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朱熹《次韵雪后书事》诗(续三)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二
[宋]朱熹
满山残雪对虚堂,想似当年辋口庄。
门掩不须垂铁锁,客来聊复共藜床。
故人闻道歌围暖,妙语空传醉墨香。
莫为姬姜厌憔悴,论文把酒话偏长。
网友守望杏坛问:求教先生,这首诗尾联的前半句该如何理解?
钟振振答:
(五)莫为姬姜厌憔悴,论文把酒话偏长。
“莫为姬姜厌憔悴”句,是此诗解读的又一大难点,仍须不厌其烦地征引文献,详细加以分说。
(1)“姬姜”与“憔悴”对举,是有出典的。
《左传·成公九年》引《诗》曰:“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虽有姬姜,无弃蕉萃。凡百君子,莫不代匮。”
晋·杜预《注》曰:“姬、姜,大国之女。蕉萃,陋贱之人。”
唐·孔颖达《正义》曰:“蒯与菅连,亦菅之类。……并可代丝、麻之乏,故云无弃也。”
宋·林尧叟《注》曰:“丝可为帛。麻可为布。菅、蒯,皆草之可为杂用者。言虽有精细之物,粗物亦不可弃。姬、姜,大国之女。蕉萃,贱陋之人。言虽有大国之女,贱陋之人亦不可弃。凡百君子,在位之人,亦有匮乏之时,须得人承代。”
又,《诗·陈风·东门之池》曰:“彼美淑姬,可与晤歌。”唐·孔颖达《正义》曰:“美女而谓之姬者,以黄帝姓姬,炎帝姓姜,二姓之后,子孙昌盛,其家之女,美者尤多,遂以姬、姜为妇人之美称。成九年《左传》引逸《诗》云:‘虽有姬姜,无弃憔悴。’是以姬、姜为妇人美称也。”
按,《左传》所引的这几句诗,不见于《诗经》。凡此类,统称为“逸《诗》”。
丝、麻,可以织布,可以编绳索,也可以做鞋子。菅、蒯,都属于茅草之类,虽然粗陋,不能用来织布,但也可以编草绳、做草鞋。
姬、姜,是贵族美女。蕉萃,同“憔悴”。杜预注释为“陋贱之人”,似不够全面、精准。它既然与贵族美女对举,当指出身偏低、姿色欠佳的女子。
这几句诗的大意是说:虽然有丝麻,也不要抛弃菅蒯。丝麻匮乏了,菅蒯可以替代。虽然有“白雪公主”,也不要抛弃“灰姑娘”。“白雪公主”缺位了,“灰姑娘”可以填补。一切君子,应在其位,但人才总会短缺,得有人承乏代匮。
(2)将此逸《诗》作为“语典”来使用(不包括作“直接引语”使用)的情况,大致可分两种:“丝麻”“菅蒯”对举,“姬姜”“憔悴”对举。
“丝麻”“菅蒯”对举之例,南朝及唐代文献里就已出现;而“姬姜”“憔悴”对举之例,则迟至宋代文献里方才产生。
在宋代文献里,“姬姜”“憔悴”对举之例,又有几种不同的用法。
1、宋祁《景文集》卷五〇《上侍讲孙贰卿书》曰:“将欲市骨求骏,得十取五。收憔悴以备姬姜之阙,施根柢以充万乘之器。”
翟汝文《忠惠集》卷六《谢复端明殿学士表》曰:“姬姜在列,自甘憔悴之遗。”
陈长方《唯室集》卷一《答谢特奏启》曰:“失之东隅而收之桑榆,均为自致;虽有姬姜而毋弃蕉萃,行听旁求。”
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一二《谢施资政荐举启》曰:“姬姜在列,独惭憔悴之容;糠粃何知,乃费簸扬之力。”
黄仲元《四如集·上江古心先生书》曰:“顦顇视姬姜,自觉形秽,政不敢居参门馆下士于相国也。”
以上诸例中,“姬姜”与“憔悴”(“蕉萃”“顦顇”),分别喻指精英人才与普通人才,“憔悴”有谦称自己为普通人才之意。
2、黄庭坚《山谷外集》卷七《又戏为双井解嘲》诗曰:“山芽落硙风回雪,曾为尚书破睡来。勿以姬姜弃顦顇,逢时瓦釜亦鸣雷。”此例中,“姬姜”与“顦顇”,从字面上来看,分别喻指名贵的茶与普通的茶,“顦顇”乃谦称自己家乡特产的双井茶;而透过字面去求其底蕴,或许也有与上举诸例相同的含义。