以后照例那么做。哑爹很少离开家,他要么为了农事,要么为了我。我记忆里的很多个夏天都会下大雨,我坐在昏暗的教室里看着外面慢慢变黑,可是就快要放学了,心里很害怕。很多时候回过头去,看见哑爹就站在窗户或者后门那里,带着那把黄色的帆布伞,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眼睛急切地向内张望,找他熟悉的孙儿,我就更希望外面的风刮得更小些,下课铃声来得更快些。下了课,他就给我撑着大伞,我拉着他走在乡间泥泞的小路上,后来我越长越高,他越来越驼,快要矮到地下去,他再来接我时就轮到我来撑这把伞了。他活了那么久会不会看钟我不知道,但是一下雨他就到学校了,即使在晴天时候,每天下午四五点那个点儿,我背着书包下学的时候,他也总在后园忙,觉着我差不多要下学了,就在小路上等我,然后一起回家。
我小时候很皮,很多时候不大听话,譬如晚上去谁家吃饭也不事先招呼一声。奶奶对我的管教很严厉,几番说教我没用只得做一些惩罚,让我受一些类似打掌心这样的皮肉之苦。每次这样“长记性”的教育总是在老屋中间大厅进行,那个昏黄的灯光下,我怕的直哭,哑爹就冲过来,扯着嗓子和奶奶叫嚷着,全从喉咙里挤出一些“字”来,我被他掩在身后,一边擦眼泪一边觉得“逃过一劫”。
哑爹很疼爱我,看不得我受委屈。他是个纯粹的农民,没有积蓄,逢年过节晚辈们会给他一些,他就小心攒着,等乡里做大戏,过年街上卖小炮仗的时候,他就偷偷塞给我一些零钱,让我玩得开心一些。我有一次要去买小玩意儿没有从他那里讨到足够的零钱,便对他生气,甚至学着乡里那些欺负他聋哑的小孩子一样给他眼色,现在想想,难过极了。
我上中学以后,就离开那个可爱的小村子了,回去的次数越来越少,每次回去看见哑爹还康健就会安心一些。哑爹一辈子都不会说话,他和我们的交流都是用眼神看我们的意思,我给他讲我去中学的事也只能打一些简单的手势,他就很开心的好像听懂似的点头然后再比划着告诉我一些家里的事,等我要离开家的时候,他就默默的坐在那个角落里,看我走了。
我十六岁那年有天回老家,发现哑爹精神很不好,奶奶说哑爹生病一个月了,反反复复总不好,或许是人老了罢!可是他见了我,还总跟先前一样关切。我后来中考结束了,妈妈跟我说,哑爹不中用了。我回到家,看见病榻上他那个弯着的小小的身子,哭得不能自已。很快,有天晚上我再回家,众人就把他挪到大厅了,他睡睡醒醒,后来突然能够坐起来,环视了周围一圈的亲戚,然后用十分清澈慈爱的眼神盯着我,指了指我,笑了。大家说老舅爷只认得你了。再后来夜里他就在睡梦中走了,过完了一生。
哑爹的坟在后园的田埂旁,当时我送他下地的时候只希望他下辈子能够说得听得。院子东北角那个常在的板凳没有了,后园小路上那个弓着的背影也没有了,哑爹给我撑伞的日子早就一去不返。现在过了快十年,每每想起他待我的那些好仍旧泪眼朦胧。这一世的缘分呵,真的短……
作者简介:
吴志勇,男,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热爱古典文化,也热爱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简单,人生格言: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