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风采】
吴仰生,笔名仰生,昵称:俯仰生涯。安徽省作协会员,曾为下乡知青、工人、中学和大学教师。爱好文学,笔耕不辍,已有35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发表与出版。其中,中篇小说《亡魂》和长篇小说《爱的家教》颇受好评;曾获“小天使"铜像儿童文学奖、"阿英”文学奖等十多种奖项。
【长篇国学之文学札记】
文山艺海撷拾
(系列三十二)
话说《水经注》
悲哉,壮哉,郦道元!
郦道元(46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市)和洛阳担任过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吏,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认为,地理现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过历代的更迭,城邑的兴衰,河道的变迁和山川名称的更易,地理著作必须不断充实完善。他参阅了437种书籍,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本书共40卷,记述了1.252条河流的发源地点、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情况,同时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以及城郭、风俗、土产、人物等。《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他为官“执法情刻”、“素有严猛之称”,颇遭皇族、豪强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汝南王元悦乘雍州刺吏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作关右大使。途中,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
早期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和洛阳担任中央官员,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一生足迹遍及中国北方。他为官“执法情刻”、“素有严猛之称”,得罪不少皇族、豪强,在东荆州刺史任上,威猛为治,被百姓上告,因而免官。在京期间专心撰写《水经注》。
北魏汝南王元悦是男同性恋者,其得宠的男宠丘念因弄权纵恣被郦道元逮捕,元悦找灵太后恳求特赦,郦道元干脆赶在圣旨到达前处死了丘念。自此元悦与郦道元结下深仇。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元悦乘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作关右大使。萧宝夤果然反叛,派人把郦道元和弟弟郦道峻及其二子在阴盘(今陕西省临潼县东)驿亭一同杀害。魏收修撰《魏书》,将郦道元列入〈酷吏传〉。
郦道元一生勤于读书和著述,《魏书》卷89说:“道元好学,历览奇书”,代表作有《水经注》。道元写景文字,遣词精当,“词组只字,妙绝古今”。历来研究《水经注》称“郦学”。唐代李白、杜甫的诗,都吸收了《水经注》的艺术滋养,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文章实脱胎于《水经注》。宋朝苏轼说:“嗟我乐何深,水经也屡读。”张岱说:“古人记山水,太上有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刘熙载亦云:“郦道元叙山水,峻洁层深,奄有楚辞《山鬼》、《招隐士》胜境。柳州游记,此先导也”日本地理学家米仓二郎称郦道元为“中世纪全世界最伟大的地理学家”。
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家中,郦道元被称为“中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学家”。
郦道元勤奋好学,历览奇书,一生足迹遍及半个北部中国,在此基础上撰著《水经注》四十卷,是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历来研究《水经注》成为专门学问,称为“郦学”。
水是自然界最活跃的因子,河流对国计民生关系甚巨。我国古代一向有重视水、撰著《水经》的传统。在郦道元之前,至少有两部《水经》流传于世,其他文献中有关河流水利的记载也不少,但诚如他所说,《大禹记》所记山川,“周而不备”;《地理志》所录,“简而不周”;《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都太简略;《水经》虽然粗缀津绪,但仍不够周详。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著作中,时代最近的《水经》,也成书于三国时代,距离郦道元生活的北魏,已有二、三百年之久,其间河流改道、民族迁移、城邑兴废、地名沿革,在在多有。北魏又是一个分裂的时代,同一条大河,往往分属两国,当时“寻图访赜者,极聆州域之说;而涉土游方者,寡能达其津照。”有感于此,郦道元“以多暇空倾岁月,辄述水经,布广前文”(《水经注》原序),著成《水经注》一书。
《水经注》所表现出的地理观念,首先在于地理视野的广阔。郦道元生活在一个南北政权对立的分裂时代,但《水经注》记载的地理范围并不为北魏疆域所限,对于当时南朝治下的自然山川、人文地理,郦道元都着力描述,一视同仁。《水经注》一书中,区域的划分,完全以自然山川为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城一邑,无不倾注着作者的热情和挚爱。不仅如此,《水经注》中还保留大量南朝年号,这些年号不仅出现在南朝治下的南方地区,就是当时属于北魏的领地,所记史事,也有用南朝年号的。在对南北朝君主的称呼上,除北魏外,十六国君王,都直呼其名,而对南朝诸帝,却常称庙号。和北魏时期另一位著名学者杨?之在《洛阳伽蓝记》中所表现的强调北魏正统观念相比,郦道元无疑更具有民族认同感和大一统的思想。
《水经注》还记载了大量的域外地理。在卷一《河水》篇中,郦道元详细描述了古代印度东南部的恒河、印度河和孟加拉湾沿岸的水文地理和风土人情。在南方,记载的地理范围达至今越南北部、柬埔寨和马来半岛。在北方,延及长城以外的沙漠地区;西南方则远达藏缅“徼外”。可以说,《水经注》记录了郦道元时代已知的地理范围。诚然,由于其足迹所限和文献记载的不周,其中不乏荒诞不经的内容,但其目光已经超越传统的华夏地域而达至“天下”。从这意义讲,《水经注》是一部关于当时已知世界的地理著作。
其次,郦道元还具有地理变迁的观念。《水经注》记载的河流有1252条,对于这些河流,郦道元无不穷其源流,追述其古今变化。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黄河的变迁。北魏以前,黄河曾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改道,一次是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一次是王莽时期。《水经注》对这两条黄河故道的走向都有详细的描述,称之为“大河故渎”和“王莽河”。当时在华北平原,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为的影响,很多小河流已经干枯,郦道元经实地考察,指出其“今无水”,并感叹“今古世悬,川域改状”。《水经注》以河流为纲,详细记载河流所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自然地理方面,有地形地貌、伏流瀑布、动物植物、自然灾害等;在人文地理方面,则有城邑聚落、行政区划、陵墓建筑以及产业分布,等等。在记录每一项地理内容时,并不局限于当时的情状,还详细记载其历史演变情况。
再次,郦道元的地理描述中还蕴含着深切的人文关怀。人的情感和自然山水融合,乃是文化地理学题中应有之义。这些自然场景一旦注入人文情怀,就不再是无情物,而变成伤心地或欢娱场。不仅个人情感可以通过山水风物来表达,国家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历史文化同样也可以寄托在自然山川之中。《水经注》对于每条水道所经,必详细记载其城邑兴废、民族迁徙、风土人情、历史故事乃至神话传说,将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融汇于自然山川之中。我们在展读《水经注》的每一篇章时,不仅可以了解壮丽的河山,同时也能读到兴于斯、盛于斯的民族文化,自然与人文打成一片,自然景观也成为人文景观。这样,一个国家和民族随着时间而发展的历史,就通过空间的形式得以展开,民族情感也通过文化景观得以凝聚。
最后,郦道元擅长地理描述,《水经注》虽然也对地理现象进行解释,但更多的是客观描述,称之为描述地理学是恰当的。以前人们多注意《水经注》一书的文学色彩,在郦学研究史上还出现过专门的“词章学派”,但郦道元对地理现象的描述,最突出之处还在于地理现象的客观真实。郦道元对地理现象的科学描述是建立在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基础上。他常说:“虽千古茫昧,理世玄远,遗文逸句,容或可寻,沿途隐显,方土可验。”(《水经注》卷5《河水》)“遗文逸句”,是指传世文献记载;“方土可验”,是指实地考察。通过两方面的综合分析,郦道元一方面印证了古书的记载,从而对地理景观有更深切的体会;另一方面,他还通过实地考察,更正了许多《经》文的错误和前人的讹传。
广阔的地理视野,变化的地理观念,丰富的地理资料,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建基在实地考察之上的科学描述,使郦道元成为著名的地理学者。现代日本地理学家米仓二郎称之为“中世纪全世界最伟大的地理学家”,对此,郦道元是当之无愧的。
著作另有《本志》、《七聘》,均已失传。
《水经注》成书的时代之辩
《水经注》是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的著作。从书名来看,此书是另一种叫做《水经》的书作《注》。事情的确如此,三国时期的一位已经不知名的作者写了一本名叫《水经》的书,内容非常简略,全书只有八千二百多字,每一条写在此书上的河流,都是公式化的:发源、简单的流程、入海,或在何处汇入另一条大河。全书《注》文超过《经》文二十多倍。《水经注》是一部三十多万的巨构,是一部独立的古典名著。
关于《水经注》的成书时代,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
其一,传统的观点认为《水经》为汉代桑钦撰,郭璞注。而《隋书·经籍志》录有:“《水经》三卷,郭璞注。”
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记》说:“《水经》四十卷,汉桑钦撰,成帝(前32—7)时人。”
而现在研究证实,《水经》所举郡县,西汉、东汉兼而有之,甚至个别的郡县,还有曹魏时期的。据此,认为“《水经》是西汉编定的书”,这一说法受到强有力的挑战。
其二,近些年来,侯仁之教授等依清纪昀、戴震之说,提出:“大约在三国(221-279)时候,有人写成《水经》一书……到了公元5世纪,郦道元为《水经》作注,补充记述河流水道……注文二十倍于原文。”陈桥驿教授也说:“《水经注》是北魏延昌、正光(515-524),郦道元撰述的一部地理著作。从书名来看,它仅仅是《水经》的一种注释,但这部完成于三国时代的《水经》,内容非常简短……”。
其三,而王成组教授另有新见,他认为“从《水经注》的内在特征来衡量,《经》与《注》可能是郦氏“家之言。”理由是郦道元的“水经注序”中只说:“窃以多暇空倾岁月,辄述《水经》布广前闻。”据此解释,认为“全书的经、注同出于他一人之手。”为此“提出经、注全是郦氏一手编成的主张”。
《水经注》:不仅是综合性地理著作,也是文学艺术珍品。
郦道元,是北魏时期的酷吏,《魏书》和《北史》中都称其“素有严猛之称”。除了酷吏外,郦道元还有一个身份,他是个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四十卷,是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地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水经注》,顾名思义,是为《水经》之注。《水经》是一部记述对水系的专著,据考证,为三国时人作,只有一万多字,并且缺乏系统性。《水经注》看似是为《水经》作注释,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使其成为一部系统且完整的学术著作,同时也开创了山水游记的先河。
《水经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所记述的大小河流有1252条之多,时间幅度从先秦到南北朝当代,其内容还包括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江河湖泊、亭台楼阁、历史沿革、风俗习惯、方言谚语、神话传说等许多方面,涉及了地理学、地名学、宗教学等诸多学科,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典籍,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地理学发展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水经注》成为了继《山海经》《尚书·禹贡》 《史记·河渠书》《汉书·地理志》之后的重要地理著作。后世学者在对《水经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门学问——郦学。
《水经注》不仅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也是文学艺术的珍品,属于古典文学名著,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水经注》中不仅有郦道元自己创造的绚烂语言,也引用了歌谣谚语,记录了碑刻墨迹、传说故事等,在语言的运用上十分出类拔萃,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时至今日,《水经注》中的精彩片段常常被游记选编,描写虎口瀑布以及巫峡的两段文字,还被收入语文课本中。
为了完成这样一部地理学专著,郦道元所付出的艰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他不仅要搜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对所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还要在亲自实地考察、寻访古迹后才能着笔,态度十分严谨。
《水经注》原有四十卷,宋初时已经缺了五卷,经后人重新编订后,今本仍作四十卷。
“脉水寻经”——《水经》与《水经注》
水经注》是一本怎样的书?清初学者刘献廷在其所著《广阳杂记》中,称此书为"宇宙未有之奇书"。刘献廷对此书作了极高的评价,但尚未说出此书的性质和内容,所以这里首先对它作一点介绍。三国时代,有一位佚名的作者,写了一本《水经》,记载了河流137条,每条河流都以同样的体例,写下了它的发源、流程和入海,寥寥数语,内容十分简单。到了南北朝北魏,郦道元(?—527)为《水经》作注,河流增加到1252条,而且对每条河流的记载,都有头有尾,详尽实在,文学性极强,文章坷当美文来读。
北魏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以水道为纲记载区域信息的重要典籍,厘清每条河流从源头到河口的情况,同时记述水系内的相关史地信息,对其研究发展为专门的“郦学”。本版三篇文章“脉水寻经”,为读者介绍《水经注》的成书源流与当代意义。
《水经注》以平实的语言,记述了当时主要河流的具体流路,并记载周边的山川、城邑情形,系以相关史事,内容博赡。郦道元在文中经常会重复使用特定的语言来表达独特的意思。例如,书中两次使用了“脉水寻经”一词。
其一是卷3《河水注》“河水南流,脉水寻经,殊乖川去之次,似非关究也”。
其二是卷32《决水注》“脉水寻经,方知决口”。细玩文意可知,郦道元在此表达的是实地考察河流,与文献相对照的意思,这是他作《水经注》重要的工作方法。郦道元所“脉”之“水”显然是指相应的河流(河水,今黄河;决水,今史河),而所“寻”之“经”,是否有具体所指呢?
这就要从《水经注》的名称谈起。《水经注》一书,是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故作此称。《水经》是成书于三国曹魏时期的记载全国水道的著作,全书约一万字,简要记述当时主要河流的源流始末,内容虽较为简练,但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水经》相比于《水经注》,知名度要小许多。其实,《水经注》之所以得以撰成,正是因为《水经》的存在且其内容值得加以注释。
《水经》见载于《隋书·经籍志》,有二本,分题作“《水经》三卷,郭璞注”及“《水经》四十卷,郦善长注”,皆不著撰人。后《唐六典》始见西汉人桑钦撰《水经》之说,其后著录书目及刊刻诸本,多袭此说。通过对《水经》文本进行考析及对其所载地理信息的分析,基本可以确定此书是以西汉末年的材料为主,东汉、曹魏时期的材料为辅,撰成于三国曹魏时期,其作者也不可能是西汉时期的桑钦。
《水经》成书以后颇受重视,东晋学者郭璞就曾为其作注。郭注《水经》(即上文所述见于《隋书·经籍志》的“《水经》三卷,郭璞注”),或者也可以称作郭璞所作的《水经注》,其内容虽然早已佚失,但是唐人杜佑曾经评价此注本,称“景纯(按,郭璞字景纯)注解,又甚疏略,亦多迂怪”(《通典·州郡典》)。郦道元作《水经注》时,完全没有征引郭璞的文字,似乎说明他没有见到过郭璞的《水经》注本。由于郭注《水经》影响较小,《水经注》之名一般专指郦道元注本《水经》。
南北朝时特重地理,涌现出不少专载地理的书籍。南北方在文献传播上,也有不少交流。此时撰写地理著作,既存在资料占有方面的客观条件,又有经世致用的价值。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醉心地理、占有丰富文献、具有较高学识的郦道元,再为《水经》作注,亦即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水经注》。
《水经》与《水经注》的关系,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水经》与《水经注》都属“水经”类文献,《水经注》是《水经》的继承与发展。三国以前,已经出现《尚书·禹贡·导水》及《山海经·海内东经·附篇》《说文解字·水部》等专载水道的著作篇章,形成了撰写“水经”的传统(周振鹤:《中国古代撰写水经的传统》)。明代学者杨慎称《水经》“祖述《禹贡》而宪章《山海》”(《水经序》),正揭示了《水经》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同样,《水经注》也是记载河流水道的专书,既然是注释《水经》的文献,无疑也属于“水经”类文献,是继承与发展撰写“水经”传统的代表性著作。
第二,《水经》与《水经注》在文本上紧密相连,互相依存。《水经注》注释《水经》,二者文本天然紧密相连,自不待言。《水经》单行本在《隋书·经籍志》中已不见载,唐代以后郭璞注本《水经》亦佚失,郦道元注本《水经》则因其内容丰赡为学者所重,而得以流传。换言之,《水经》赖《水经注》而流传至今,没有《水经注》,恐怕《水经》也不会为今人所见。《水经》与《水经注》文本的紧密关系,在《水经注》的流传中,还有很明显的体现。如,《水经注》长期存在“经注相混”的问题,主要是郦道元注文被误认为《水经》文字,这对阅读和研究此书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直到清代中期才基本廓清经文和注文。又如,唐宋人在征引《水经注》时,往往不太区分《水经》原文与郦道元注文,径称作《水经》。早期流传的抄本、刻本《水经注》也都径以《水经》为名,并题“汉桑钦撰,后魏郦道元注”,直到明朝中后期,才有以《水经注》为名的刻本行世。
第三,《水经注》是《水经》内容的丰富和延伸。郦道元评价《水经》“虽粗缀津绪,又阙旁通”,所以“辄述《水经》,布广前文”(《水经注序》),就是表明他对《水经》所载相对简略而感到遗憾,注释《水经》,是希望增广它所记载的内容。事实上,郦道元注文篇幅三十倍于《水经》,记载河流十倍于《水经》,完全达到了“布广”的目的。上文提及《水经》到《水经注》书名的转变,恰恰说明了郦道元注对《水经》原文在内容上有极大的扩充,乃至“喧宾夺主”地被世人单独认为一部书。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水经》文本的注释方式,可分为“考经之实”与“补经之无”两类。“考经之实”即在注文中考证、阐释经文的相关内容,可以再细分为默认、确认、并陈、解释、正误等方式。默认式,即直承经文而言,不再重复经文所言及的水地关系,径注以政区沿革等旁及内容;确认式最为常见,即在注文中再说一遍与经文相同的水地关系,此时往往将“某县”改称为“某县故城”;并陈式,即与经文所载并陈,有时更加以考辨;解释式,即解释经文所记载的水地关系,在全书中并不多见;正误式,即指出经文在此处的记载有误,并加以改正。“补经之无”,即在注文中补充经文未载内容,注文经文没有直接相应者,即记载经文未提及之水地关系的文句,可视为“补经之无”的文句。“补经之无”文句的内容可分为增补经文所未提及的干流水地关系(详述河道)以及增补经文未载的支流情况(增广河流)两类。“补经之无”文句数量要远多于“考经之实”文句。
由是观之,《水经》可谓《水经注》之根本。我们在阅读、研究《水经注》时,也应当怀有阅读、研究《水经》的理念。
既然《水经》是郦道元《水经注》的凭依,那么前文提出的问题,答案就很明白了:“脉水寻经”的“经”,指的就是《水经》。郦道元使用“脉水寻经”一语的本意,是研究、考察水道,来验证《水经》记载的准确性。我们可以借用此语,对其语义略加阐发。
首先,多数的研究者正是“脉”着《水经注》的研究,“寻”到《水经》的相关问题。对《水经》的研究,从学术上是对《水经注》研究的拓展,从学理上却又是《水经注》研究的前提。
其次,“脉水”与“寻经”可以分别指代实地考察与文献考证两种研究方法,在历史地理研究中,二者相辅相成,都是必要的手段。这也是郦道元以亲身实践撰成巨著给后来研究者的启示。
再次,“水经”类文献都是记载河流水道的,都是“脉”着“水”而形成的“经”。脉水寻经,乃成“水经”,这一类文献具有共同的特点和较高的学术价值,理应得到更多关注。
自《水经》到《水经注》,是一种对“脉水寻经”的传承。《水经注》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对后世有很大的启发。我们今天做相关的研究,编纂相关专业书籍,也应该传承这样一种精神。
郦道元的后代知音
北宋苏东坡在《寄周安孺茶》诗中写道:“嗟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
明张岱在《嫏嬛文集》中极力推崇郦道元在山水散文史上的地位:“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连大名鼎鼎的柳宗元都屈居其后。
清刘献廷说:“郦道元博极群书,识周天壤。其注《水经》也……诚宇宙未有之奇书也。”(《广阳杂记》)可谓推崇之至。
大学者胡适晚年对《水经注》情有独钟,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寓所中收集的《水经注》竟然达到六十多种版本、三个大书柜之多!长久以来沉浸于《水经注》的研究中。
日本地理学界的元老米仓二郎教授盛赞:“我认为郦道元是中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地理学家。这个时期,在欧洲历史上正是人们所说的黑暗时代,是不可能出现什么地理学家的,所以这个时代的世界地理学家,非郦道元莫属。”(陈桥驿《郦学新论》序)
郦道元和他的《水经注》,何以有如此魅力,倾倒这一大票傲娇老男人呢?
因为,一本书构建了水上中国。
《水经注》记载了全国1252条大小河流的发源地、干流流程、支流分布、河谷宽度、河床深度以及水量的季节变化、含沙量、汛期等情况,并涉及流域中的湖泊、陂池、井泉、伏流、峡谷、季节河等,大量的水利工程如郑渠(即郑国渠)、都安大堰(即都江堰)、汾陂、郏城陂、金台陂、禅渚陂、长湖等,也在记述之列。
但凡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神话异闻、物产风俗、建筑碑刻等,皆驻足娓娓道来,使这些河流充满了烟火气,呈现出无尽的魅力,让人心驰神往。
今天的郑国渠旅游风景区,就徜徉在这样的文字当中,不妨设想下:乘一船,沿一河,船行一程,停一处,便可知此地人物风情、前世今生,何其美哉!
在分裂的时代,《水经注》又是大一统的地理书
《水经注》成书于北魏孝昌二年(526)前,而317年东晋王朝在南方建立,至此中国一直是南北分裂状态。郦道元死于527年,直到五十多年后,隋朝才统一了中国。
陈桥驿先生曾在《水经注》某个版本的前言中说:“郦道元写作此书时,中国南北分裂已近两个世纪,他有看到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但在当时却不能成为事实。所以他以大一统的西汉版图为基础写作此书,倾注他的丰富感情于此书之中。他虽然身居北朝,但对南朝的河山胜景倍加赞美,甚至在许多卷篇中使用了南朝年号。所以郦道元是一个爱国主义者,而《水经注》则是一部爱国主义读物。读者阅读《水经注》,通过郦道元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生动描写和热情赞美,从而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水经注》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声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写景精彩。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描写壶口瀑布和长江三峡的两段文字,极其生动真切,堪称千古佳作。
壶口瀑布(孟门)为他随孝文帝巡察山西和陕西时亲自目睹:“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气势雄浑,令人目眩神迷,如临现场。
长江三峡在中国南方,郦道元毕生未曾亲临,他是化用盛弘之《荆州记》中的文字,妙手天成进行二次创作:“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短短一段,却概括了三峡的四季风光,展现了三峡动态、变化的美。
无独有偶,范仲淹也从没去过岳阳楼,好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时请范仲淹作记捧场,范仲淹根据滕子京随信附上的《洞庭晚秋图》,洋洋洒洒,写出了传诵千古、气象万千的《岳阳楼记》,岳阳楼也因此而名扬天下。
两位散文圣手,神游胜地,也能挥就如此绝妙文章,不得不服啊!
江河无法言说,幸有《水经注》流传。所述一千多条大江小河,有的早已湮灭在历史深处,有的已多次改道,沧桑不复旧颜,在此书中却奔流不息,一派生机。郦道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江河立传,堪称山水知音!
水经注:经典名言17句点评
《水经注》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是郦道元对《水经》一书的注解。
《水经》成书于三国时期,但内容极其简略,仅有八千二百字。经过郦道元详细注解的《水经注》已超过三十万字。
北魏末年,洛阳城遭遇兵燹。人们曾猜测《水经注》毁于此。幸运的是,唐朝人在隋朝的皇家图书馆里找到了它,还被唐玄宗钦定为《唐六典》之一。《水经注》流传到民间已经是北宋时期了,但主要还是上层人士阅读。苏轼曾言“嗟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说他常常看《水经注》,看得不亦乐乎。
这里撷取书中经典名言17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猿啸声让人泪洒衣襟。
点评:三峡一般指的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但是《水经注》里的三峡是指广溪峡、巫峡和西陵峡。
2.狐欲渡河,无如尾何。
狐狸想要渡河,不湿尾巴不行。
点评:想要做成一件事,就不要怕会失败。
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重重叠叠的岩石和峰峦,遮住天空掩住太阳光辉。太阳或月亮不行至中天,就看不到阳光或者皎月。
点评:"曦"就是太阳。曦和是尧舜时期执掌天文历法的官吏。
4.高者千仞,多奇形异势,自非烟寨雨霁,不辨见此远山矣。
山峰高达千丈形状怪异。除非烟消云散雨过天晴,不然分辨不出这远山来。
点评:"仞”是古代计量单位。七尺为一仞,十尺为一丈。
5.风泉传响于青林之下,岩猿流声于白云之上,游者常若目不周玩,情不给赏。
青郁的密林之下传来风吹泉瀑的声音,白云深处时不时传来悬崖上的猿啸声,游玩的人看不尽也欣赏不完眼前美景。
点评:此处写的是荆山。荆山位于湖北省南漳县西部。
6.泉源上奋,水涌若轮
趵突泉的泉水不断向上飞腾,落下来形成的波痕状若车轮。
点评:趵突泉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另外两处是大明湖和千湖山。
7.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
昆仑山分为三级;最下一级叫樊桐,又名板桐;第二级叫作玄圃,又名阆风;
最上一级叫层城,又名天庭,是天帝居住之处。
点评:古人把土丘分为三级。第一级是“敦丘",第二级是“陶丘”,第三级是"昆仑丘"。
8.余考群书,咸言河出昆仑,重源潜发,沦于蒲昌,出于海水。
参考了很多书籍,都说黄河出自昆仑。潜地后又冒了出来,到蒲昌海又隐没了,然后从内海中流出。
点评:蒲昌海就是现在的罗布泊。
9.览百川之宏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出积石之嵯峨。
纵览百川之宏伟壮丽,没有能和黄河相比的;曾潜流于高峻的昆仑山底,
又从耸立的积石山下流出。
点评:西晋文学家成公绥曾作《大河赋》。郦道元就引用过来,赞美黄河。
10.王尊建节,河堤不溢,王霸精诚,呼沱不流
王尊持勇敢之节,河堤就不再溢水。王霸怀精诚之心,呼沱河因而不流。
点评:王尊是汉元帝时期的益州刺史。有一年,黄河水泛滥。瓠子口金堤将要决口。众人见势不妙,纷纷逃走,只有王尊站在坝上一动不动。不久,大水回落。
11.香醑之色,清白若滫浆焉,别调氛氲,不与佗同,兰薰麝越,自成馨逸。
这芬芳的美酒,颜色如米泔水,别有一番香味。与其他的酒不一样,像幽兰发出的馨香,又像麝香空中飘散。
点评:酒水描摹如此,让人浮想联翩。
12.其山重阜修岩,有草无木,泉源导于南麓之下,盖稚水濛流耳。
这座山山峰层峦叠嶂,山上只有杂草没有树。泉源从山体南麓流出,只是流水很细小罢了。
点评:此处的山就是燕京山。汾水的源头。
13.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
水中出产石盐,是自然形成的。早上采完石盐,晚上重新凝结,始终不会减少。
点评:此处写的是河东盐池。位于山西运城南部。
14.以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之所交易也。
陶地是天下的中央,能够通达四方诸侯,货物都在这里交易。
点评:战国时期范蠡雪了会稽之耻后,就离开吴国来到陶地,改名为朱公。范蠡利用陶地的地理优势发挥其经商才能,终成一方巨富。
15.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
峰岭上居住了不少修禅之士;岩谷上常常能见到刹柱浮图。
点评:此处说的是白鹿山。位于河南辉县西北。
16.二馆之城,涧曲泉清,山高林茂,风烟披薄,触可栖情。
两馆所在的山城中,涧水弯曲泉水清清,高山覆盖茂密森林,轻风吹拂烟雾缥缈,到处都可寄托情怀。
点评:河北易县西南有二馆。一为荆轲馆,一为樊於期馆。
17东湖西浦,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晨凫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潜跃其下。
东西两湖靠一水相连,潭水极其清澈且深邃。早晚都有凫雁在湖上浮游,青甲白鳞常常潜游于水下。
点评:此处写的是桑乾河连接黄土高原上两个湖泊的情景。非亲眼所见,写不出这样栩栩如生的感觉。
2022.08.17 于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