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细流 旁瞻丘壑
石常明
四川民族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发行的《一蓑烟雨》,是刘万成继《虹麓漫笔》之后的又一部文集。
一向读书如行螺的我,利用驻村扶贫的间隙,每晚数页、十数页地读着《一蓑烟雨》,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拍案叫绝,时而泪流满面,时而抚颊沉思,而读罢全书,则不由想起了唐代元稹“俯瞰九江水,旁瞻万里壑”的情景。
居高能识远,见微可知著。《一蓑烟雨》分为南北萍踪、尺牍寸言、扪虱赧作、回味乡愁和附录五部分,共收录作者自1972年到2018年6月部分散文、小说、诗词、文赋等作品124篇(首),凡28万纯粹的文字里,尽皆源于作者亲身经历、冷静思考以及现实生活的点滴摹写,大多能够直指本心和生活内核,又能给人以诸多启示。
俯瞰细流,旁瞻丘壑,是《一蓑烟雨》给我的整体印象。生于深山丛林,一岁丧父,五岁过继,从小饱受生活煎熬,面对过命运的捉弄,经历过时代的变迁,接纳过圣贤文化的洗礼,体味过社会底层的情愫,也饱受过大自然的熏陶,尤其历经过执教从政四十余载的岁月磨砺,长期养成了作者耕云种月般的心性。因而无论散文、杂文、小说、文赋,还是诗词、文论,大多是具有文史哲意义的千字文,而且回避了自说自话、无病呻吟、个我情调、媚俗快餐等弊端,最终造成的“文化空载”现象。其散文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直抵心灵;其杂文直面现实,辛辣犀利;其小说人物鲜活,语言清丽;其诗词、文赋语言简洁,意味深长。而透过《阅读生活》《放平心态》《猫咪之间》《猎获灵魂》《照猫画虎》《秘书阿捏》《镇安红叶》《故园写意》《闹夜》《闹房》《苟芒和木王》《帆影文脉》《母亲本色》《祭祖母文》等文的真诚表达,却能使读者从中获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深切体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学创作需要丰厚的知识积累和广博的学识。作者早年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勤勉好学,博闻强记,加之长期坚持,“胸中自成丘壑”。作者对文字的精当运用,对语言的准确把握,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运用、吸收与发掘、勘误与弘扬,也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他取之不竭的源泉。至于创作的动机和目的,则如作者自己坦言:“笔墨存骨气,方寸寄天真。”
作者以赤子之心爱祖国的山川河流,爱家乡的草木顽石,爱文朋诗友的恣意唱和,爱亲情之中的细枝末节,也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即便有对个别的人和事的批评直言,也是爱深恨切,而且马上会做换位思考而不斤斤计较,尽显大度宽容。这在《一蓑烟雨》的诸多篇什里,都有大量生活细节性的呈现。如《天津品茶》中,由旅店条件差、服务态度差、所见环境差而产生的恶劣心境,到品味了煳茶后自忖道:“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天津作为北京的门户,也曾为陪都,现在是直辖市,自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耀眼的都市光彩,仅凭点滴观感就说它不是个好地方,显然有失偏颇”。在《钟山沐雨》中,作者开始对前来“不择手段”高价推销雨伞和黑导游的“中年妇女”的“愤懑难平”,到看见“尴尬”的她仍在“雨幕里独自徘徊”,立刻悲悯起来:“若非生活所迫,她又何必冒雨低三下四地看人脸色自讨没趣?”而“拷问自己的灵魂,真想突然袭来一场狂风暴雨,让我在雨中洗却冷漠还我慈悲”,更多的则是同情与自责 。这又使我想起了元稹的另两句诗:“俯瞰涓涓流,仰聆潇潇吟。”
一蓑烟雨,离骚散译。出身寒门而不妄自菲薄的刘万成先生,始终以其火热、真诚的处子之心看待世界。俯仰之间,笔挟风云,关注生活的涓涓细流,聆听红尘的潇潇回声,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真实反映的却是沧桑岁月和世道人心。
(原载2019年3月6日《松原日报•读书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