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挨饿的感受(散文)
方谦
我的童年,既有快乐的时光,又有挨饿的日子。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为“三年困难时期”,出现了全国性的大饥饿、大灾荒。当时,这种挨饿的折磨让我终生难忘、刻骨铭心。也许,挨饿的经历是一种精神财富;对温饱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会产生一种不竭的动力,激励我在人生征途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担当有为、建功立业。
1959年,我在莺歌海小学就读5年级(毕业班)。在全国性大饥饿的日子里,莺歌海属于城镇吃国家商品粮,每人每月供应11斤粮食指标,即一天“3両6”米。在家里,我的中、晚餐只能喝上一碗米粥,菜谱是全家人共用一盘海鱼和蔬菜,加之沒有钱买零食来填肚皮,饭后不久就有挨饿的感受。有一天,我听说有一艘装大米的轮船在“公下头”触礁沉没海底,许多莺歌海渔民爭先恐后的驶船去打捞大米。我也到海边去看热闹。不多久,一条渔船装滿大米靠岸,船员及其家属都忙于分配大米。一种对温饱的渴望让我走到船边,见到白花花的大米就用手抓了几把,放进自己的口袋里,然后走回家交给母亲。我的家离海边有100多米,我往返几次就这么干,哪些渔民见我这个小孩子这样捞米也不在乎。晚餐时,母亲将我拿回来的大米煮饭,香喷喷的米饭我吃了两大碗,飽一餐的感觉真好。据村里人说,莺歌海镇在全国性大饥荒时不死人,是托这艘装大米的轮船触礁沉没海底的福,也是这船大米给莺歌海人雪中送炭、排忧解难。
1960年,我和莺歌海小学11位同学考上黄流中学就读初中。在哪个饥荒年代,黄流中学的伙食也好不到哪里,中、晚餐都是半小碗蒸米饭和一小份炒青菜,我天天都感觉吃不
饱。市场的商品十分贫乏,食品更少,两分钱一块米糠饼我也买不起。几个月后,因营养不良,我痩多了。在上午的最后一节课,我感觉到头晕目眩,沒有心情听课,只渴望吃上一餐饱饭。有一天下午,黄流中学组织初中班级的学生下乡帮助生产队挖红薯。我和同学来到红薯地里就开始干活,挖出一个个大红薯我忍不住了,拿起一个大红薯用嘴咬掉一层皮后就吃光了。收工时,农民又端来一大锅煑熟的红薯答谢我们,我又拼命地吃,一直吃到填滿肚子为止,挨饿的感觉终究烟消云散。可是过了不多久,我肚子里的生红薯与熟红薯发酵了,腹胀如一个大皮球,不时呕出一股恶气。胃里的东西,想吐却吐不出来,想拉又拉不出去,其揪心的痛一分一秒都难熬,我只好回学校宿舍睡了一觉,才舒服了。
1961年,在黄流中学第二个学期,挨饿又把我折腾苦了。我因营养不良,患上水肿病,两个小腿浮肿,用手指一按就有一个小窝,被迫每个周末都返回家乡(12公里)补充营养。说来怪,在家里吃了两天海鲜,小腿浮肿就退了。但是,返校不多久,我的水肿旧病又复发了,又再次重返家乡吃海鲜。虽然往返多次,但是在校挨饿的问题依然存在,我痩弱的身体承受不了这种折磨。特别是在晚饭后,我与同学到校外散步,几乎天天都目睹饿死的农民被放在牛车上拉去埋葬,真的好害怕。身体垮了,读书有啥用?在这种情况下,家人都同意我转学回来莺歌海初级中学就读。
1963年,我考上了自治州师范学校。该校属于公费,学生吃住不用花钱。师范学校的伙食比黄流中学好些了,加之大哥在乡下当老师有工资领,每月给我寄来10元零花钱。几乎在晚饭后,我都到饭馆消费1角6分钱(6分钱米饭和1角钱菜),从此告别了挨饿的日子。
应该说,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经历,而且是一种宝贵的经历。苦难对人的成长意义重大。因为,人生苦难是磨练,先受苦难才有甜;人生苦难是熔炉,淬炼意志比钢坚。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生活的苦难,只要你不颓废,能勇于面对,就能让人学会坚强、奋发进取,让人勤奋努力、立志改变;让人勤劳朴实、艰苦创业,让人珍惜所有的美好;让人努力、坚持追求自己人生的理想,从而让人在奋进的征途上不忘初心、不负使命,砥砺前行、锐意进取,敢于担当、有所作为,从而活出生命的意义,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一份色彩。
方谦,男 1946年9月生,海南省乐东县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66年11月参加工作,历任白沙县可任公社革委会副主任,乐东县纪委副书记,文昌市纪委书记,海南省纪委副厅级纪检员。出版编著《全面从严治党八个等热点问题》等6本。微信昵称:海角

中华作家网、国际文艺网总编:
王伟(微信a13720085131)
执行总编:晨起、副总编:王鑫
常务主编:小河、刘培、刘海兰、云水禅心、浪淘沙、王成(详见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