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十一】
樵仙居品茶聊文学
文| 毋东汉
(十一)源泉与墨水
从概念上讲,大家都知道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但实际上,“身在宝山不识宝”的人还是广泛的。人们把墨水比做一个人的文化程度,墨水也被看作源泉,其实墨水是流,不是源。
今日咱谝笔底没啥写的问题,也就是素材问题,即生活积累问题。
“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段话曾被省作协抄成标语贴在会议室醒目位置,进门抬头就能看到。作家们都视作座右铭。柳青下长安当县委副书记,领导互助合作化,在皇甫和王莽指导办社,搞稻麦两熟试验,他还深入饲养室,写成了《耕畜饲养管理三字经》。一些人以为柳青干这些工作耽误了写作,殊不知这正是柳青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生活积累过程。柳青是践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典范。他在皇甫住了十四年,写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梁生宝、王宗济的生活原型就是皇甫王甲斌、王莽蒲忠智。稻麦两熟试验成功,割麦插秧结束了割青稞插稻秧,粗粮变细粮。王莽的联社经验收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毛主席写了按语,指出:“这个经验有用,各地可以仿办。”
据说,诗人李贺在游历过程中揹个锦囊,触景生情,写成纸条塞进锦囊,回家后抖出来作为写作素材。
我的做法是弄个小本本,夾个油笔芯,封面上写《生活积累》,扉页土写图例,0表示人物肖像,X表示故事情节,凸表示风景,口表示语言……等。平常把小本本装衣袋里,遇到好的人物风景好语句,记在本本里,每条前面标明图例,便于写作时查阅。我这样坚持了十年,养成了积累生活的习惯。当教师后,又把这方法教给学生。我
记不清是跟谁学的了,好像是李准。我读过他的《情节、性格和语言》,还读过胡采的《从生活到艺术》,指导意义特强。
有些人写文学作品,没有源泉。但他们肚里有墨水,也就是有文化。读他们写出来的东西,“似曾相识燕归来”。他们构思作品的材料不是来自生活,而是来自他们读过的古今中外作品。当他们写景物时,许多影视镜头涌向笔底。当他们写人物时,许多文学作品人物赶来排队。由于他们没有生活,硬着头皮写,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故事都会赶来凑热闹,供他们选择。他们写出来的东西,雷同、相似于别人。也不要诬赖他们抄袭模仿。他们由于缺乏生活,写作过程中,读过的人物故事自然流露于笔下。他们不是故意抄袭,不是道德问题,是方法问题。看来,光有墨水没有源泉,是不能进入创作过程的。
那么,有人要问,故事新编,体裁改编之类的文学作品,不是从墨水到墨水吗?其实,没有深厚的生活积累,从墨水到墨水,是写不好的。我写过故事新编《青蛙告状》,内容是环境污染、水质变差,青蛙爬到包文正脚面上,表示要告状。由于我对青蛙生活习性熟悉,再加上对包文正故事了解一些,所以写起来顺手。
总之,墨水(书本知识)重要;源泉(生活积累)更重要。柳青踏出的文学创作之路,值得效仿,跟随,挺进。有不少作家进城后写不出或胡乱写,也不一定是忘记初心,要引以为戒。写作源泉枯竭,只凭墨水写作,才是病根。茶凉了,换热的吧?井水旺着呢!明天谝《做人与作文》。
2022-12-30-于樵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