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老地名(五)
——漫话漕运路(下)
戴官宝
进入二十一世纪,漕运路更是旧貌换新颜,又一次惊人的大拆大建:市区当时最大的河北路菜市场拆了、还有当时全市最大的工厂:清江拖拉机制造厂的南厂区也拆了,跟着复兴隆锅厂、清江再制盐⺁都拆了。为的是建设一个可容三万人集会、面积约七万平方米的大运河文化广场。
大运河文化广场的兴建,充分体现了淮安作为漕运襟喉、南北要津,在历史上形成的集河、漕、盐、榷、驿为一体的“运河文化”特色。广场北侧中心位置高高耸立着一座主题雕塑,两边辅以八幅石质浮雕,内容为:夫差未口陈兵图、磨盘口舣舟待潮图、清江浦(漕)仓船厂盛况图、漕督躬亲盘验图、康熙码头巡河图、舟船过闸艰险图、通衢古驿晨旅图、水上立交壮观图。广场东西两侧竖有16根台柱,每根台柱雕塑一位淮安历史名人,右侧九根台柱雕塑的名人为韩信、枚乘、鲍照、梁红玉、龚开、吴承恩、阎若璩、吴鞠通、关天培;左侧7根为:陈登、乔维岳、陈瑄、潘季驯、靳辅、郭大昌、黎世序。
2002年9月“中国淮安.淮扬菜美食文化节”暨中国烹饪协会授予淮安市“中国淮扬菜之乡”荣誉称号的仪式便在这里举行。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剧组,带来大型歌舞晚会为文化节活动揭幕。
2001年大运河文化广场建起来后,河北路由它的乳名改为时尚的漕运路。
漕运东路上当时全市最大的工厂:早先名叫清江机器厂,后改名清江拖拉机制造厂。它最早要追溯到:解放前精通机械修造的手艺人陈锦文,独资1000元大洋,于1916年创办的陈义顺机器厂。厂址在清江北门外里运河北岸,向西一百五十米左右位置,员工15人。产品以仿制织布机、轧花机,切面机为主,兼营各类机械和水泵的修理。民国28年日寇占领淮阴,陈锦文拒绝替日军修理枪械,为躲避日寇迫害,他将机器埋入地下,关厂停业。自己挑了一副铜匠担,在四乡游弋,靠为人修锁补锅度日。日本投降后,陈锦文恢复陈义顺机器厂,重操旧业。 1956年1月,国家进行了社会主义公私改造,陈义顺机器厂等六家私营机器厂与已经是公私合营的复兴隆锅厂合并,成立公私合营清江铁工厂。1958年更名为地方国营清江机器厂,同时复兴隆锅厂独立设厂为清江锅厂。清江机器厂1966年试制成东风-20型轮式拖拉机2台。1969年4月试制成功三台东风40型拖拉机,同年11月江苏省决定:将该厂扩建为年产3000台江苏-50型拖拉机的制造厂,更名为清江拖拉机制造厂。
2001年为给建设中大运河文化广场腾地,也是企业改制发展需要,清江拖拉机制造厂整体搬迁经开区。
漕运西路上有座当时全市非常亲民的大剧场,名叫“人民剧场”,位于漕运西路北门桥西北角。人民剧场前身是“民众剧场”。(据何永年老先生考证)是1953年,政府拨款一亿六千万元(旧币,今为一万六千元),在录事巷西边李玉书家北大院,建起一座砖木结构的起脊平房。 1953年后全国掀起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5年。民众戏园也进行公私改造并异地重建,由清江市政府拨款48000元,在北门桥北面新盖了一个剧场,分楼上楼下两层,因紧挨着新开通的人民路,故取名“人民剧场”。1960年人民剧场曾改为“人民大会堂”。1968年,政府又投资60000元人民币,大修了人民剧场,人民剧场进入了鼎盛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的(老地委门前)淮海影剧院(后改人
民大会堂)相比,已相形见绌,大型演出团队均按排在淮海影剧院甚至市体育馆演出。人民剧场已经很不景气,加之电视的普及、歌舞的兴起、流行歌曲的发展,戏曲走向底谷,人民剧场日渐式微。2010年,曾经辉煌55年的人民剧场,在一片反对声中还是被拆除,至今十三年仍是一片废墟。 漕运西路水门桥西北角,原来淮阴地区交通局(解放时期的建筑,现在还存在)三层老大楼前院,1999年八月新建成一座十三层高的航政运政大楼,成为当时漕运西路最高建筑。
漕运东路水门桥东北角,计划经济年代特别吃香的“五化交”大楼。被一座主楼高27层,约十万平方米,裙楼2.5万平方米的“颐高双创大厦”代替。漫话漕运路到这份上,应该说说漕运路上全国闻名的名胜古迹了:一个在东叫《清江大闸》,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一个在西叫《周恩来总理童年读书处》,其建筑也有二百年历史了。
先说清江大闸(又称清江闸),是由正、越二个闸室组成。清江大闸后改名为龙王闸,又称龙汪闸。乾隆四年(1739年)仍恢复原名为清江闸。由于里运河河面宽大而闸小(2.2丈),运河水流在大闸口形成三四尺高的落差,对上下过闸船舶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这里形成了运河的“咽喉”。为确保过往船只安全,明万历六年(1578年),潘季驯在大闸北边,开挖一条长148丈月河,以分流大闸里水流。万历17年,在月河头建造了越闸。月河与里运河之间的土地,人们都叫中洲岛,也是新的清江浦楼所在地。

再说周恩来总理童年读书处旧址,位于清江浦区漕运西路174号。周恩来6岁时(1904年秋)随父母一家六口来到万筱庵(周恩来八舅)万公馆读书。第二年9月转入嗣母陈氏祖辈府邸陈家花园(即现在的周恩来童年读书处)读书。与姨哥家时公馆近在咫尺,童年的周恩来读书之余,常会到时公馆蹿门,和姨哥时绍武一起玩耍。周总理在这里度过了五年童年时光,接受早期的启蒙教育,体会劳动人民的生活艰辛,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礼教的熏陶。
读书处广场正面是一面汉白玉浮雕墙,浮雕上面的周恩来手捧书卷,目光坚毅,仿佛在思考:我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尽快成为振兴中华之栋梁。背景是用他生前最喜爱的梅花作衬托,寓意着他具有梅花一样高尚的品格。在浮雕人物左上方,根据周总理手迹拼集而成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九个大字。

陈家花园原来是继母陈氏的娘家老屋。它北临十里西长街,南面围墙面临里运河。院子里有假山、水池、亭榭等(解放后被西粮库占用)1953年表姐帅素珍带着我和两个表兄弟,过北门桥顺着西长街向西去《四公祠》玩,经过西长街中段时,表姐指着一处青砖黛瓦大院时,告诉我们:这里是陈家花园,周总理从小在这里读过书。西长街中段是比较繁华的,有很多花园和私人公馆,如万公馆、陈花园、时公馆等等,都是明清建筑,高门楼,大院落、青砖黛瓦,古色古香。1958年大跃进前后西长街建了很多工厂,大众牙刷厂在陈家花园西,新丰面粉厂在其东,西粮库占用花园里全部土地,清江市新淮酒厂,将花园房屋纳入该厂区内,并将部分房屋做为办公室使用;新淮酒厂搬走后,新成立的清江轻工机械厂,继续使用总理童年读书处作为办公室用房,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企业改制。
周恩来总理童年读书处,1995年4月19日被授予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22.1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