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庆元
触摸历史,可以使人变得深刻;走进自然,可以令人胸襟开阔。假如工作使你疲惫,生活给你烦恼,人生有了忧愁,此时你走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在自然中吸天地之灵气,纳山水之性情,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你会觉得,不管经历了多少挫折和苦难,生命中所有的沉重都会变轻,感知感觉愉悦的分量就会加重,生命又变得丰盈饱满。没有大自然的人生是黯淡的,疏远大自然的人,思想是驳杂的。我喜欢大自然,我喜欢登山。每当在我人生旅途跋涉得很艰难沉重时便去登山。人到山顶,就会恍然觉得没有比脚下更高的山。人在山中,还能尝到苍翠清甜的味道。快乐,在于不断地跋涉之中。人在山中,才知道生命里隐含着多少曲折连绵的山啊,高山上必有昂扬的生命。
我喜欢到农村去。因为我的“根”在农村,在我身上流淌着农民的血液,蕴涵着农民的气质。在那些农民身上,闪动着我父辈的影子、浓浓的乡音,常给我回家的感觉。走进田野,那泥土、那花草、那庄稼散发出的芳香,吸人心底,像是喝了陈年老酒一样令人陶醉。看看那在阳光下蓬勃的庄稼是绿的,树木是绿的,小草是绿的,好像进人了绿色的世界,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此时会顿感到城市里难有的静谧与清闲,紧张的心理会变得松弛,心胸会变得明亮透彻。乡村田园是一所最好的疗养院,乡村的河流是心灵的洗涤剂,我们可以在淙淙的流水里灌足,同样可以过滤心灵;乡间的风是一把最舒适的梳子,可以理云鬓,同样可以抚平你躁动不安的情绪;举步旷野,能溶化你乡情别愁,化解心中的郁结。此时,愤世嫉俗的浮躁,灯红酒绿中的孟浪、阿谀应酬时的虚伪,都被放归于田野、小溪、村庄,你得到了纯净的视野,真善美充盈了眼眶。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节奏加快,矛盾繁多,世俗的灰尘,淤积于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的心境开始迷蒙、混沌。这时候,走进田野,走向山冈,靠近池塘,令人感觉轻松了许多,宽敞了许多,明净了许多,饥渴的生命恰似得到了浇灌。
现在有些人不知怎么了,他们整天活得心累身累,不能不说,这与找不到自然,找不到自己脚踏的土地有关。许多人住进城市,生活的花样多了,但真情实感少了,住上了高楼,但接不到地气了。大多数人的双足已不习惯自然行走,耳朵被重金属撞击的噪声刺激得分辨不出麻雀与画眉的鸣声,对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的领略与感受,主要是从电视广告中得来,而不是田野森林的变化和河水的涨落上。人们虽然依旧保持以前群居的习惯,但触目即是樊篱,有的门对门住上了几年还不知姓啥名谁,对朋友的选择更多的是功利性选择……于是人们哀叹“活得太累”,于是有人开始呼吁“重归自然”。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大自然娩出的孩童。人和大自然是同根相连的生命整体。当你奔赴自然,亲近自然,你是在做一种心的聚会,也是在投奔一种宏大广袤的超越宗教的礼仪。其实,这也是召唤,面对自然,凝神观照,用心思索,你终会拥有一份独属你自己的永恒与收获。大自然是丰厚而无私的,它不仅是人类家园物质生活的依存,还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孕育者。人啊,这个自然之子,只有到自然中去,才能找到自己,才能活得自由自在,才能真正发现生命之纯美。
在读书人敏感而多情的眸子中,大自然的美景是一部美妙的书。在物欲膨胀的世俗人的眼里,没有寓言,没有遐想,没有灵动。久在世俗中挣扎,累累地讨着生活的人,静心思索,常有一种摆脱喧嚣的意念。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当你神情疲惫时,当你感到烦恼失意时,走进大自然,你会觉得到了另一个美妙的世界,大自然有时是无声的,这无声的自然是一种大雅。大雅的恬静令人心旷神怡,它给你清新,使你思接千载,神游八方。借助山水,荡尽胸中尘埃,使你感受到智慧的启迪。这莽莽雪山、郁郁丛林、大河长川、沧海红日、古迹名胜、清风绿野、湖泊港
湾、红枫绿叶、老树青藤、鲜花小草,在大千世界的雄姿险峻、广袤壮阔与超凡脱俗之间,我们感到了自身的渺小,容易让人认识到简约是美、本真是美。在这些地方,可以使人忘记一切烦恼,将身心完全投人到大自然的怀抱,享受自然赐予的宁静和欢乐。在这里可以情景交融,可以探幽访古,可以与古往交谈,可以与山水对话,可以与花鸟虫鱼为伴,可以挚谈,可以探讨,可以倾听,可以诉说,可以体验,可以汲取,可以获得,可以解忧忘虑,可以看到久违的纯朴,可以甩掉萦绕心头的一切烦恼,可以逃避钢筋水泥的世界带给你的失意和落寞。步入这陆地港湾,不管你有什么郁结和块垒,也不论生命之舟曾遇上怎样的遏阻和坎坷,大自然的神力可使衰老迟暮者焕发青春,可令幼稚浮躁者趋于沉稳,可让悲观厌世者精神重振,可催裹足徘徊者远航扬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